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时候的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我们总是谈论的一个词语就是叛逆期。实际上,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叛逆期,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了解他们的叛逆期,如何去正确引导他们度过叛逆期。在叛逆期时,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判断能力。
我弟弟就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感到不满意,也总是期望自己能够得到身边人的认同,包括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的同学。但是他们很难去理解我,也很难去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感。自己无法进行自我调整。
像我弟弟这种心理状况是非常常见的,在很多的学生中都有所遇见。那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哪些心理变化呢?
第一种:产生了成人感,扮演全新的社会角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身体结构的变化带来一种长相上的成人感,这时候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自己能够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但是这种成人感其实是一种自我的认同,而没有达到实际的成人感。
第二种: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发育,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时候出现早恋现象比较多,也让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头疼,想要管控,但是管控不了。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在这期间产生情愫。这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正确引导,引导青春期的学生们能够自我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第三种: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在身体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巅峰时期,但是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个人的认知面有一定的限制性,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成熟,考虑问题上也比较片面,不是很周到。有时候的行为表现还是比较幼稚的。就有点孩子气,让人哭笑不得。
第四种: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容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也是比较敏感的,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容易钻牛角尖,而且喜欢认死理。这时候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的眼光,他们的评价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好,往往今天是好哥们,到了第二天就互撕了。
第五种:表现出一定的勇敢性,但在公共场合容易害羞。青春期的孩子在群体的起哄作用下,容易去表现自己,容易去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但是这种勇敢有时候又显得比较鲁莽。在公共场合下,让青春期的孩子去表现自己,很多孩子由于不是那么自信,就会容易紧张害羞,害怕自己不良表现引起周边人的嘲笑,从而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第六种:逆反性增强,从物质上依赖转向精神层面的依赖。青春期的孩子容不得老师和家长过多说教,因为他们说教多了,自己的内心就比较发毛,就容易情绪激动,就会存在做一些激进的事。这时候虽然还是依靠父母的物质给予,但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匹配。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会更加让他们安心。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比较难以管理,但是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去支持他们,去心平气和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优秀点。
青春期孩子们在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时,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引,那么就会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状况,就会存在持久性的焦虑、抑郁、叛逆等症状。所以我们提前了解他们的一些心理症状特征以及会发生的心理变化,那么就可以进行有效指导。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
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如玩手机、不上学、早恋等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因,如孩子不上学就是因为压力大,或许孩子是因为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受阻而不愿意上学呢,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寻找成人的认同感,所以对同伴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
所以,家长想要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的迷茫与困境,就必需要看到冰山下面是什么样子的。
那如何才能看到冰山下面的样子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我们知道,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告别童年走向成人世界,围绕着这一目标,青春期的孩子会产生以下生理心理的变化。
1.情绪波动大;
在青春期时,人的大脑负责基本行为的功能开始发育成熟,如视觉、听觉、和运动脑区,而负责复杂思考、规划区域的前额叶还未发展成熟。这种脑部的不平衡发育是导致孩子比较冲动,且情绪多变的主要原因。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还会追求情绪的自主,在儿童时期,孩子的开心与不开心更多的是依赖父母的控制,而到了青春期,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心或是不开心是因为自己开心,不再是因为父母。
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也要转变之前对孩子的态度,不要再与孩子在情绪上硬碰硬,而是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论你是否认同,都要接纳。
假如家长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尤其是不好的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否定或是逃避这种情绪的体验,长些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影响社交及生活。
2.自我意识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构建自我,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我,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意味着人们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把自己的过去,将来,现在组合成一个有机的争议来思考。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规划。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开始发愁,因为童年的孩子只会关注此刻是否开心,而青春期的孩子要开始规划自己的一生的,既要关注眼下是否开心,又要关注长远的将来,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级别,需要更多更强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一生要完成的事情。
而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这构建自我的开始阶段,心理学上叫做同一性延缓阶段,迷茫又叛逆,但是这一阶段又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那父母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构建自我呢?
在家庭教育当中要做个多鼓励、多包容的父母,多给孩子创造表达自己想法,作出决策的机会,让孩子做自己,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达到同一性的状态,从而构建一个真实的自我。
如,有个青春期的孩子想要一台电脑学编程,但父母怕孩子买电脑后只知道玩游戏,于是拒绝孩子。
这样孩子很容易从父母的否定中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自控力不行。那怎么办呢?
父母可以在买电脑前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不学编程就给予惩罚,如没收电脑等。
这样即做到了尊重孩子自我需求,又约束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探索自己的认知边界,自己能否处理好与电脑的关系,如果不能,是因为自控力不行,还是因为编程太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就会开始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3.自我评价低;
前面说了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开始阶段,所以普遍来说自我评价比较低,常常会感到困惑,从而导致自卑、自尊心下降等负面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我的看法越来越趋于现实,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力上并不是特别的优秀。
例如,我们知道很多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可是到了初中、高中后成绩一路下降。
不仅如此,他们还面临着如何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期,在为理想而努力的过和中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如成绩下降,同伴关系不好、与家长关系疏远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觉的开始否定自己,导致消极自我评价。
当孩子自我评价比较低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这个时期他们都比较脆弱焦虑,易受伤害,对别人的指责或蔑视看到极期重要,产生过分防御反应。
那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困难呢?
一般来说,与父母关系亲近,相处融洽的孩子,他的相我评价相对会高一些,因为他感到自己是被喜爱的。
不管在任何时期,父母的温暖和理解都是孩子能量的源泉,感觉到支持的孩子更能相信自己,而充满惩罚和否定的亲子关系常常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喜爱,从而产生消极的评价。
所以,这一阶段多给孩子温暖理解可以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提高自我评价。
其次,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当面对别人好或者不好的评价时,先心静下来,好好想想别人评价到底对不对?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对别人的评价有选择地接受,正确的部分接受,不正确的部分就忽视它,不必因为别人的错误评价而困扰。
4.过度关注外表;
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自我评价你,没有建立强大的自我,所以喜欢过分关注外表,重视发型和服饰,还会意识并主动去控制自己的体重。
例如,留长发,染头发,穿奇装异服,减肥等。
男孩子希望自己的肌肉更厚实些,以呈现力量之美,女孩希望自己变得更苗条些,以呈现女性的曲线之美,从而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一些。
关注外表本没有对错之分,人的穿衣打份、服饰搭配都是学问,他可以从外到内的影响一个人,帮助人们提升气质。
例如,美国的总统大选竞选团队中就有专门的形象设计专家,候选人到选区时要穿什么样的鞋子、戴什么领带、穿什么衣服,甚至衬衣该在哪个位置出现汗渍或折痕等,都要有精细的讲究。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为了好看而出现一些行为偏差,如透支生活费买昂贵的衣服,通过催吐或食用泻药来减肥等,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了。
那父母该怎么做呢?
耐心的陪伴,不要否定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观。
如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些服装搭配的知识,多阅读,多运动,提升自己的气质等。
5.学习态度的变化;
前面我们提到,有一些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到了初中高中成绩一路下降,一方面由于自我评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孩子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相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搜集信息的广度和问题的深度也在增加。
例如,初中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只是自己想一想,最多跟好朋友讨论一下,不会深入思考问题,但是进入高中后,一般会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信息收集过程,他们会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会在网上查找资料,也会通过一些渠道询问专家的意见。
所以,初中的孩子在面对学习时,要么常常缺乏自信,要么过分自信,人为自己是不会受到损失的,或者偏于宿命,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避免失败的结局,但是高中的孩子对问题分析要理性的多。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些成绩不太好的初中生,到了高中时反而能逆流面上,成绩突飞猛进最后进入一所非常好的大学。
那遇到这种问题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家长和老师多给孩子创造问题,告诉孩子收集信息的方法,教会孩子思考,但是最后的决策权要教给孩子,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要急于纠正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决定做,孩子会在错误中学会宝贵的经验。
6.同伴交往;
这一阶段,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同伴关系将代替亲子关系,同伴逐渐替代父母成为孩子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对象。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孩子将来要成为社会人,以平等的方式与人交往,而不再以孩子的身份受到各种照顾,因此,他们很需要交往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孩子会学到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客观看问题,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并能与朋友保持稳定而亲密的友谊,到了成年期,往往人际交往也会顺利,心理健康水平也会较高,如果这个年龄段缺乏朋友,被同伴排斥,那么到了成年期,可能会出现反社会的举动。
伴随这一任务衍生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早恋以及交到所谓的坏朋友。
所以,家长也要留意孩子身边的朋友。
了解青春期孩子成长的规律,是家长们的必修课,青春期是一个孩子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期,在这几年里孩子面对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的转变,会面临较多的压力、冲突,所以在孩子独立的路上,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父母想要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帮助,那么就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青春期是生命过程中一个很特殊一部分,是形成性格一个主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将发生很多变化,其中有生理的性怔出现等、心理上出现系列问题,例如人际心理、爱情心理等。1、情感更深刻,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但多变而不稳定,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但认识问题有片面性。对人对事有时感到很美好,有时感到很糟糕;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容易见异思迁;当考试取得好成绩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观、沮丧失去信心;情绪易激动、感情易冲动。这些除了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因素外,主要是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对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识的渴求、友情的寻觅、热情的释放、才干的显露等日趋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丰富。但由于受年龄、阅历、经历、财力等方面限制,情感处于易变不稳定状态。因此对人对事物都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失败时不要泄气,成功时不要骄傲;对人要多看长处,要学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恒心,逐步增强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2、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青春期的孩子在观察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和评价自己,会站在镜子前打量自己长得怎样?还会把自己与电影、小说中的主人翁对比遐想。自我评价一般有三种情况:过高、过低或适当。对自己评价过高会产生过分自信,受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评价过低导致缺乏信心,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不去努力争取;适当的评价可使自己处于既不自满也不自卑的状态,有抱负有上进心,而且能够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及时克服。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都善于经常适当评价自己并且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3、性意识的萌发。青春期性意识常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对异性的暂时疏远。青春期开始,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日益明显,男女学生会产生一些不安和害羞的心理,从而接触中出现了短暂的疏远。渴望了解性知识。男女学生随着自身的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了好奇、不安,甚至恐惧心理,由于性知识的缺乏还会产生神秘感。他们要求了解身体变化的奥秘,这是很自然而正常的。由于渴望了解性,各种生理卫生和医药书成了同学们寻找答案的对象;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爱情的描写及其表现手法极为敏感。有的青少年还从黄色淫秽书籍中了解性知识,因而在思想上受到腐蚀,这是要引以为戒的。对异性产生好感。在性意识发展过程中,男女同学会产生一种彼此要求接近的需要,产生互相吸引的心理,表现为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好感,男女同学喜欢接近等。模仿性的“初恋”。由于性意识的萌发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男女同学开始初步树立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男女间两种不同的感情:一种是在共同追求理想、追求事业的基础上建立的纯真友谊;另一种则是对爱情的追求与模仿,即所谓交异性朋友。这种交朋友还只是一种模仿行为,具有对象不固定性,没有深厚感情基础,不懂得感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盲目地模仿一些从影视和读物中看来的动作,也不懂这种模仿带来的严重后果等特点,因此,还谈不上“初恋”。
青春期心理变化是一种必经的过程,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段经历,只是这个阶段要是没有老师和家长很好的引导,那么就会导致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在面对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等问题,建议学生需要多了解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青春期。青春期是从10岁到18岁,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下面来说一下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吧。
第一点:独立性增强
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急剧增强,强烈希望用自己的标准判断、衡量是非曲直,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希望“当家做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可以说,青春期是人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依赖成长为独立的重要时期。
第二点:情绪波动大
青春期孩子情绪易波动,内心比童年期更为敏感、细腻。他们既会因成功而激动喜悦,也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消沉沮丧。在青春期,他们还容易出现强烈的自卑或自傲心理,变得更加在意外貌和他人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中,亦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第三点: 心理闭锁
青春期孩子由于心理不断发展,已经学会隐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部分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很少与父母交谈,甚至会拒绝父母的关心。
第四点:行为易冲动
受情绪波动的影响,青春期孩子的行为也容易出现冲动情况。这是由于控制神经尚未发育完善的原因。位于前额叶的控制中心一般到成年早期才能完全成熟。
解决办法:
家长如何做?
除了做“父母”之外,要有自己的兴趣、生活乐趣。不要从情感上脱离你的孩子。对你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持积极的态度。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是在针对你。不要害怕与配偶、朋友讨论你的感受。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法则:
关注他的日常生活,接纳他的所谓的叛逆行为,认可他的情绪体验,但不急于表达出对他的理解,更不要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与评判,只要做到尊重他的选择,信任他的能力,感同身受地去“共情”,真诚倾听他的感受,和他就会一起顺利度过青春期。
当他有问题来找你的时候,不是代替他解决,而是做他的盟友,教会他、协助他学会解决问题。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情绪还没有达到成熟,因此他们会有一段时间的情绪混乱,这通常表现为烦恼增加、孤独感增加和抑郁。
如果青少年继续患有情绪障碍,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无法完全接受自己。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积极的情绪,但消极情绪是主体。
让我们一起看看青春期心理具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 烦恼增多
首先,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形象。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非常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形象的探索期。他们很难决定如何表达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因此经常表现出易怒等心理状态。
其次,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在寻求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尊严。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会寻求更多的被接受、被爱和被欣赏。因此,为了争取更高的群体地位,往往会在年轻人中引发不同程度的纠纷和矛盾,使他们感到更加烦恼。
▪ 孤独感增加
随着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心理独立感会更加稳定。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利沃思的说法: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正在经历“心理断奶”。
也就是说,孩子们逐渐脱离了父母给予的心理保护和依恋。个体对独立的主观愿望和现实中不成熟的心理矛盾,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感到更强烈的孤独感。虽然他们会寻求同龄人的友谊支持和帮助,但这一时期的友谊并不稳定。当他们感到与同龄人分离或被同龄人伤害自尊时,孤独成为主要的内在情绪。
▪ 压抑感增加
青春期的抑郁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
竞争精神和自尊是现阶段青少年的主要内在需求。当两者无法满足时,青少年更倾向于采取压抑的方式来平衡现实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总结:
总之,青少年有很多烦恼,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在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青年时期,他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变得敏感、抑郁、越来越多的麻烦和没有人能理解的感觉。
在了解这些特点后,现阶段的家庭应该主动与孩子建立平等可靠的伙伴关系,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陪伴、帮助和支持青少年的顺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