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什么输给秦国?
孙子兵法有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楚国之失,正在于自己没做到“不可胜”。
一、战略摇摆不定
七国之争,乃你死我活的斗争,战略选择尤为关键。要么变革,要么守旧,舍此两者,再无他途。比如齐燕两国,就坚定地遵循旧制,祖宗之法不可变,爷爷画圈我画圈。魏秦韩赵四国,则选择另一条路——变革图强。
前406年魏国李悝变法,纵横十二年,启中国变法之先河,国富兵强,雄霸天下;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历时十九年,一跃为战国最强,奠定统一大业,后商鞅车裂,然政令仍行;前351年韩国申不害变法,相韩十五年,政局稳定,终其之身,无侵韩者;前307年赵武灵王变革,前后十八年,胡服骑射,习胡人之长,军事崛起,与秦并立。
唯有楚国,始终在变革与守旧之间,左右摇摆。前386年吴起变法,短短六年,成效初显,然悼王病逝,吴起被诛,政令废止。前317年楚怀王再启变法,仅仅三年,便听信谗言,罢黜变法,变革再次终止。
变革还是守旧,这个事关国家战略的问题上,楚国缺少一个明确的、坚定的方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方向不一,终徒劳无功。
楚国与秦国之间的差距在于:楚国的旧的贵族制度使得楚国的百姓征战的动力不足,而反之秦国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百姓得到鼓励,都希望可以通过上阵杀敌,加官进爵,而这在秦国也是可以实现的,自然人人征战热情高涨;楚国的帝王用人具有局限性,楚国帝王用人更多是世袭,从贵族中挑选人才,相反秦国就更加开明,更多的引进国外人才,唯才是举,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才被发掘,被重用。
一、楚国旧贵族制度的影响楚国的贵族权力世袭,可以说权力以及地位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落在贵族的手上,并且封地的人地基本都是属于分封的贵族的,国家需要时也没有办法直接调用,可见楚国的贵族制是十分根深蒂固的,各贵族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互相勾结,平常人家是很难与贵族抗衡的。而秦国,虽也有分封制,但是,分封的诸侯基本上是依靠当地的租税获得收入的,分封地的民众是完全受国家的控制的,国家需要时即可征兵,调兵,权力还是集中在中央的,因此商鞅变法才得以在秦国实行,这大大鼓励百姓。
二、统治者任用人才的局限秦国用人,不仅任用皇室贵族的人才,也毫不吝于任用外籍的人才,秦国也坚信“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在用人方面是真正的做到了唯才是举。同时,在秦国所推行的变法“商鞅变法”也使得秦国的百姓,想要依靠征战加官进爵的希望得以实现,大大的鼓舞了当时秦国百姓的志气。相反楚国,贵族世袭严重,贵族相互勾结,一旦有一人退位给外籍人员其他人必定会受到威胁,因此同样的变法在楚国得不到落实,楚国的百姓自然是无心征战。
楚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却被新起的秦国打败,按此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