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

 我来答
星座家17
2022-07-23 · TA获得超过672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24万
展开全部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压力会导致让人胡思乱想,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1

   1、觉自己有病的心理病

  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 ,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总感觉和同学关系疏远 , 感到孤独寂寞 , 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奋起努力学 , 可是很快就泄气。就会感到很失落 , 反复这样就会认为自己有心理上的缺陷 , 这都是很正常 , 最重要的是你没找到自己所喜欢做的事 , 培养自己的爱好 , 分散自己压抑的精神状态 , 在学上要从短期目标开始培养 , 刚开始目标不可以太大 , 要常常在心理上默默鼓励自己 , 试着融入同学中 , 在和同学相处时一点要融入团体活动中 , 走出孤立的状态。

  其实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生活。社交是必要的 , 你要好好适应这个社会才行 , 学会好好练和陌生人交往啊。现在的症状还算不上抑郁症 , 可以找心理医生辅导一下 , 也许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改变自己 , 让生活更美好。

   2、常见的心理缺陷治疗

  孤僻 , 这种人孤芳自赏 , 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 , 敞开心扉 , 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多疑 , 这种人应抛弃成见 , 多与朋友开诚布公地交流感情 , 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力 , 才能克服交往中的 " 无端愁绪 "。腼腆 , 腼腆有三种情况 : 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 , 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在旅途中曾遭受某种挫折 , 而变得消极被动。

   3、常见的心理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 , 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 ,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 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 , 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 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 , 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焦虑症 , 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 , 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 , 查体多正常 , 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 , 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

   心理早衰的症状

  办事效率低 , 记忆力明显下降 , 好忘事 , 优柔寡断 , 缺少朝气 , 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 , 一拖再拖。竞争意识退化 , 对事业没有创新思维 , 常感到空虚乏味 , 尤其是脑力劳动者 , 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有病2

   1、不要随意在网上查询相关的症状表现:

  最近连着接诊了几个疑病症患者(过度担心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癌症、艾滋病等),发现他们都有查百度的惯。

  然而不论查到好的结果(不支持诊断),还是查到不利的结果(支持诊断),患者的焦虑情绪都会加重。

  这就很有趣了。

  记得以前学诊断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

   难道我们真的得了重病么?

  显然不是。而是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这种放大效应尤其在我们查看相应的信息后会变得更加显著。

  所以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我们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检索网络信息。毕竟百度的搜索质量真的很差,如果你真的想查,也建议你换个搜索引擎,比如丁香医生就很靠谱。

   2、调整认知偏差:

  统计学是我们理解世界、找寻一般规律的方法。一旦统计有误,就可能导致认知偏差。

  焦虑的患者总是担心出现不好的结果,即使概率再低,也控制不住地出现担忧。疑病症患者无论做了多少检查来否定自己的推测,一个“万一”就可以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强迫行为者害怕自己没有完成某个动作,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人们对于这些担忧的恐惧程度,大体上符合数学中的期望公式(期望值=发生概率*事情的严重程度)。即使概率很低,但只要想到自己无法承受的结果——比如担心乘坐的飞机失事、看到皮肤有斑就担心是黑色素瘤、或是想到自己因为忘记锁门导致家中被盗,他就会因为期望值升高而表现出种种担忧,相应地出现焦虑、疑病和强迫症状。

  但一件事情发生与否,应该看的是概率,而不是期望值。这是神经症患者常见的思维误区。

   3、学会把注意力从身体和健康中分散出来:

  生活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字看多了会越来越不像。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个熟悉的地点或者一张熟悉的面孔,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突然陌生起来。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身体或面容上,那就是异常的。

  一个疑病患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某天照镜子后感觉自己相貌丑陋,每天会花很长的时间来照镜子,之后反复去做整形,但对于“自己丑陋”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厌食症的孩子每天都会关注自己的身形相貌,明明已经很瘦了,但依然会认为胖得不得了,所以严格控制饮食,几乎只靠菜叶子度日,拒绝一切碳水和肉类。

  许又新先生曾写到“我们反复或不停地对自身进行自我考察,对健康和生命抱有忧虑和恐惧心理,这就足以使身体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疼痛和不适”。

  “健康人顺带着他的身体过日子,就好像没有它一样,完全不去注意它。许多人的痛苦并非来自疾病,而是反思的产物”。

  另外,一个字看久了越来越不像,这个现象叫做Jamais vu,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

   4、理解关于疑病的怪圈:

  一个疑病患者反复要做检查,做完心电图结果没事,没过两天又要做超声心动图,看到阴性结果后仍无法打消疑虑,继续要求做心脏核磁。他的人生似乎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他没有时间再关心妻子孩子,更没有精力继续在工作上实现自己。他总是想着“我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继续”。

  在反复检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每次正常的检查结果只能让他得到短暂地宽慰,之后只不过是继续重复,然而人生却停滞不前。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神经症患者的发展在一开始就被阻断了,他们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答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个人的难题被相应放大。而普通人能够为他们的问题找出更有意义的解答方法,他们能够不断前进,遇到新的难题,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5、看到疑病焦虑给人挖下的陷阱:

  焦虑像个老谋深算的猎手,它会给人挖下陷阱,并且不断地引诱你落入圈套。

  来访者总是期望医生能够给出一招致胜的办法来缓解焦虑,这恰好就是焦虑布下的陷阱,它引诱你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前进,但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成了焦虑的帮凶,帮着它把陷阱挖得更深,自己却深陷泥潭。

  疑病者如果能够放弃对于“疾病”的研究,焦虑者如果不再对“最终的答案”那么渴求,强迫者如果能够看清“重复”的无意义,这样的陷阱就能不攻自破。

  引用一个刚学来的词——“价值序列”,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需要做的,而不是让焦虑占据这个序列的排名。

   6、“疑病”的意义:

  因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反复洗手、每天用酒精擦拭地板,再三求医确认没有感染、身体状况良好,但仍没有打消其疑虑。他可能患了“疑病症”,更具体一点可以称之为“新冠肺炎疑病症”。

  “疑病”本质上就是“对疾病的焦虑症”,它有焦虑症的普遍表现,诸如过度紧张、担心,对结果的恐惧,伴随有心慌、胸闷、气短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新冠肺炎疑病症”无非就是过度担心患新冠肺炎,过度地做检查,即便没有明确接触史,也无法阻止其反复就医、求证。因而多数人的认知里,“疑病”是不好的,人们应该摒弃它。

  但今天想聊一聊“疑病”的好处,《进化心理学》指出了焦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它让人识别危险,做出“战或逃”的反应。同样地,“疑病”可以让人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敏感程度,让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今天看到钟南山院士团队最新论文,新冠肺炎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还有前几天看到的“三次咽拭子均为阴性的患者”,适当“疑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我们可以将“疑病”看成是一个连续谱系,它的反面就是那些“不把健康当回事儿的状态”,身边不难见到这样的人,比如丝毫不在意烟酒对身体的损伤;明明已经超重了,但还是管不住嘴。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时期,“疑病”状态也应该是波动变化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7、学会关注生活才是解决疑病的最好的方式:

  疑病的本质是对身体和健康的焦虑。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但越深入,反而越焦虑。

  打个比方,焦虑其实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良币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引用《绿皮书》的'台词——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8、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几乎所有的神经症都认为自己的问题很严重而且很特殊,而不论客观上轻重程度如何。两个同样被诊断为疑病症的患者,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对方的病症,甚至会认为“Ta这个病有什么好担心的?我的病才需要关注”。类似地,洁癖的病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何会有人纠结于某个特定的观念而无法自拔。这些都可能与每个个体信念中的“自我独特性”有关。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谈到“死亡焦虑”时说道:“我们每个人,从早先的儿童到长大成人,都紧紧抓住一个非理性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独特性的。极限、衰老、死亡,这些可以适用在他人身上,但对我来说不适用。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不会受伤的、不会毁灭的。在生命之初就可以找到这种原始信念的起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初期都是极端自我中心的时期,自己就是全世界,和其他客体或生命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每一个念头都不需要个人努力就能得到满足,想法能产生实际结果。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特殊感,并将这种现成的信念当做盾牌来对抗死亡焦虑。”

  同样的遭遇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我们能够做到轻描淡写,但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内心会认定这些负面的事情不会也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

   9、疑病焦虑其实是死亡焦虑的变体。

  有时疑病焦虑的出现继发于家人或朋友的离世,尤其是经历父母亲的离去,这可能是Ta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死亡的气息,病痛、衰老、呻吟、窘迫、无能为力、悲惨,种种体验都会让人产生不适。Ta们可能开始需要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死亡焦虑的存在,Ta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地审视着自己的身体,一旦出现丝毫的不舒服,就会想到最不好的结果。

  欧文亚龙曾经这样表述:“失去父母使我们碰触到自己的脆弱;如果父母都无法拯救他们自己,谁来拯救我们呢?父母离去之后,我们与坟墓之间就再也没有别人了。正相反,我们变成了子女与死亡之间的屏障。一位同事在父亲去世后的体验可以作为例子。他很早就已预料到父亲的死亡,因而能平静地接受这个消息。然而,在返乡参加葬礼的飞机上,他却惊慌失措。虽然他是个经常旅行的人,但他突然对飞机是否能平安起降失去了信心——好像他对抗不确定性的屏障突然不见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