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展开全部
文/清安依旧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海域,海风呼啸,大雾弥漫,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有如猛兽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将滩岸吞没。这段昏暗阴沉的时期里,近40万英法远征联盟军被德国军队困在法国东北部边境的一个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阴沉的天空下,即将进行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陆”三个视角为主线,分别从“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条时间线上展开。短短107分钟,却让我看清这段震撼十足的真实历史。不知多少个时刻,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绝望与死亡的城市中,静默地望着灰白色的泡沫冲刷着海滩,四周站立着上万名身着深色军装的英法士兵,这庄严、肃静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冰冷的死寂。
这场史上著名的大撤退,从陆地上开始……
电影开头,从天空中漫地飘落的德军劝降单中开始,数名英国士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纷纷走散,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其中陆地上,一名英军士兵汤米在敌军的轰炸中幸存,逃离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开着游艇离开自己的祖国,打算尽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尔克上的士兵;转天空上,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和柯林斯驾驶着喷火战机努力击落正轰炸着敦刻尔克的德军战机,为大撤退争取着时间。
地点:陆地 时间:一周
陆地上一周的时间都是紧迫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阴冷、沉重的压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虚伪,却都只是为了活下来。
在德军的轰炸下,汤米有幸逃过一劫,躲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但敦刻尔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当时的英国总统丘吉尔下令:从敦刻尔克海滩上近40万士兵中撤离3万英军士兵。然而,许多船港及避难地均被沦为了平地,为了使即将前来营救的搜救船上岸,数万士兵们一起建起了小型码头,在仅仅数千米的桥上,数万人头攒动,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当英军的一艘救援船抵达敦刻尔克后,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蹭上救援船,法国人是,汤米也是,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活着回家。
一周的时间,不知道换过多少艘船只;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敌军轰炸;不知道多少次为了活下来,只能够选择牺牲战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惧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只何时到来,却无时不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最终,他们从甲板下走了出来,看到了海的前方数只飘着英国国旗的船舰。这一刻,如释重负,心里所有的压力全部如海水般倾泻而出——他们得救了!
在绝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仿佛在无尽的深渊中抓住一丝微弱的光线。
地点:海上 时间: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为平淡,才更显示出了营救时,老船长、他的儿子和他助手的伟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个角色。因为尽管他已经步入中年,已经不再是能够战斗的主力,但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敦刻尔克营救英军士兵,因为他想把他们带回祖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道森先生坚持去敦刻尔克的信念不动摇,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就是一名英国空军,可是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为了完成他儿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继续前行。
期间,他救起了一名叫英军士兵,然而得救后的那名英军士兵并不让任何人靠近,只是颤抖着锁在甲板的一个小角落。当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开往敦刻尔克后,暴怒般发起狂来,要道森掉头,说现在去敦刻尔克是去送死,他已经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却分外冷静地对他说,他必须要去敦刻尔克。于是士兵愤怒了,与前来劝架的乔治产生肢体冲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舱,此时士兵才镇定下来,但不幸地,小帮工乔治脑袋严重受伤,他失明了,他无法坚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总想帮上一些忙,想着能为那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做些什么。
最终道森和他的儿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击落的飞行员,以及许多落难的英军士兵。道森实现了他的愿望,他把他们带回了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国。撤退过后,彼得为了完成乔治生前的夙愿,找到报社,将他的照片登上了报纸,让他的老师看到——他,乔治,是个英雄。
这艘普通民船上发生的故事,凸显出了这场大撤退的奇迹背后,每一个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地点:空中 时间:一小时
空中的一小时无疑是影片当中最为紧张刺激的一个部分,整个过程当中人物对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飞行员的眼神中,从背景音乐的紧促声中去感受故事的发展。
这次战争中,德军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炸毁敦刻尔克的每一个海港和码头,最后摧毁所有被困在沙滩上的英法联军士兵。而仅有的三架英国空军,所能做的就只有尽量击落敌军战机,保护海滩上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军飞行员的任务是最艰难而残忍的,因为他们要为整个“大撤退”争取时间,为了让更多的英军士兵活下来,他们一次次加速追击德军战机,一次次朝敌方发射导弹,却最终燃油耗尽,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军占领的区域。伟大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法瑞尔,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却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后一架德军战机被击落时戛然而止,海滩上幸存的士兵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胜利欢呼声,他们终于都能够回到祖国了。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己,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军士兵撤离海滩时,温纳德上校与波顿指挥官朝他们说:“这个时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级了!”意思是叫他们赶紧上船。紧接着温纳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波顿指挥官,波顿却说:“我要留下来拯救更多的法国人。”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生命不分国籍,这正让我看出了他的伟大。
终于,1940年5月31日,众艘英军战舰、民用船艇,均载满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国士兵抵达英国港。这历时九天九夜的一场“逃离”,最终成功撤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后来,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了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士兵。我想,这是后人们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实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争议性的,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还是一场“胜利的撤退”。很多人说,“敦刻尔克”这一次战争的大溃败被生生美化成了胜利的撤退,实数荒谬,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影片,都没有把撤退美化成爱的史诗,而是构建起了每一个士兵、营救者内心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你所想的,仅仅只有活下来而已。也许对每一个士兵来说,想尽办法活下来,才是最终的胜利。
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你永远都无法预测死亡何时到来,正如在原以为已经安全的甲板下,突然从海底潜伏来一颗鱼雷,将船只炸毁,从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该有多少个充满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渐渐枯萎,我们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盖着多少已经干涸的鲜血。
但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海域,海风呼啸,大雾弥漫,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有如猛兽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将滩岸吞没。这段昏暗阴沉的时期里,近40万英法远征联盟军被德国军队困在法国东北部边境的一个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阴沉的天空下,即将进行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陆”三个视角为主线,分别从“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条时间线上展开。短短107分钟,却让我看清这段震撼十足的真实历史。不知多少个时刻,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绝望与死亡的城市中,静默地望着灰白色的泡沫冲刷着海滩,四周站立着上万名身着深色军装的英法士兵,这庄严、肃静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冰冷的死寂。
这场史上著名的大撤退,从陆地上开始……
电影开头,从天空中漫地飘落的德军劝降单中开始,数名英国士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纷纷走散,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其中陆地上,一名英军士兵汤米在敌军的轰炸中幸存,逃离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开着游艇离开自己的祖国,打算尽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尔克上的士兵;转天空上,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和柯林斯驾驶着喷火战机努力击落正轰炸着敦刻尔克的德军战机,为大撤退争取着时间。
地点:陆地 时间:一周
陆地上一周的时间都是紧迫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阴冷、沉重的压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虚伪,却都只是为了活下来。
在德军的轰炸下,汤米有幸逃过一劫,躲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但敦刻尔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当时的英国总统丘吉尔下令:从敦刻尔克海滩上近40万士兵中撤离3万英军士兵。然而,许多船港及避难地均被沦为了平地,为了使即将前来营救的搜救船上岸,数万士兵们一起建起了小型码头,在仅仅数千米的桥上,数万人头攒动,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当英军的一艘救援船抵达敦刻尔克后,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蹭上救援船,法国人是,汤米也是,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活着回家。
一周的时间,不知道换过多少艘船只;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敌军轰炸;不知道多少次为了活下来,只能够选择牺牲战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惧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只何时到来,却无时不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最终,他们从甲板下走了出来,看到了海的前方数只飘着英国国旗的船舰。这一刻,如释重负,心里所有的压力全部如海水般倾泻而出——他们得救了!
在绝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仿佛在无尽的深渊中抓住一丝微弱的光线。
地点:海上 时间: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为平淡,才更显示出了营救时,老船长、他的儿子和他助手的伟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个角色。因为尽管他已经步入中年,已经不再是能够战斗的主力,但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敦刻尔克营救英军士兵,因为他想把他们带回祖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道森先生坚持去敦刻尔克的信念不动摇,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就是一名英国空军,可是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为了完成他儿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继续前行。
期间,他救起了一名叫英军士兵,然而得救后的那名英军士兵并不让任何人靠近,只是颤抖着锁在甲板的一个小角落。当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开往敦刻尔克后,暴怒般发起狂来,要道森掉头,说现在去敦刻尔克是去送死,他已经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却分外冷静地对他说,他必须要去敦刻尔克。于是士兵愤怒了,与前来劝架的乔治产生肢体冲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舱,此时士兵才镇定下来,但不幸地,小帮工乔治脑袋严重受伤,他失明了,他无法坚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总想帮上一些忙,想着能为那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做些什么。
最终道森和他的儿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击落的飞行员,以及许多落难的英军士兵。道森实现了他的愿望,他把他们带回了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国。撤退过后,彼得为了完成乔治生前的夙愿,找到报社,将他的照片登上了报纸,让他的老师看到——他,乔治,是个英雄。
这艘普通民船上发生的故事,凸显出了这场大撤退的奇迹背后,每一个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地点:空中 时间:一小时
空中的一小时无疑是影片当中最为紧张刺激的一个部分,整个过程当中人物对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飞行员的眼神中,从背景音乐的紧促声中去感受故事的发展。
这次战争中,德军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炸毁敦刻尔克的每一个海港和码头,最后摧毁所有被困在沙滩上的英法联军士兵。而仅有的三架英国空军,所能做的就只有尽量击落敌军战机,保护海滩上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军飞行员的任务是最艰难而残忍的,因为他们要为整个“大撤退”争取时间,为了让更多的英军士兵活下来,他们一次次加速追击德军战机,一次次朝敌方发射导弹,却最终燃油耗尽,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军占领的区域。伟大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法瑞尔,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却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后一架德军战机被击落时戛然而止,海滩上幸存的士兵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胜利欢呼声,他们终于都能够回到祖国了。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己,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军士兵撤离海滩时,温纳德上校与波顿指挥官朝他们说:“这个时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级了!”意思是叫他们赶紧上船。紧接着温纳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波顿指挥官,波顿却说:“我要留下来拯救更多的法国人。”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生命不分国籍,这正让我看出了他的伟大。
终于,1940年5月31日,众艘英军战舰、民用船艇,均载满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国士兵抵达英国港。这历时九天九夜的一场“逃离”,最终成功撤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后来,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了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士兵。我想,这是后人们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实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争议性的,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还是一场“胜利的撤退”。很多人说,“敦刻尔克”这一次战争的大溃败被生生美化成了胜利的撤退,实数荒谬,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影片,都没有把撤退美化成爱的史诗,而是构建起了每一个士兵、营救者内心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你所想的,仅仅只有活下来而已。也许对每一个士兵来说,想尽办法活下来,才是最终的胜利。
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你永远都无法预测死亡何时到来,正如在原以为已经安全的甲板下,突然从海底潜伏来一颗鱼雷,将船只炸毁,从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该有多少个充满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渐渐枯萎,我们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盖着多少已经干涸的鲜血。
但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