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屡次攻打合肥?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合肥对吴、魏的重要性

 我来答
海猎o
2022-11-06 · TA获得超过98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7万
展开全部
说起三国时期的战役,我们常常提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曹汉中之战以及诸葛武侯的北伐。 说的较多的往往是魏蜀之间的战斗,而东吴貌似变成了一个小透明。 但实际上,吴国与魏国常年围绕一个地方展开大战,甚至是10万兵力以上的战争,这个地方就是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十万东吴兵进攻合肥。 当时曹操正在关中用兵,合肥的魏军只有7000人。但哪怕兵力如此悬殊,孙权仍被张辽率800人击退。 尤其孙权在围攻无果,准备撤退的时候,张辽却再次出击,差点俘虏了孙权。 罗贯中将这个战役搬到了《三国演义》,便是有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 《三国志·张辽传》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三国志·张辽传》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这不是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也就是赤壁之战结束没多久后,孙权便亲自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 东吴围合肥百余日,没收到什么成果,再加上曹魏援军张喜的到来,孙权便退回去了。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向孙权要兵5万,孙权也不过给了周都督3万人马,打合肥却出动了10万人。 《三国志·刘馥》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 《三国志·武帝纪》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孙权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 可见,在孙权的眼里:合肥要比「 ”赤壁之战”重要的多。 公元229年,孙权将东吴国都自武昌迁到建业。之后,东吴的进攻方向就变成了濡须-巢湖-合肥。孙权的目标从荆襄再次转向了合肥。 从230年到234年,短短四年时间,孙权却对合肥发动了三次进攻: 太和四年(230年) 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三国志·满宠传》 青龙元年(233年) 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三国志·孙权传》 青龙二年(234年) 孙权趁着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机,分三路攻魏,自己则攻击合肥。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三国志·孙权传》 直到孙权末年,因为东吴内部朝政不稳(老将去世,再加上二宫之争,大臣们占位争权),孙权对合肥的攻势才消停下来。 孙权则因为数次提兵10万攻打合肥,却始终都无功而返,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孙十万。 孙权为何对合肥如此念念不忘,数次攻打?这就得从合肥的地理位置说起了。 合肥对东吴的安全极为重要 东吴的都城在建业,它的基本盘便是所谓的江左地区,现如今的太湖流域。与曹魏的基本盘黄河中下游平原(兖州、豫州),被淮水与江北的广阔地带隔离。 曹魏在江淮所设置的扬州,有庐江、淮南两郡,就是为了攻略淮南。这里有淝水、濡须水、涂水、施水等水道沟通江淮,东吴水军沿着水道从长江进入淮河,反之曹魏的水军也能从这里进入长江威胁整个东吴长江沿岸。 因此淮南这一地域,是魏吴军事对峙的焦点区域。 曹魏占领合肥,多了个进攻点;若东吴占领了合肥,建业则有了一个外围的屏障。 为何这样说? 若是东吴不能控制淮南地区,那么建业所谓的「 ”长江天堑”就失去了一半的防护作用。因为曹魏可以进入长江,与东吴隔江「 ”相望”,甚至直达建业城下。 这对东吴建业的威胁太大。 (东吴将都城迁到武昌,就是因为没法攻取合肥,在淮南占有主动权。当然也有蜀汉的因素在内) 不仅如此,曹魏若能随意进出长江,那么便能借助船只,将士兵送到东吴长江沿岸任意地方。换句话说东吴的江左整个长江南岸,都可能变成曹魏的进攻点。 东吴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整个长江沿岸布防。那么东吴就必须阻挡曹魏自由出入长江。 因此东吴防守曹魏最稳妥的办法,便是占领淮南、江北地区,将防线前移,使得曹魏水军不能顺利进入长江。 正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称: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音同岔)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古代历来有「 ”守江必守淮”的话,这个淮便指淮南。只有在淮南地区遏制住敌人,长江才能提供天堑的作用。 东吴控制了淮南,就能以优势兵力,集中防守少数地方,而不用防守整个长江沿岸。 合肥因为处于淮南(西部)地区的中心,东吴若想实现防线前移,便需要夺取合肥。 建安十七年,曹操伐吴。孙权在没有控制淮南的情况下,在江北濡须口修建濡须坞。因为濡须口便是曹魏从巢湖进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堵住濡须口,便挡住了曹操的水师进入长江。 这是东吴没有拿到合肥的时候,想出来防守长江的办法。 《三国志·孙权传》(孙权)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注: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伐东晋。东晋的谢玄等人也是出兵淮南防守,而并非在长江防守。 合肥处于淮南水陆交通的要道 东吴依赖水军,若向北伐中原便需要借用水道。水道对于兵力运输、补给运输都要比陆路运输占有极大的优势。 《史记》有云:一船之载,当中原数十两车。 另外东吴的步兵作战,常常依托船队,号称「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三国志·吕蒙传》裴注) 因此水道对东吴就极其重要了,而合肥方向的濡须水、施水、淝水航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不仅如此,合肥的地理优势,便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合肥位于施水、淝水的结合地段,是南北水路要冲 《水经注》记载,因为这里是施水合于淝水之所,因此将其命名为合肥。施水、淝水本来并不相通,后来经过人工开凿,将施水与淝水连接起来。 于是形成了一个贯通江、淮的水道。合肥便是南北水路的中转站。 第二、合肥处于南北陆路上的道路要冲之地 淮南地区处于江淮丘陵地带,陆路地势险恶。南北方向仅有一条窄路,窄路东西两侧都是大山(大别山脉的主峰以及余脉,高度大多在千米以上,极难翻越)。 而合肥就坐落于这条窄道上,可谓是南北要冲。 合肥之名,在《史记·货值列传》中就有提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之会也。这是说合肥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一个南北商旅必经的贸易城市。 东吴若占据了合肥,就控制了淮南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在军事上就有了主动权。 第三、合肥也是道路汇集的交通枢纽 合肥不仅控制了南北水陆要道,更是汇集了诸多道路,处于道路交通枢纽的地位。 沿着合肥东去,就到了长江北岸的另一个重要渡口:历阳横江渡。曹魏若兵临历阳,便可直接威胁东吴建业。 西晋灭吴之战,王浑就是走的这条路,击败了东吴的扬州主力。 注:东晋苏峻内乱,苏峻便因为据守历阳,十分容易就攻占了东晋的都城建康(也就是建业)。 沿着合肥西去,经庐江郡六安县、陈、蔡,便可进入豫州南部。若孙权占领合肥,便可从这里西去经略中原。 沿着合肥北去,向徐州、寿春进兵,进而与曹魏争霸中原。 曹魏占据合肥,则扼住了东吴北上的道路(三国历史上便是如此,东吴屡次受阻于合肥)。 因此,合肥对魏吴双方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枢纽。 合肥事关魏吴在淮南的屯田事业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除了将士用命外,粮食补给便占很大一部分因素。 有了粮食种植基地,才能供养更多的士兵。 曹魏控制的淮南寿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种植粮食的极佳地方。 正始年间,邓艾建议以寿春为中心,在淮南大兴屯田水利,为曹魏军粮的聚集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三国志·邓艾传》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东吴所占据的皖南、江北沿岸,同样是土地肥沃、水利发达,也是种植粮食的极佳地区。 因此双方在淮南的军事行动,除了对峙合肥,便是以破坏对方的「 ”粮食种植区”为目的。 青龙三年(235年),魏将满宠「 ”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三国志·满宠传》)。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 ”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三国志·孙权传》)。 魏吴攻略对方「 ”粮食种植地”的关键便是合肥的「 ”所有权”。 在双方都不可能独占淮南的情况下,谁占领位于淮南中心的合肥,谁便有了主动权。 而历史上,主动权一直在曹魏(西晋)一方。 此消彼长情况下,北方越来越强,南方越来越弱。 三国一统便由此开始。 结语 淮南地区,对南方政权影响很大。 东吴由于实力因素,始终未能踏出淮南,进入中原。 但东晋末期的刘裕,却借用淮南水道,成功北伐,灭掉后秦。并借着灭秦的影响力,代晋建宋,成就一代帝业。 若没有江淮水道,刘裕北伐的后勤补给就无法得到保障。没了后勤补给,刘裕的北伐军便不可能远攻进入关中。桓温北伐关中失败,就是因为补给出现了问题,不得不退兵。 可见,江南政权若想反攻北方,那么淮南地区便是首先拿下的。 合肥仅是一个关键点,攻略合肥的目的便是控制淮南。可惜,孙权一生也未做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