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际状态。
有些人成熟很早,小小年纪就很懂事。
而有些人则成熟比较晚,要等到年龄比较大了的时候才懂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造成不同的人心智成熟时间早晚不同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水平。
心智成熟程度,归根到底,还是智力水平的结果。
一个聪明人,他的心智状态肯定非常成熟。
一个不聪明的人即使自己努力思考,也不一定能想明白多少问题。
因此,智力水平对于一个人心智成熟的程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2,阅历。
阅历丰富的人,心智成熟更早。
阅历浅薄的人,就不容易成熟。
因此,一个人的阅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
3,生存环境的影响。
对于身处复杂生存环境的人来说他的心智会更早成熟。
而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简单的环境之中,他就可能很单纯,年纪不小还不成熟。
因此,生存环境影响,也是决定一个人心智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4,性格。
性格因素同样决定着一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
性格外向,积极主动的人,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接触新环境。……这类人的心智成熟会更早。
而性格内向,比较沉闷消极的人,则不愿意接触新事物,其心智成熟程度就会比较低。
因此,一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如何,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我们应该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接触新事物,这样才能更快地让自己成熟起来。
高中比我大两届的一个学长,教师子女,从小成就拔尖,结果考上复旦三年后,因为沉迷游戏挂科被退学了。
他妈妈感觉非常丢人,把他偷偷地安排到另一个县重新高考。这个学长也是真聪明,随便复习了一年,又考上了另一所 985。
我想,被退学的这一年,他大概对自己为何堕落、将来该如何发展,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吧。
毕竟,人生中的很多弯路,其实是早就被注定的必经之路。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在 12 岁-19 岁时期,也就是从初中到上大学以前,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是「达成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说白了就是:
你能知道自己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如何承担自己在社会中的各项角色。
然后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孩子在 19 岁的时候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毕竟,我们在上大学以前,被家长和老师灌输的思想是:
「什么心都别操,只管把成绩提上来就好了」。
我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我是个什么人,我想做什么职业,我想过怎样的未来。
我们唯有一个目标:替父母考个好大学。
于是,等到我们 19 岁,上了大学,才开始完成自我同一性这项任务。
高中只有一个选择,考好的成绩;到了大学,选择突然就多了起来。
打游戏,谈恋爱,学习,混社团,甚至就算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也没人会管你。
当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人,三观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自然会滑入堕落的深渊。
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是初高中时期一门心思学习的孩子,被父母管制严重的孩子,到了大学或者到了社会中,越容易出现心理混乱期,甚至是堕落。
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我们的混乱:从 19 岁到 25 岁,这个阶段我们的心理任务是,寻找亲密关系,解决孤独感。也就是找个好的对象。
这就尴尬了,一边还没搞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一边已经开始完成下一个找对象的任务了。
于是,大学里的各种狗血爱情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显然,我们还没学会对自己负责,怎么可能负责好两个人的未来呢?
上了大学,我们该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自我同一性,让学习生活更有意义呢?
1. 选对圈子很重要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进入陌生的环境,大家都多少会有点怯生生的感觉,为了缓解这种孤独感,融入某个圈子就成了适应学校生活的第一法则。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你有多孤独,多需要投靠一个群体,都别忘记,你永远有选择的权利。
以前遇到一个同学,他为了融入宿舍小团体中,不惜充当宿舍中的工具人,给别人打水、送饭、供大家调侃……不顾自己感受,委曲求全,得到的一定不是尊重、不是接纳,只能是羞耻、无助、压抑的愤怒,以及更加破碎的人格。
当你进入每一个圈子之前,你需要足够理智,去判断这个圈子值不值得进入,对你的成长是否有利。不乏一些单纯的同学,闷在宿舍跟舍友打了四年游戏,结果毕业时才发现,舍友可以拼爹,自己却无所依靠。
2. 保持开放性很重要
越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将来要做什么,就越要保持开放性。尝试更多的活动,探索自己的擅长点,发现其中的乐趣;认识更多的人,从他们身上反观自己,学更多的品质;提前接触学长学姐,打探考研信息、就业信息,了解大学四年需要考哪些证书、提高哪些能力,你摸到的信息越多,你就越有成长的方向。
3. 对「恋爱脑」说不
上了大学谈恋爱很正常,但一定要小心别谈成恋爱脑。因为恋爱,课也不上了,集体活动也不参加了,宿舍也不回了,仿佛世界里除了彼此,什么都没有了。恋爱初期,我们确实可以从亲密关系里获得很多成长、精神的碰撞甚至是人格的疗愈,但时间一久,这种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成为个人成熟的阻碍,尤其是在恋爱脑的情形下。
越是封闭的、没有其他正常交往的二人世界,对方越容易成为你的所有情感寄托,一方面,这种温柔乡让你懒于自我探索,另一方面,当爱情失败,你会感到整个精神世界的崩塌。丧失独立性,犹如推开了堕落的大门。
然而,自我同一性混乱、不知道我是谁,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堕落的唯一原因。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结果上。
说到这一点,不由想起了最近衡水中学某学生的激情演讲:「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你可能会认为,这类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这么强,情绪之饱满,动力之强大,堕落与他们一定无关。
但真的是这样吗?
1.生理因素。每个人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大脑的发育迟缓,所以会导致心智成熟比一般人要晚。
2.环境因素。父母和其他朋友过度保护,导致对于人情世故,人际交往等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规则,而周围环境比较良好,没有遭受太多挫折和困难,这样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一般心智都成熟的比较晚。
3.心理因素。有的人心智成熟比较晚,他们不愿意面对失败、挫折,对于现实问题,选择逃避,久而久之,就是变得很异想天开,完全活在幻想中。这种人一般成年了,也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喜欢简单的事物。
如果一个人童年缺乏安全感,加上天生敏感。
那他可能极早觉醒对他人的觉察。六七岁就可以感觉到别人喜不喜欢她,对她什么感觉,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样的性格,因为过早觉醒,年幼的心智还不够强壮,无法承受感知到的外界目光。
若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
极有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回避冲突,满足他人,忽略自己,不敢表达自己。
以及回避型的人格。畏惧评价,心力交瘁,避免尝试新事物,避免人际交往。
他们是家长和亲戚眼中最省心的乖孩子,最会读空气,察言观色。
但是却因为早熟的敏感,回避了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
他们可能是聪明的,灵性的,给朋友的爱情分析地头头是道,却年近三十仍在暗恋,从来没有跨出一步。或者处处碰壁,根本不会谈恋爱。
而那些迟钝而勇敢的孩子却可能因为厚脸皮和胆大,早已身经百战。他们不需要思辨和感触,就可以直接实践出正确的追求方式。
而早熟者还停留在空想。
他们可能善于分析,善于表达,内心情感充沛。但是却害怕改变,恐惧失败和羞辱。似乎脑中全是关于世界运行的哲理。但是经历却极为寡淡浅薄,阅历极少。
他们知道的其实很少,能做到的其实很少。永远是青涩的,脆弱的,聪明的孩子。
过早觉醒的敏锐纤细神经,反而是沉重的负担和诅咒,让他们寸步难行,像一个过早苍老的孩子。好像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什么都办不到。看似深奥悲怆,实则青涩幼稚。
而那些迟钝的,晚熟的,皮实的,粗糙的孩子,可以问心无愧,光明磊落地横冲直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同样的年龄比早熟者老辣百倍,将他们狠狠踩在脚下。
…………………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喜欢朦胧地,遥远地去抽象概括,为事物蒙上一层面纱,像蒙着雾气的亭台楼阁。
隔着这层雾气,我会陶醉于完美,以躲避现实。或者极端地批判指责,以获得一种向内释放攻击性的,自虐式的快感。
我不能接受你们只是性格不合,要不然就是她是坏人,背叛了我,要不然就是我是世界上最差的人,不配被爱。
明明以我的智慧,我可以轻易看出,事情其实很平常,好坏参半,但我不愿接受。
为什么呢?
因为当你拨开雾气,走进去看,你会发现,那只是一个半成品的建筑,极其平凡,你需要自己一砖一瓦地去修建,脚踏实地。
那是枯燥的,是痛苦的。
我们往往想一步到位,不能接受不确定和折辱,要不然就什么都不做。
所以我们往往都有拖延症,总想要一个完美的状态才能开始做事。或者,如果没有确定一定的完美正确方法,就什么都不敢做。
完美主义。
所以我的建议是:
1.试着拥抱接受不确定,去试了才知道会不会发生可怕的事。
2.不要再给自己下定义,判死刑。你是可以成长的,人是在变化的。
3.尝试过程中遇到挫折,不要去想,我果然不配,我是废物。而是,是哪一步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
4.你不是水瓶座,你不是intp,你不是九型人格的某一种,你是你自己,一个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自己。少相信网络心理测试。不要再通过遥远的概括来逃避不确定。
5.如果对某种关系不满意,不要继续沉迷于自怜,放弃受害者心态。不要觉得我已经这么乖,这么放弃自己的需求了。别人还这么对你,你无法接受。没事的,你觉得不满意,你可以讲出来。试试吧,没那么可怕。想要什么关系,就自己去促成。
6.拥抱平凡,少一点自我责备和攻击。不必做到完美。再小的改变都可以鼓励自己,赞美自己。
7.这些都是很难的,都是枯燥的,需要下功夫坚持的。不可能有任何方法是想通了一切都通了。肯定会有困难,有挫折。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是不要再说:我果然不行,我就是办不到,我是最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