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亲的人身患绝症,想要放弃治疗,你会坚持还是放弃?
近日,郑州。一名10岁女孩身患重病,因家庭经济条件原因,含泪告诉父亲不要借钱手术。母亲许女士称:女儿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已有一个月。因丈夫打电话借钱时被女儿听到,便含...
近日,郑州。一名10岁女孩身患重病,因家庭经济条件原因,含泪告诉父亲不要借钱手术。母亲许女士称:女儿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已有一个月。因丈夫打电话借钱时被女儿听到,便含泪劝丈夫不要借钱。
展开
420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尊重ta的选择,让ta平静地怀抱着自由和尊严与世界告别。虽然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很难,很痛苦,但只要是ta选择的,那就答应ta吧。
然后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因为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我们在亲人身患绝症时,都拼了老命地希望ta能继续活下去。
有的,是不舍得;
有的,是怕周围的舆论;
还有的,是觉得之前自己不够孝顺,现在是时候“尽孝”了。
不过现在,我们也没必要对这种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作深入探讨。生命太无常,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亲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
当亲人重病治疗无望,到底要不要放弃痛苦的治疗让他有尊严地离世?
如果病人说不用再救我了,不想再受罪,你又会怎么做?
我还记得,柴静曾经报导过一位老爷爷。他因为肺部阻塞感染,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他早跟老伴提过,自己将来一旦治愈无望,就不要再抢救了。但当他的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家人还是舍不得。
抢救时,他被切开咽喉,一根拇指般粗、七八厘米长的呼吸机导管,从他脖子中间的气管插进去。
这一插就是 4 年。
医生说 ,他已经不可能脱离呼吸机生存。最多的时候,他身上同时要插 5 到 6 根管子。胃管、静脉插管、尿管、胆囊的引流管…… 鼻腔都溃烂了。
而这时候,老爷爷说不出话,除了痛苦得不断地哭以外,就是用口型对老伴说:
“我恨你”。“恨死你了。”
苟延残喘的滋味,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都难受。更何况是躺在病床上的ta?
2015 年,经济学人发布的《 2015 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全球 80 个国家的排名中,英国位列第一,中国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数第 10 位。国家癌症中心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有 229.6 万人死于癌症。但极少人能够决定自己如何去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非常难受,但直接按照ta们的意愿放弃治疗,却又很难做到。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部名为《生命里》的纪录片,或许能给到你答案。
上海市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是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的地方。住进这里的病人,生命所剩时间,大都不会超过 3 个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平静、快乐,没有痛苦,有尊严地死去。
如何让ta怀抱着尊严地死去?ta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和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起回忆他们生命里的美好和重要的事情。
第二,用心陪伴他们走过人生到最后一程,尤其是精神陪伴。
第三,尽量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的最后心愿,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
1. 温暖而重要的回忆
得了胃癌的汪明昌爷爷,是这里对死亡最豁达的老人,进医院前已经安排好后事。当老伴问他当初是谁追谁的时候,他立刻激动地说:我追她。我追她。我追她。说到最后还有点害羞。
“那时候我在厂部,她在车间,我去车间检查工作,就经常借口去她那里转一转……”
当大家哈哈大笑,问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厂花时,他立马竖起了大拇指。那些青涩的恋爱记忆,变成了他病痛中的糖,一想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患了乳腺癌的鲁胜兰奶奶,想起年轻时被派去新疆下乡当知青,和父母分别后上了火车,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觉得像魂没有了”。因为,叫不到妈妈了。但后来她最想念的,却是新疆的瓜。
“吃那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快 87 岁的黑子叔,吃饭连菜都夹不稳,但一回忆起 1945 年抗日胜利当天的情形,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清楚地记得。那天 16 岁的自己站在水塔上,看着抗战胜利部队背着盒子枪从他面前走过。
一次恋爱,一次离别,一次重要的见证……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最怀念的,不是多么轰轰烈烈的成功事迹,而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平凡瞬间,让他们被病痛摧毁的身体,短暂地露出笑颜。
为什么人们需要回忆起曾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认为,怀旧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感至为关键:
“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我们拥有有意义的生活。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沉入怀旧情绪的人更能面对死亡。”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还发现,怀旧是一种对抗消极情绪的有效策略。当你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它会抵消你的孤独感、无聊感、以及焦虑感。
2. 陪伴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 5 个阶段:怀疑和否定期、忿恨期、自责期、抑郁期和绝望期。这里的临终患者大都处于绝望期。他们已经接受自己生命快到尽头的事实,对死亡不再恐惧,情绪变得平静安详。但很害怕孤独。
那些俯下身子听老人说话的病人家属、护士、社工们,摸摸老人的额头,温柔地握着老人的手,一遍遍地重复老人没听清的话…… 这些最简单的动作, 最容易和临终患者建立心理联系,疗愈她们敏感孤独的心灵,维护患者最后的生命尊严,让一个人最体面地离开人世。
社工们围绕在汪明昌爷爷的病床前,做一次他的忠实听众,听他用最爱的葫芦丝吹一首曲子。
3. 尽可能地帮助ta们实现最后的心愿
但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与其这样强行挽留,其实真的还不如让ta带着尊严、带着温暖的记忆,感受着你对ta的陪伴,来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尼采曾经说过:“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接受生命终究会逝去,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一边哭,一边咬着牙,尊重ta们的选择吧。
然后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因为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我们在亲人身患绝症时,都拼了老命地希望ta能继续活下去。
有的,是不舍得;
有的,是怕周围的舆论;
还有的,是觉得之前自己不够孝顺,现在是时候“尽孝”了。
不过现在,我们也没必要对这种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作深入探讨。生命太无常,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亲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
当亲人重病治疗无望,到底要不要放弃痛苦的治疗让他有尊严地离世?
如果病人说不用再救我了,不想再受罪,你又会怎么做?
我还记得,柴静曾经报导过一位老爷爷。他因为肺部阻塞感染,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他早跟老伴提过,自己将来一旦治愈无望,就不要再抢救了。但当他的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家人还是舍不得。
抢救时,他被切开咽喉,一根拇指般粗、七八厘米长的呼吸机导管,从他脖子中间的气管插进去。
这一插就是 4 年。
医生说 ,他已经不可能脱离呼吸机生存。最多的时候,他身上同时要插 5 到 6 根管子。胃管、静脉插管、尿管、胆囊的引流管…… 鼻腔都溃烂了。
而这时候,老爷爷说不出话,除了痛苦得不断地哭以外,就是用口型对老伴说:
“我恨你”。“恨死你了。”
苟延残喘的滋味,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都难受。更何况是躺在病床上的ta?
2015 年,经济学人发布的《 2015 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全球 80 个国家的排名中,英国位列第一,中国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数第 10 位。国家癌症中心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有 229.6 万人死于癌症。但极少人能够决定自己如何去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非常难受,但直接按照ta们的意愿放弃治疗,却又很难做到。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部名为《生命里》的纪录片,或许能给到你答案。
上海市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是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的地方。住进这里的病人,生命所剩时间,大都不会超过 3 个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平静、快乐,没有痛苦,有尊严地死去。
如何让ta怀抱着尊严地死去?ta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和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起回忆他们生命里的美好和重要的事情。
第二,用心陪伴他们走过人生到最后一程,尤其是精神陪伴。
第三,尽量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的最后心愿,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
1. 温暖而重要的回忆
得了胃癌的汪明昌爷爷,是这里对死亡最豁达的老人,进医院前已经安排好后事。当老伴问他当初是谁追谁的时候,他立刻激动地说:我追她。我追她。我追她。说到最后还有点害羞。
“那时候我在厂部,她在车间,我去车间检查工作,就经常借口去她那里转一转……”
当大家哈哈大笑,问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厂花时,他立马竖起了大拇指。那些青涩的恋爱记忆,变成了他病痛中的糖,一想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患了乳腺癌的鲁胜兰奶奶,想起年轻时被派去新疆下乡当知青,和父母分别后上了火车,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觉得像魂没有了”。因为,叫不到妈妈了。但后来她最想念的,却是新疆的瓜。
“吃那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快 87 岁的黑子叔,吃饭连菜都夹不稳,但一回忆起 1945 年抗日胜利当天的情形,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清楚地记得。那天 16 岁的自己站在水塔上,看着抗战胜利部队背着盒子枪从他面前走过。
一次恋爱,一次离别,一次重要的见证……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最怀念的,不是多么轰轰烈烈的成功事迹,而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平凡瞬间,让他们被病痛摧毁的身体,短暂地露出笑颜。
为什么人们需要回忆起曾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认为,怀旧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感至为关键:
“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我们拥有有意义的生活。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沉入怀旧情绪的人更能面对死亡。”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还发现,怀旧是一种对抗消极情绪的有效策略。当你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它会抵消你的孤独感、无聊感、以及焦虑感。
2. 陪伴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 5 个阶段:怀疑和否定期、忿恨期、自责期、抑郁期和绝望期。这里的临终患者大都处于绝望期。他们已经接受自己生命快到尽头的事实,对死亡不再恐惧,情绪变得平静安详。但很害怕孤独。
那些俯下身子听老人说话的病人家属、护士、社工们,摸摸老人的额头,温柔地握着老人的手,一遍遍地重复老人没听清的话…… 这些最简单的动作, 最容易和临终患者建立心理联系,疗愈她们敏感孤独的心灵,维护患者最后的生命尊严,让一个人最体面地离开人世。
社工们围绕在汪明昌爷爷的病床前,做一次他的忠实听众,听他用最爱的葫芦丝吹一首曲子。
3. 尽可能地帮助ta们实现最后的心愿
但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与其这样强行挽留,其实真的还不如让ta带着尊严、带着温暖的记忆,感受着你对ta的陪伴,来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尼采曾经说过:“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接受生命终究会逝去,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一边哭,一边咬着牙,尊重ta们的选择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自己最亲的人身患绝症,想要放弃治疗,当然会坚持。只要有一点的希望,肯定都会坚持对自己最亲的人进行治疗,只有坚持才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想寻找一份宁静,找一个独处的空间,然后让自己的思绪随风飘荡,在胡思乱想的宁静中暂且逃避一下。当灵魂承受不住生活的负载时,只能向天空发出累了的讯号,太累了,这种累的感觉可不是常人能够想象。每一天都想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份宁静,然而,真的很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许我只是一个庸人罢了。为什么要去寻找什么的宁静呢?其实是想期望平和,在今年这个不平凡不好过的日子里。我反思了又反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生活中的种.种,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牵动人的思绪。说到寻找的宁静,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这一刻。而对我来讲,独处的时刻中可能这种感觉更重一些,然而那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虽然人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但是心早已经飞到不知什么样的境界中去了,经常颜面依笑的我,在内心的恒定已经将一切纷杂的事物看穿看透。人有时会假扮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其实不然,这一切的外形也缘于无数次摸爬滚打,然后是反思的终结。没有真正好处上的激动,没有对生命对自然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没有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激与欣赏,没有那种通透的理解,没有一颗善良的易感的心灵,也就没有最后的悟醒,更没有那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恬淡与超脱。许多时候为了寻求宁静而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一切外部事物所引发的某种力量,每一个人在追寻宁静的过程中,也可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我笑着问自己。对于一个真正融入生活中的人来说,会感叹世界造物的神奇。会对生命和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关心,这才是一种真挚的感激与赞叹。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许我只是一个庸人罢了。为什么要去寻找什么的宁静呢?其实是想期望平和,在今年这个不平凡不好过的日子里。我反思了又反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生活中的种.种,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牵动人的思绪。说到寻找的宁静,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这一刻。而对我来讲,独处的时刻中可能这种感觉更重一些,然而那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虽然人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但是心早已经飞到不知什么样的境界中去了,经常颜面依笑的我,在内心的恒定已经将一切纷杂的事物看穿看透。人有时会假扮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其实不然,这一切的外形也缘于无数次摸爬滚打,然后是反思的终结。没有真正好处上的激动,没有对生命对自然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没有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激与欣赏,没有那种通透的理解,没有一颗善良的易感的心灵,也就没有最后的悟醒,更没有那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恬淡与超脱。许多时候为了寻求宁静而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一切外部事物所引发的某种力量,每一个人在追寻宁静的过程中,也可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我笑着问自己。对于一个真正融入生活中的人来说,会感叹世界造物的神奇。会对生命和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关心,这才是一种真挚的感激与赞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自己最亲的人身患绝症,想要放弃治疗,当然会坚持。只要有一点的希望,肯定都会坚持对自己最亲的人进行治疗,只有坚持才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想寻找一份宁静,找一个独处的空间,然后让自己的思绪随风飘荡,在胡思乱想的宁静中暂且逃避一下。当灵魂承受不住生活的负载时,只能向天空发出累了的讯号,太累了,这种累的感觉可不是常人能够想象。每一天都想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份宁静,然而,真的很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许我只是一个庸人罢了。为什么要去寻找什么的宁静呢?其实是想期望平和,在今年这个不平凡不好过的日子里。我反思了又反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生活中的种.种,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牵动人的思绪。说到寻找的宁静,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这一刻。而对我来讲,独处的时刻中可能这种感觉更重一些,然而那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虽然人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但是心早已经飞到不知什么样的境界中去了,经常颜面依笑的我,在内心的恒定已经将一切纷杂的事物看穿看透。人有时会假扮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其实不然,这一切的外形也缘于无数次摸爬滚打,然后是反思的终结。没有真正好处上的激动,没有对生命对自然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没有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激与欣赏,没有那种通透的理解,没有一颗善良的易感的心灵,也就没有最后的悟醒,更没有那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恬淡与超脱。许多时候为了寻求宁静而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一切外部事物所引发的某种力量,每一个人在追寻宁静的过程中,也可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我笑着问自己。对于一个真正融入生活中的人来说,会感叹世界造物的神奇。会对生命和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关心,这才是一种真挚的感激与赞叹。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许我只是一个庸人罢了。为什么要去寻找什么的宁静呢?其实是想期望平和,在今年这个不平凡不好过的日子里。我反思了又反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生活中的种.种,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牵动人的思绪。说到寻找的宁静,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这一刻。而对我来讲,独处的时刻中可能这种感觉更重一些,然而那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虽然人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但是心早已经飞到不知什么样的境界中去了,经常颜面依笑的我,在内心的恒定已经将一切纷杂的事物看穿看透。人有时会假扮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其实不然,这一切的外形也缘于无数次摸爬滚打,然后是反思的终结。没有真正好处上的激动,没有对生命对自然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没有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激与欣赏,没有那种通透的理解,没有一颗善良的易感的心灵,也就没有最后的悟醒,更没有那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恬淡与超脱。许多时候为了寻求宁静而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一切外部事物所引发的某种力量,每一个人在追寻宁静的过程中,也可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我笑着问自己。对于一个真正融入生活中的人来说,会感叹世界造物的神奇。会对生命和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关心,这才是一种真挚的感激与赞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尊重ta的选择,让ta平静地怀抱着自由和尊严与世界告别。虽然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很难,很痛苦,但只要是ta选择的,那就答应ta吧。
然后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因为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我们在亲人身患绝症时,都拼了老命地希望ta能继续活下去。
有的,是不舍得;
有的,是怕周围的舆论;
还有的,是觉得之前自己不够孝顺,现在是时候“尽孝”了。
不过现在,我们也没必要对这种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作深入探讨。生命太无常,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亲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
当亲人重病治疗无望,到底要不要放弃痛苦的治疗让他有尊严地离世?
如果病人说不用再救我了,不想再受罪,你又会怎么做?
我还记得,柴静曾经报导过一位老爷爷。他因为肺部阻塞感染,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他早跟老伴提过,自己将来一旦治愈无望,就不要再抢救了。但当他的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家人还是舍不得。
抢救时,他被切开咽喉,一根拇指般粗、七八厘米长的呼吸机导管,从他脖子中间的气管插进去。
这一插就是 4 年。
医生说 ,他已经不可能脱离呼吸机生存。最多的时候,他身上同时要插 5 到 6 根管子。胃管、静脉插管、尿管、胆囊的引流管…… 鼻腔都溃烂了。
而这时候,老爷爷说不出话,除了痛苦得不断地哭以外,就是用口型对老伴说:
“我恨你”。“恨死你了。”
苟延残喘的滋味,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都难受。更何况是躺在病床上的ta?
2015 年,经济学人发布的《 2015 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全球 80 个国家的排名中,英国位列第一,中国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数第 10 位。国家癌症中心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有 229.6 万人死于癌症。但极少人能够决定自己如何去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非常难受,但直接按照ta们的意愿放弃治疗,却又很难做到。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部名为《生命里》的纪录片,或许能给到你答案。
上海市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是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的地方。住进这里的病人,生命所剩时间,大都不会超过 3 个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平静、快乐,没有痛苦,有尊严地死去。
如何让ta怀抱着尊严地死去?ta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和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起回忆他们生命里的美好和重要的事情。
第二,用心陪伴他们走过人生到最后一程,尤其是精神陪伴。
第三,尽量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的最后心愿,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
1. 温暖而重要的回忆
得了胃癌的汪明昌爷爷,是这里对死亡最豁达的老人,进医院前已经安排好后事。当老伴问他当初是谁追谁的时候,他立刻激动地说:我追她。我追她。我追她。说到最后还有点害羞。
“那时候我在厂部,她在车间,我去车间检查工作,就经常借口去她那里转一转……”
当大家哈哈大笑,问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厂花时,他立马竖起了大拇指。那些青涩的恋爱记忆,变成了他病痛中的糖,一想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患了乳腺癌的鲁胜兰奶奶,想起年轻时被派去新疆下乡当知青,和父母分别后上了火车,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觉得像魂没有了”。因为,叫不到妈妈了。但后来她最想念的,却是新疆的瓜。
“吃那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快 87 岁的黑子叔,吃饭连菜都夹不稳,但一回忆起 1945 年抗日胜利当天的情形,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清楚地记得。那天 16 岁的自己站在水塔上,看着抗战胜利部队背着盒子枪从他面前走过。
一次恋爱,一次离别,一次重要的见证……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最怀念的,不是多么轰轰烈烈的成功事迹,而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平凡瞬间,让他们被病痛摧毁的身体,短暂地露出笑颜。
为什么人们需要回忆起曾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认为,怀旧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感至为关键:
“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我们拥有有意义的生活。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沉入怀旧情绪的人更能面对死亡。”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还发现,怀旧是一种对抗消极情绪的有效策略。当你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它会抵消你的孤独感、无聊感、以及焦虑感。
2. 陪伴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 5 个阶段:怀疑和否定期、忿恨期、自责期、抑郁期和绝望期。这里的临终患者大都处于绝望期。他们已经接受自己生命快到尽头的事实,对死亡不再恐惧,情绪变得平静安详。但很害怕孤独。
那些俯下身子听老人说话的病人家属、护士、社工们,摸摸老人的额头,温柔地握着老人的手,一遍遍地重复老人没听清的话…… 这些最简单的动作, 最容易和临终患者建立心理联系,疗愈她们敏感孤独的心灵,维护患者最后的生命尊严,让一个人最体面地离开人世。
社工们围绕在汪明昌爷爷的病床前,做一次他的忠实听众,听他用最爱的葫芦丝吹一首曲子。
3. 尽可能地帮助ta们实现最后的心愿
但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与其这样强行挽留,其实真的还不如让ta带着尊严、带着温暖的记忆,感受着你对ta的陪伴,来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尼采曾经说过:“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接受生命终究会逝去,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一边哭,一边咬着牙,尊重ta们的选择吧。
然后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低了。因为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我们在亲人身患绝症时,都拼了老命地希望ta能继续活下去。
有的,是不舍得;
有的,是怕周围的舆论;
还有的,是觉得之前自己不够孝顺,现在是时候“尽孝”了。
不过现在,我们也没必要对这种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作深入探讨。生命太无常,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亲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
当亲人重病治疗无望,到底要不要放弃痛苦的治疗让他有尊严地离世?
如果病人说不用再救我了,不想再受罪,你又会怎么做?
我还记得,柴静曾经报导过一位老爷爷。他因为肺部阻塞感染,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他早跟老伴提过,自己将来一旦治愈无望,就不要再抢救了。但当他的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家人还是舍不得。
抢救时,他被切开咽喉,一根拇指般粗、七八厘米长的呼吸机导管,从他脖子中间的气管插进去。
这一插就是 4 年。
医生说 ,他已经不可能脱离呼吸机生存。最多的时候,他身上同时要插 5 到 6 根管子。胃管、静脉插管、尿管、胆囊的引流管…… 鼻腔都溃烂了。
而这时候,老爷爷说不出话,除了痛苦得不断地哭以外,就是用口型对老伴说:
“我恨你”。“恨死你了。”
苟延残喘的滋味,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都难受。更何况是躺在病床上的ta?
2015 年,经济学人发布的《 2015 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全球 80 个国家的排名中,英国位列第一,中国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数第 10 位。国家癌症中心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有 229.6 万人死于癌症。但极少人能够决定自己如何去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非常难受,但直接按照ta们的意愿放弃治疗,却又很难做到。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部名为《生命里》的纪录片,或许能给到你答案。
上海市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是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的地方。住进这里的病人,生命所剩时间,大都不会超过 3 个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平静、快乐,没有痛苦,有尊严地死去。
如何让ta怀抱着尊严地死去?ta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和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起回忆他们生命里的美好和重要的事情。
第二,用心陪伴他们走过人生到最后一程,尤其是精神陪伴。
第三,尽量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的最后心愿,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
1. 温暖而重要的回忆
得了胃癌的汪明昌爷爷,是这里对死亡最豁达的老人,进医院前已经安排好后事。当老伴问他当初是谁追谁的时候,他立刻激动地说:我追她。我追她。我追她。说到最后还有点害羞。
“那时候我在厂部,她在车间,我去车间检查工作,就经常借口去她那里转一转……”
当大家哈哈大笑,问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厂花时,他立马竖起了大拇指。那些青涩的恋爱记忆,变成了他病痛中的糖,一想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患了乳腺癌的鲁胜兰奶奶,想起年轻时被派去新疆下乡当知青,和父母分别后上了火车,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觉得像魂没有了”。因为,叫不到妈妈了。但后来她最想念的,却是新疆的瓜。
“吃那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快 87 岁的黑子叔,吃饭连菜都夹不稳,但一回忆起 1945 年抗日胜利当天的情形,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他清楚地记得。那天 16 岁的自己站在水塔上,看着抗战胜利部队背着盒子枪从他面前走过。
一次恋爱,一次离别,一次重要的见证……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最怀念的,不是多么轰轰烈烈的成功事迹,而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平凡瞬间,让他们被病痛摧毁的身体,短暂地露出笑颜。
为什么人们需要回忆起曾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认为,怀旧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感至为关键:
“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我们拥有有意义的生活。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沉入怀旧情绪的人更能面对死亡。”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还发现,怀旧是一种对抗消极情绪的有效策略。当你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它会抵消你的孤独感、无聊感、以及焦虑感。
2. 陪伴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 5 个阶段:怀疑和否定期、忿恨期、自责期、抑郁期和绝望期。这里的临终患者大都处于绝望期。他们已经接受自己生命快到尽头的事实,对死亡不再恐惧,情绪变得平静安详。但很害怕孤独。
那些俯下身子听老人说话的病人家属、护士、社工们,摸摸老人的额头,温柔地握着老人的手,一遍遍地重复老人没听清的话…… 这些最简单的动作, 最容易和临终患者建立心理联系,疗愈她们敏感孤独的心灵,维护患者最后的生命尊严,让一个人最体面地离开人世。
社工们围绕在汪明昌爷爷的病床前,做一次他的忠实听众,听他用最爱的葫芦丝吹一首曲子。
3. 尽可能地帮助ta们实现最后的心愿
但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与其这样强行挽留,其实真的还不如让ta带着尊严、带着温暖的记忆,感受着你对ta的陪伴,来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尼采曾经说过:“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接受生命终究会逝去,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一边哭,一边咬着牙,尊重ta们的选择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是一个很现实、很残酷、很复杂的问题。
面对绝症,人遇到了情感与理性的冲突,遇到了社会伦理与效益最优的冲突。
我先说我看到的现象:
1.富人家,有钱,也有时间,基本都选择一治到底,直到医疗技术已经不能维持病人生存。
2.普通人家,有一定积蓄,能腾出一定时间,一开始都会选择治疗。一段时间后,财力人力供给不济,一部分选择了放弃,一部分继续坚持。基础差一点的,一病返贫!
3.穷人家,在得知结果后,怕担负更大的医疗费用,没几天就匆匆出院,回家等死。
真正面临抉择的,是普通人家和穷人家,也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绝症意味着缓期执行的死刑。治下去,最多维持一两年,还要花费大量的钱,甚至举全家之力。不治,又于心不忍,且容易遭不孝的骂名。
说到底,这是钱和伦理的冲突。
所以,穷人活得没有尊严,穷人的神经是很脆弱的。
但愿我国的医疗体系尽快能将“癌症穷人”的尊严保障起来,不要让大家都做这种很难很难的选择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