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干了哪三件大事,为唐朝做出最后的贡献?
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而且这爱情方面更是佳话频传。唐玄宗掌权以后,励精图治,网罗天下人才,人尽其用。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都是唐玄宗选拔的人。可以说,在人才任用上,最初的唐玄宗可谓是圣明的君主,在他的开明治理下,很快国家进入开元盛世,各方面指标不断飙升,形势一片大好。
姚崇
可惜物极必反,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放松了警惕,认为天下已经尽在掌握,开始沉溺于享乐。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总之革命的优良传统都丧失了。尤其是宠幸杨贵妃达到劳民伤财的地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丧心病狂,因此被广为诟病。
唐玄宗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这个人营私舞弊,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许多人要求惩处杨国忠,李隆基不以为然。节度使安禄山看到唐朝内部政治腐败,早想取而代之。于是找个机会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联军,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起兵叛乱。唐朝没有预案,猝不及防,叛军所向披靡。长驱直入,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李隆基一看大事不好,开始组织军队平定叛乱,这时候他才发现,老百姓的不满开始压不住了,全国上上下下出工不出力,唐朝军队一触即溃。李隆基此时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原来那么严重,可是已经晚了,恐惧让他六神无主,叛军还没到长安他就吓得仓惶逃窜。曾经的明君逐渐丧失威信,而且逃亡的路上积怨已久的君臣矛盾不断爆发。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的时候,矛盾终于不可调和,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要求杀掉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又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此时的风光无限的唐玄宗李隆基大势已去,只能忍痛割爱。马嵬坡哗变意味着唐玄宗的时代结束。
马嵬坡哗变
当太子二十多年的李亨,如何获得皇权?此时身为太子的李亨开始了他的表演,毫无疑问他拿到的是一手烂牌,当太子二十多年,一直被李隆基雪藏,几乎没有任何人脉。虽然和一些大臣,包括杨国忠有交集,但他也是棋子的命运,身不由己。虽然前有马嵬驿兵变,可是军民还是希望唐玄宗带领大家征讨叛军,然而唐玄宗已经被吓破胆,只想逃跑,大家绝望之下,太子李亨成为百官群臣以及百姓最后的稻草。
隐忍多年的李亨也认为这已经是最佳选择,于是他决定留下来统领全军,也是众望所归。其实,按照惯例,李亨早就该即位了,可是,在唐玄宗眼中,没有什么比权力更重要的了,为了掌握皇权,什么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完全都可以是棋子,为了皇权,骨肉之间可以互相残杀。
李亨
也难怪,唐朝有这个传统,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以来,唐朝的继承系统一直处于打打杀杀混乱状态,比如武则天篡权,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夺回皇权。李隆基更是过分,策划了几次政变,先后将自己的伯母、姑母都杀了,为了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在道德上已经没有下限。在皇室家族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外敌,而是身边的亲人。李隆基知道自己的皇权怎么来的,他更害怕自己也是这么没的皇权。在退位问题上一直逃避现实,最终导致局面不可收拾。
玄武门之变
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为了号令天下,抗击叛军,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于是在灵武即帝位,他就是唐肃宗。他迅速征调了一些精兵,又发圣旨调回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五万军队,有了这些基础,李亨算是开张了。
有了权力就是好,他又任命了一批自己人组成的文武百官,建立了一套新的国家运营系统。当然,新皇帝要树立权威才能服众,树立权威最好的动作就是讨伐叛军,这时候,李亨已经开始有条不紊了,昭示天下,共同御敌,于是一呼天下应,连回纥族人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
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放弃了皇权?再看叛军这边,该杀的杀了,新皇帝即位了,原来的矛盾不存在了,加上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军,他们俩那是战功赫赫,多少彪悍的敌人在他们面前土崩瓦解,叛军心里非常清楚。因此,对于局势的判断,叛军内部产生严重分歧。不可调和的内讧发生了,安禄山被杀,叛乱结束。按照李隆基的脾气,太子李亨在不通知自己的前提下宣布登基,就是篡位。
在过去那是一定要杀掉的,可是现在的李隆基,最亲近的宰相杨国忠死了,最爱的杨贵妃死了,太子登基就意味着父子两人就此分道扬镳了。世间所谓的“众叛亲离、分崩离析”,也不过如此。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如果这些都是皮外伤的话,下一步的选择可是大权旁落的分水岭。叛军来势汹汹,然大家一致认为国家有一定的基础,完全有机会翻盘,希望李隆基御驾亲征,号令天下共同御敌。
杨贵妃(剧照)
也许是天意,此时的李隆基一生的好运都用完了,他出一个昏招:选择偏安一隅,继续向四川走去。即使太子留下了,他还是不顾众人死活,我行我素,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在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唐玄宗终于如愿以偿,越过剑门关,到达了今天的四川剑阁。
在这里,李隆基一颗心才算安定下来,认为凭借四川蜀道之难,史思明的叛军已经不可能追来了,保命已经不成问题了。经过了蜀地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后,唐玄宗已经恢复了元气,又开始他的皇帝梦。作为资深皇帝,这时候他的做法都没问题,和过去一样行使自己皇帝的权力。当然规定动作就是平叛,唐玄宗于是颁布圣旨,封太子李亨为兵马大元帅,统领天下的兵马,讨伐逆贼!
唐玄宗(剧照)
这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一个笑话,没过多久,从朔方传来一份“圣旨”,新皇帝告诉他,他现在的身份是“太上皇”。可想而知,得知这一局面,李隆基怒不可遏。李亨当然知道他爹的脾气,他应该不会善罢甘休,李亨做好了各种应对措施,甚至包括又一次的骨肉残杀的推演。没想到他多虑了,因为唐玄宗接受了这封圣旨。
经过了一系列的变故,李隆基开始反思,虽然感情上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可是自己现在已经不是开元盛世的那个唐玄宗了。经过安史之乱,大唐元气大伤,能够保住这大唐的基业就不错了。一旦父子相杀,必然会导致江山易主,那时候先死的可是这些帝王,皇子皇孙。可以说恢复了状态的李隆基,大局观还是不错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识时务者为俊杰,唐玄宗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
唐玄宗
李隆基在最后时刻,做了几件青史留名的事
想通了的李隆基还是一个王者,只要大唐还是自己家的,儿子做皇帝也应该,毕竟是太子,皇帝早晚是他的,这么一想,他心情好了很多。既然是已经退位,何不发挥余热,也给新皇帝一个见面礼,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好过一点。于是他做了三件大事,可以说具有青史留名的价值。
第一件事,他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高调承认儿子的合法性,让其他皇子再无非分之想。
第二件事,遣散自己的政治班底,把这些大臣全部移交给新皇帝,表示自己不再发号施令。
第三件事,交出传国玉玺,赋予儿子权力的象征。
登基(剧照)
可以说,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这道选择题上,唐玄宗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挽救了自己和国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隆基的政治段位是很高的,不愧为开元盛世的君主,因此被史学家定义为“唐朝最杰出政治家”可谓实至名归。改朝换代,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是家常便饭,很多朝代因此一蹶不振。唐玄宗李隆基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最关键的时刻他终于把握住机会,做出了明智的决定,使唐朝避免了一场内战,当时的唐朝已经经不起折腾了,这场内战有可能是唐朝的灭顶之灾。
唐玄宗
李隆基的表态让唐朝尤其是李亨轻装上阵,虽然叛乱未定,可是新的国家运营系统政通人和,天下又重新凝聚起来。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安史之乱”很快就被平定。可以说李隆基功不可没,其实作为一个政治家,李隆基赚足了面子,他的开元盛世,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都是流芳千古对佳话。虽然在他晚年险些晚节不保,可是他用最后的余威,为唐朝做出了贡献,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