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佛学灭不了你的七情六欲
展开全部
文/ 绿骏马
母亲学佛已有20多年,每当我探亲休假回家的时候,她总会把我摁在沙发上,听她讲学佛遇到的那些事。同一时间,父亲总在一旁插话,“别听你妈瞎说,部队不允许信这个。”我自然明白,仍愿意听她把想说的话说完,一来想和母亲唠唠嗑,二来相信她不会害儿子。于是,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拉着我聊聊最近看过的经书,听到的故事,见到的高僧大德,我因成为母亲的半个“知音”感到高兴。
母亲推荐我读《金刚经》《心经》,学习经书中的智慧,慢慢去感悟,我随声附和,却从来没有翻开过。在我心里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听到母亲说起“西方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熟悉的字眼,会不自觉的提高警惕,生怕深陷其中。
虽然不学,我却支持母亲学,这些年,看到了她学佛的惜时如金,她的执着虔诚,她的善良慈悲。她有自己的内心追求,有自我认可的精神世界,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她的言语,无形中影响着我对老人晚年生活的看法,她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父亲根深蒂固的现实观念。母亲常说,我修的不好,连你爸都改造不了。我总说,老爸是个老顽固,你如果把他改造了,你就成佛了,我们全家都跟着你沾光。
是啊!我们对一切未知的东西总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毕竟佛教绵延数千年,一定有不为我们所知的智慧钥匙。我们可以不懂不会也不学,却不能妄加评论和毫无依据的反对。我经常开玩笑说,“妈,如果真有西方极乐世界,你老人家这些年就赚大了。”之后,依然该干嘛干嘛。
在我心里,对佛学是不排斥的,不单单因为母亲学佛,更因为内心有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我始终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获取,那怕内心暂时不能全盘接纳。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原有的认知告诉我们,凡事要讲科学,用科学去验证,而对那些无法验证未知的存在则要抱以敬畏。
基于此,当我看到专家们通过科学方法验证佛学部分观点的时候,我对相关结论产生极大的兴趣。
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八月份出版了一本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他将“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没有宗教,没有迷信,更没有盲目崇拜,只将佛学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从万老师的翻译转述中,我收获了三点全新认知。
1 人生皆苦
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满足生存权、生育权,我们要与对手展开竞争,以此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继而获得更多快乐。但快乐是短暂的,基因不允许我们保持长久的快乐,否则你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基因需要你不停做事,以此将基因传播得越多越好。
这一切,我们的大脑并不知情,它的信条是永不放弃对快乐的追逐。一旦了解真相,也许会对传播基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快乐只是个诱饵,目标永远指向基因的传播,因此,我们始终在为传播基因而奋斗,人生永不满足(以下均省去实验部分)。
这正是佛学所说的苦才是人生,即不满足。快乐只是人生的“点缀”,绝非人生的底色。释迦牟尼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开始思考解脱之法。一切美好事物都难逃人生之苦,只有认识苦,正视苦,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2 无我之境
“无我”就是你不存在,这听上去像在胡说八道。每个人都无比真实的存在,而且有车有房有老婆,有的还有好多“老婆”,为什么说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人是谁?
佛陀说,你自己就是一个幻觉。此结论有精彩的论述,反正你也不信,就省了,说回科学。
2013年,进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七个思想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求偶、竞争、群体认同、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避免疾病模块。人一出生,大脑就已经预装了这些模块。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见到美丽异性也想追求,看到满地垃圾也会反感。但这些模块在大脑中并非条块分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他们常常互相影响,无缝切换,一个模块还没结束,另一个模块已经启动,这就是我们的头脑里为什么有挥之不去的想法层出不穷的冒出来的原因。我们的行为被这些模块所左右,所决定,我们认为是自己在思考,实际是这些模块在替你思考,左右你的思考,让你以为是自己在思考。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佛陀说,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对自己的控制权,达到无我之境。“无我”是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只是听说,从没见过。佛陀所说的修行境界,大概是一掌可以打败这七个家伙(模块),选择自己做老大,自己做自己的主,完全超越大脑预装的这套系统。而达到这一境界据说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冥想。
3 色即是空
说到色,男人们直接会联想到情,而看到“空”之后,会一头雾水。难道追求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是这样吗?这里的色,并不是色情的色,而是我们遇见具体事物后产生的“联想”。
当听到急促的哨音,士兵会迅速集合,运动员会拔腿就跑,而一个过路人可能会无动于衷。哨音真实存在,但也仅仅是哨音而已,在士兵与运动员耳朵里哨音是命令,在路人耳朵里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空”的。不同的人通过哨音联想到的“内涵”就是“色”,而在路人的心中,这在别人耳中有意义的“色”,却是“空”。
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赋予了“内涵”,在你的眼里实实在在的“色”,在他人眼里却是真真实实的“空”。回到基因的传播,为了自然选择和生存的需要,我们在进化中面对野兽的出没与攻击,必须做出迅速的判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生存。而对事物快速的评判,就是对事物赋予了内涵,即“色”。这些内涵是内心自动产生的,带着主观愿望,而这些先入为主的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
有人说,佛学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毁灭个人的七情六欲,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人能够自由选择想要体察的外部世界。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色即是空,并非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要做更自由的人。修行佛法是让人超越现实中的自我,拥有更高远的视角,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达到一种自由选择的状态。
以上从科学理论层面解释了佛学中的苦、无我与空,我并非一个修行者,只能在认知的层面得到一些粗浅的认识。但至少下一次,再与母亲聊起佛学,有了三件可以拿得出手的理论武器,可以掰扯掰扯,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
母亲学佛已有20多年,每当我探亲休假回家的时候,她总会把我摁在沙发上,听她讲学佛遇到的那些事。同一时间,父亲总在一旁插话,“别听你妈瞎说,部队不允许信这个。”我自然明白,仍愿意听她把想说的话说完,一来想和母亲唠唠嗑,二来相信她不会害儿子。于是,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拉着我聊聊最近看过的经书,听到的故事,见到的高僧大德,我因成为母亲的半个“知音”感到高兴。
母亲推荐我读《金刚经》《心经》,学习经书中的智慧,慢慢去感悟,我随声附和,却从来没有翻开过。在我心里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听到母亲说起“西方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熟悉的字眼,会不自觉的提高警惕,生怕深陷其中。
虽然不学,我却支持母亲学,这些年,看到了她学佛的惜时如金,她的执着虔诚,她的善良慈悲。她有自己的内心追求,有自我认可的精神世界,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她的言语,无形中影响着我对老人晚年生活的看法,她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父亲根深蒂固的现实观念。母亲常说,我修的不好,连你爸都改造不了。我总说,老爸是个老顽固,你如果把他改造了,你就成佛了,我们全家都跟着你沾光。
是啊!我们对一切未知的东西总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毕竟佛教绵延数千年,一定有不为我们所知的智慧钥匙。我们可以不懂不会也不学,却不能妄加评论和毫无依据的反对。我经常开玩笑说,“妈,如果真有西方极乐世界,你老人家这些年就赚大了。”之后,依然该干嘛干嘛。
在我心里,对佛学是不排斥的,不单单因为母亲学佛,更因为内心有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我始终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获取,那怕内心暂时不能全盘接纳。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原有的认知告诉我们,凡事要讲科学,用科学去验证,而对那些无法验证未知的存在则要抱以敬畏。
基于此,当我看到专家们通过科学方法验证佛学部分观点的时候,我对相关结论产生极大的兴趣。
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八月份出版了一本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他将“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没有宗教,没有迷信,更没有盲目崇拜,只将佛学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从万老师的翻译转述中,我收获了三点全新认知。
1 人生皆苦
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满足生存权、生育权,我们要与对手展开竞争,以此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继而获得更多快乐。但快乐是短暂的,基因不允许我们保持长久的快乐,否则你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基因需要你不停做事,以此将基因传播得越多越好。
这一切,我们的大脑并不知情,它的信条是永不放弃对快乐的追逐。一旦了解真相,也许会对传播基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快乐只是个诱饵,目标永远指向基因的传播,因此,我们始终在为传播基因而奋斗,人生永不满足(以下均省去实验部分)。
这正是佛学所说的苦才是人生,即不满足。快乐只是人生的“点缀”,绝非人生的底色。释迦牟尼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开始思考解脱之法。一切美好事物都难逃人生之苦,只有认识苦,正视苦,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2 无我之境
“无我”就是你不存在,这听上去像在胡说八道。每个人都无比真实的存在,而且有车有房有老婆,有的还有好多“老婆”,为什么说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人是谁?
佛陀说,你自己就是一个幻觉。此结论有精彩的论述,反正你也不信,就省了,说回科学。
2013年,进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七个思想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求偶、竞争、群体认同、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避免疾病模块。人一出生,大脑就已经预装了这些模块。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见到美丽异性也想追求,看到满地垃圾也会反感。但这些模块在大脑中并非条块分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他们常常互相影响,无缝切换,一个模块还没结束,另一个模块已经启动,这就是我们的头脑里为什么有挥之不去的想法层出不穷的冒出来的原因。我们的行为被这些模块所左右,所决定,我们认为是自己在思考,实际是这些模块在替你思考,左右你的思考,让你以为是自己在思考。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佛陀说,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对自己的控制权,达到无我之境。“无我”是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只是听说,从没见过。佛陀所说的修行境界,大概是一掌可以打败这七个家伙(模块),选择自己做老大,自己做自己的主,完全超越大脑预装的这套系统。而达到这一境界据说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冥想。
3 色即是空
说到色,男人们直接会联想到情,而看到“空”之后,会一头雾水。难道追求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是这样吗?这里的色,并不是色情的色,而是我们遇见具体事物后产生的“联想”。
当听到急促的哨音,士兵会迅速集合,运动员会拔腿就跑,而一个过路人可能会无动于衷。哨音真实存在,但也仅仅是哨音而已,在士兵与运动员耳朵里哨音是命令,在路人耳朵里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空”的。不同的人通过哨音联想到的“内涵”就是“色”,而在路人的心中,这在别人耳中有意义的“色”,却是“空”。
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赋予了“内涵”,在你的眼里实实在在的“色”,在他人眼里却是真真实实的“空”。回到基因的传播,为了自然选择和生存的需要,我们在进化中面对野兽的出没与攻击,必须做出迅速的判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生存。而对事物快速的评判,就是对事物赋予了内涵,即“色”。这些内涵是内心自动产生的,带着主观愿望,而这些先入为主的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
有人说,佛学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毁灭个人的七情六欲,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人能够自由选择想要体察的外部世界。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色即是空,并非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要做更自由的人。修行佛法是让人超越现实中的自我,拥有更高远的视角,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达到一种自由选择的状态。
以上从科学理论层面解释了佛学中的苦、无我与空,我并非一个修行者,只能在认知的层面得到一些粗浅的认识。但至少下一次,再与母亲聊起佛学,有了三件可以拿得出手的理论武器,可以掰扯掰扯,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舒仕福
2023-07-11 广告
2023-07-11 广告
eor有以下两种含义:1. eor是计算机术语,表示二进制异或运算。在计算机逻辑运算中,算术逻辑执行二进制按位异或运算,两数执行异或后相同位结果为0,不同位结果为1。2. eor也表示在任何时期,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以提高产量或采收率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舒仕福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