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字几乎没人知道
1个字几乎没人知道是"褿",是个多义词。
褿,从衣,音曹(cáo),关于这个字的意思,古代字书给出的解释有很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褿,帴也。"帴,读jiān(音剪),其义据《说文·巾部》,有三种解释:"帴,裙也,一曰帗也,一曰妇人胁衣。"
东周男子上衣
裙,在古代是指下裳,一种围在腰以下的服装。"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所说的"裙"。
帗,读fú,指古代下裳前的"蔽膝",有点像今天的围裙,但是"蔽膝"窄而长,且不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古代贵族礼服用带)上作为一种装饰。
古代上衣、下裳,以及蔽膝(下裳前面那个红色的服饰)
胁衣,指女子的内衣,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胁衣如今之肚兜。"
到了三国时期,"褿"又指用来包裹婴儿的布巾。魏国张辑《博雅》:"褿帗,褯也。帛二幅为帴。"褯(jiè,音介),南朝字书《玉篇》解释说:"小儿衣也",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襁褓",后来也指婴儿用的尿布。
汉代妇女襦裙
到了南北朝时期,褿,又指上衣。《玉篇》:"褿,衽也。或作㡟。"衽,读rèn(音认),本义是衣襟,也就是指上衣。㡟,是"褿"的异写,就是另外一种写法。
在北宋字书《类篇》中,"褿"字还有两种解释:"袒也。一曰衣齐好。"
衣齐好,是说衣服好看漂亮。袒,指汗衫背心。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诗》谓之'泽',受汗泽也。或曰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