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旋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本来不懂音乐,对音乐的好恶完全取决于个性心理感受。所以,我说的可能与别人感受的恰恰相反。
当我要写这篇文字时,脑中突然响起一个旋律和这样几句歌词: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们同在。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歌声里交汇你我的爱。
这个旋律,这段歌词,让我明白,为什么旋律会在心中形成情感涟漪,甚至会激起情感波涛。原来歌声所传达的爱与我们心中那永恒的爱的旋律产生了共鸣,又激活了隐藏在心底的相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眷恋,让我们温暖,让我们痛楚……
我们常常听说音乐无国界,那当然不是说属于语言范畴的歌词,而是说旋律在人类心中存在情感共鸣。同一个旋律,在不同民族,不同人心里,会产生相同的情感涟漪,这说明,在人类心中,存在着共同的情感旋律。
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交响乐《命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曲《梁祝》、《秋日私语》等,欣赏它们的人,几乎都会有相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似乎使音乐成为一种可以用作交流的国际语。
我不会唱歌,却是音乐爱好者,就是因为它的旋律能和我心中的旋律产生共鸣,我喜欢那种悲欢离合的共振感受。音乐旋律令我愉悦,令我陶醉,令我振奋,甚至令我入静入幻。
我喜欢那种委婉抒情的旋律,也喜欢令人振奋的旋律。而一些旋律,已经积淀在心中,成为一种永恒,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就是这种旋律。因为,它们不但凝结了我们民族的殇,更凝结了我们民族的强,那是我们民族的号角。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旋律,只是有时深埋心底。
共性产生于个性中,就是个性包含着共性。由于民族积淀和生活经历、年龄等的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心理。所以,对于旋律的感受,也存在着个性差异。
比如,由于我的性格和个性心理,摇滚乐、当下一些流行音乐和我不发生情感共鸣。我曾试图理解它们,看过一些星的MTV,还买了麦当娜的演唱会的影碟,在家里看,可怎么也接受不了。而且看过之后,我反而糊涂了,本来是听觉艺术的音乐,竟然变成了视觉艺术(暂且称它为视觉艺术)的表演。当下一些星们的音质不怎么样,只靠那些已经程式化的,我看不出有什么美感的动作取悦于追星族。
据说麦当娜已经风靡世界。实事求是讲,她的音质不错,不过,我以为让她风靡的并不是乐音,而是色相。她的现场音乐会,就是一场三点式的性感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色相。那几位伴演的男傧相也做了尽意地诠释。我怎么也看不出那是音乐会,倒觉得是一场近似于脱衣舞会(只是还保存着三点式),歌曲,只是舞会的伴唱。
我在国外看过一个电影的影碟,其中有一段脱衣舞会表演。开始,**也是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可是舞着舞着就下道了,开始脱衣服,三点式性感表演,这还没完,后来干脆甩掉三点,裸舞,什么舞啊,就是展示隐私表演。**在台上变着花样展示,看客在台下发疯般喊叫。
麦当娜演唱会和脱衣舞会有两个小差别:脱衣**最后是裸舞,麦当娜始终是三点式;脱衣**是只舞不唱,麦当娜是边舞边唱。
无论怎么解释,我都不会赞同歌者穿着三点式演唱,那起码是兴趣中心的转移,歌只是肢体表演的伴唱。
音乐是听觉艺术,应该以它优美的旋律打动听者的心,让听者享受愉悦并陶醉其中。如果从票房出发,把歌声变为从属,用肢体动作刺激看者的眼球,以迎合部分听众的心理,我想,那不应该是音乐质量的提升,而是一种堕落。这不应该是广大听众所期望的。
对于一些星们和麦当娜的演唱评论,当然出自我的欣赏音乐的个性心理。可一些星们仍然拥有一些追星族,而麦当娜却风靡世界,这说明对于演唱风格的不同评论,不但取决于欣赏者的个性心理,也由于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所致。
我所以不喜欢他们的那种演唱形式,是因为他们演唱之外的附加影响了在我心中的旋律共鸣,没有那种共鸣,也就没有了审美意涵。所以,我喜欢杨洪基、阎维文、郭兰英、关牧村、殷秀梅等靠旋律征服听众的歌者。当然,我也喜欢用通俗的旋律演唱的歌者,如李谷一、邓丽君、毛阿敏、孙楠等。
记得我走入空间后,经常欣赏歌曲,一些旋律引起了我的情感共鸣,让我激动,让我流泪。常常会勾起回忆,唤醒已经深埋的记忆场景,引起对往事的缅怀和眷恋。我的一些文字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还是我上网不久,听到歌曲《昨夜星辰》,它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正好和我的回忆产生了共鸣。于是,我在反复听黑鸭子合唱团演唱的这首歌曲时,在很短时间内,写出了《我知道的》。我相信看过这些文字的朋友,一定能感受到,昨夜星辰仍然闪烁在我的心空,始终伴随着我生命的脚步。
2019年春节晚会上听到毛宁《涛声依旧》的演唱,又一次打动了我,产生了情感共鸣,甚至令我泪流双颊。于是我写了《枫桥遐想》。我曾这样写道:
我相信,听过这首歌的朋友,都会和我一样,回首曾经的“枫桥夜泊”,回到昨天的故事里。
枫桥是个码头,网络也是个码头。我们偶遇在空间这艘船上,倾心交谈,打闹逗趣,交友了,甚至“一见钟情”了,演绎着快乐和真挚。
可是,我们无法永远不下船,终有船靠码头时,人到目的地。那时,我只希望:
送一份祝福,永远伴随你!
留一份美好,作为回忆。
存一份思念,珍藏心底。
我知道,那江枫渔火不会在我们心中熄灭,那枫桥的涛声依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其实,我的一些文字的产生,准确说就是因为一些旋律共鸣激发了我的灵感。
我曾写过一首小诗《秋雨》,原诗是这样的:
晚风,逞一时陡峭
暮雨,诉半宿忧伤
思,伴着雨点,风舞
天涯不是长
孤灯,照半盏清茶
寂寞,捻一页心书
你,随着思绪,飘来
展一笑如故
晨风,吹凌水皱眉
朝雨,笼一岸柳烟
我,并非情愁,心伤
无语双泪残
这就是我听了《阳关三叠》后写的。
那是秋天的一个雨夜,心情不是很好,就聆听古琴演奏的和殷秀梅演唱的《阳关三叠》,被那凄婉、惆怅的旋律震撼了。窗外雨声淅沥,室内琴音凄楚,正好吻合了我当时的心境,便激起了创作灵感,一口气写出了这首小诗。
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都有自己心中的情感旋律,为它愉悦,为它陶醉,为它振奋。它会引领我们缅怀,激励我们创造。
当我要写这篇文字时,脑中突然响起一个旋律和这样几句歌词: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们同在。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歌声里交汇你我的爱。
这个旋律,这段歌词,让我明白,为什么旋律会在心中形成情感涟漪,甚至会激起情感波涛。原来歌声所传达的爱与我们心中那永恒的爱的旋律产生了共鸣,又激活了隐藏在心底的相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眷恋,让我们温暖,让我们痛楚……
我们常常听说音乐无国界,那当然不是说属于语言范畴的歌词,而是说旋律在人类心中存在情感共鸣。同一个旋律,在不同民族,不同人心里,会产生相同的情感涟漪,这说明,在人类心中,存在着共同的情感旋律。
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交响乐《命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曲《梁祝》、《秋日私语》等,欣赏它们的人,几乎都会有相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似乎使音乐成为一种可以用作交流的国际语。
我不会唱歌,却是音乐爱好者,就是因为它的旋律能和我心中的旋律产生共鸣,我喜欢那种悲欢离合的共振感受。音乐旋律令我愉悦,令我陶醉,令我振奋,甚至令我入静入幻。
我喜欢那种委婉抒情的旋律,也喜欢令人振奋的旋律。而一些旋律,已经积淀在心中,成为一种永恒,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就是这种旋律。因为,它们不但凝结了我们民族的殇,更凝结了我们民族的强,那是我们民族的号角。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旋律,只是有时深埋心底。
共性产生于个性中,就是个性包含着共性。由于民族积淀和生活经历、年龄等的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心理。所以,对于旋律的感受,也存在着个性差异。
比如,由于我的性格和个性心理,摇滚乐、当下一些流行音乐和我不发生情感共鸣。我曾试图理解它们,看过一些星的MTV,还买了麦当娜的演唱会的影碟,在家里看,可怎么也接受不了。而且看过之后,我反而糊涂了,本来是听觉艺术的音乐,竟然变成了视觉艺术(暂且称它为视觉艺术)的表演。当下一些星们的音质不怎么样,只靠那些已经程式化的,我看不出有什么美感的动作取悦于追星族。
据说麦当娜已经风靡世界。实事求是讲,她的音质不错,不过,我以为让她风靡的并不是乐音,而是色相。她的现场音乐会,就是一场三点式的性感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色相。那几位伴演的男傧相也做了尽意地诠释。我怎么也看不出那是音乐会,倒觉得是一场近似于脱衣舞会(只是还保存着三点式),歌曲,只是舞会的伴唱。
我在国外看过一个电影的影碟,其中有一段脱衣舞会表演。开始,**也是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可是舞着舞着就下道了,开始脱衣服,三点式性感表演,这还没完,后来干脆甩掉三点,裸舞,什么舞啊,就是展示隐私表演。**在台上变着花样展示,看客在台下发疯般喊叫。
麦当娜演唱会和脱衣舞会有两个小差别:脱衣**最后是裸舞,麦当娜始终是三点式;脱衣**是只舞不唱,麦当娜是边舞边唱。
无论怎么解释,我都不会赞同歌者穿着三点式演唱,那起码是兴趣中心的转移,歌只是肢体表演的伴唱。
音乐是听觉艺术,应该以它优美的旋律打动听者的心,让听者享受愉悦并陶醉其中。如果从票房出发,把歌声变为从属,用肢体动作刺激看者的眼球,以迎合部分听众的心理,我想,那不应该是音乐质量的提升,而是一种堕落。这不应该是广大听众所期望的。
对于一些星们和麦当娜的演唱评论,当然出自我的欣赏音乐的个性心理。可一些星们仍然拥有一些追星族,而麦当娜却风靡世界,这说明对于演唱风格的不同评论,不但取决于欣赏者的个性心理,也由于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所致。
我所以不喜欢他们的那种演唱形式,是因为他们演唱之外的附加影响了在我心中的旋律共鸣,没有那种共鸣,也就没有了审美意涵。所以,我喜欢杨洪基、阎维文、郭兰英、关牧村、殷秀梅等靠旋律征服听众的歌者。当然,我也喜欢用通俗的旋律演唱的歌者,如李谷一、邓丽君、毛阿敏、孙楠等。
记得我走入空间后,经常欣赏歌曲,一些旋律引起了我的情感共鸣,让我激动,让我流泪。常常会勾起回忆,唤醒已经深埋的记忆场景,引起对往事的缅怀和眷恋。我的一些文字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还是我上网不久,听到歌曲《昨夜星辰》,它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正好和我的回忆产生了共鸣。于是,我在反复听黑鸭子合唱团演唱的这首歌曲时,在很短时间内,写出了《我知道的》。我相信看过这些文字的朋友,一定能感受到,昨夜星辰仍然闪烁在我的心空,始终伴随着我生命的脚步。
2019年春节晚会上听到毛宁《涛声依旧》的演唱,又一次打动了我,产生了情感共鸣,甚至令我泪流双颊。于是我写了《枫桥遐想》。我曾这样写道:
我相信,听过这首歌的朋友,都会和我一样,回首曾经的“枫桥夜泊”,回到昨天的故事里。
枫桥是个码头,网络也是个码头。我们偶遇在空间这艘船上,倾心交谈,打闹逗趣,交友了,甚至“一见钟情”了,演绎着快乐和真挚。
可是,我们无法永远不下船,终有船靠码头时,人到目的地。那时,我只希望:
送一份祝福,永远伴随你!
留一份美好,作为回忆。
存一份思念,珍藏心底。
我知道,那江枫渔火不会在我们心中熄灭,那枫桥的涛声依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其实,我的一些文字的产生,准确说就是因为一些旋律共鸣激发了我的灵感。
我曾写过一首小诗《秋雨》,原诗是这样的:
晚风,逞一时陡峭
暮雨,诉半宿忧伤
思,伴着雨点,风舞
天涯不是长
孤灯,照半盏清茶
寂寞,捻一页心书
你,随着思绪,飘来
展一笑如故
晨风,吹凌水皱眉
朝雨,笼一岸柳烟
我,并非情愁,心伤
无语双泪残
这就是我听了《阳关三叠》后写的。
那是秋天的一个雨夜,心情不是很好,就聆听古琴演奏的和殷秀梅演唱的《阳关三叠》,被那凄婉、惆怅的旋律震撼了。窗外雨声淅沥,室内琴音凄楚,正好吻合了我当时的心境,便激起了创作灵感,一口气写出了这首小诗。
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都有自己心中的情感旋律,为它愉悦,为它陶醉,为它振奋。它会引领我们缅怀,激励我们创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