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布置初中语文作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作业布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减负增效,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正确认识学生的作业布置,树立科学的练习观,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此,我结合本人三十多年的心得体会,就如何布置语文的有效作业,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认清现状,提高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效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要么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要么多多益善,练习机械、重复、刻板教条,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
二、培养习惯,注意积累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尤其突出了对学生习字习惯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在习字方面,要求学生字迹工整,对于错误之处学会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不得使用涂改液、改正纸等,评价时注意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写字态度逐步端正,部分同学的书写有了显著提高。在预习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写好、读好、画好、想好,即认真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写法,理解词义;最少读读课文三遍以上,画出文中欣赏语句(段)和不理解或有困难的语句(段);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四导”学案后,指导学生用好,把预习落到实处。
积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点,为此我做了一下尝试:
1、用笔记本做课内积累,筛选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抄写;对教材中的佳句、好段,要求学生在每篇文章学完之后至少要摘抄两句(段)做点评并背诵。
2、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教师应尽量采取合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以减少其课后作业的负担。
3、课外积累是课内积累的有效补充,每周要求学生写两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名人名句、成语典故、写景状物、诗词曲赋乃至谜语、笑话、广告语等等。每周要求学生写一千字以上的“成长记录”。每学期评两次“积累之星”奖励做得好的同学。
三、准确理解,科学定位
有效的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庸。
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学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四、重视运用、提倡个性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正确运用显得很重要,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充实基础重词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篇课文之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这当中的 词语都是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对这项作业,预习时不再要求学生抄写,不管用何种方法,只要能记住字形,理解词义即可。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都会进行预习检查,或听写或用一个词写一句话。课后要求他们将这些词语连成一段或几段内容相关的话,只要词义运用准确、内容健康即可(课后词语多的再做筛选)。这下学生的兴致高了,不用死抄硬记,自己可灵活掌握,展示自己的才华,结果同学写出来的片断异彩纷呈,有的是对课文的缩写,有的是改写,有的完全是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遣词造句、想象联想的能力。
2、仿写改写学写作。这道题同样是源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其实语文的学习,最令人头痛的还是写作,有些学生是谈“文”色变。其实课后的这道题是个很好的“引子”,刚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老师的分析记忆犹新,这时做这样的片断练习是不难的,比较容易上手,也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般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3、课外实践练综合。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它必须运用于生活。我们曾开展过许多课外实践活动,如家庭采访、看新闻、写广告、诗配画、查资料等。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作业内容多样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采取画一画(在文中画出好词、好句、好段)、评一评(评析好的词、句、段)、写一写(仿写、改写、续写)、背一背、说一说(课堂发言)、做一做(做主持人、做手工)等形式,加强综合性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机会表现自己。
5、作业选择自主化。主要是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主动去选择,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去做,或小组成员互相命题,自选答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个性品质得到发展。
重视学生的作业练习,需要教师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练习观,这样就可以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巩固性与有效性,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作业布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减负增效,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正确认识学生的作业布置,树立科学的练习观,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此,我结合本人三十多年的心得体会,就如何布置语文的有效作业,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认清现状,提高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效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要么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要么多多益善,练习机械、重复、刻板教条,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
二、培养习惯,注意积累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尤其突出了对学生习字习惯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在习字方面,要求学生字迹工整,对于错误之处学会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不得使用涂改液、改正纸等,评价时注意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写字态度逐步端正,部分同学的书写有了显著提高。在预习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写好、读好、画好、想好,即认真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写法,理解词义;最少读读课文三遍以上,画出文中欣赏语句(段)和不理解或有困难的语句(段);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四导”学案后,指导学生用好,把预习落到实处。
积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点,为此我做了一下尝试:
1、用笔记本做课内积累,筛选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抄写;对教材中的佳句、好段,要求学生在每篇文章学完之后至少要摘抄两句(段)做点评并背诵。
2、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教师应尽量采取合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以减少其课后作业的负担。
3、课外积累是课内积累的有效补充,每周要求学生写两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名人名句、成语典故、写景状物、诗词曲赋乃至谜语、笑话、广告语等等。每周要求学生写一千字以上的“成长记录”。每学期评两次“积累之星”奖励做得好的同学。
三、准确理解,科学定位
有效的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庸。
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学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四、重视运用、提倡个性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正确运用显得很重要,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充实基础重词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篇课文之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这当中的 词语都是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对这项作业,预习时不再要求学生抄写,不管用何种方法,只要能记住字形,理解词义即可。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都会进行预习检查,或听写或用一个词写一句话。课后要求他们将这些词语连成一段或几段内容相关的话,只要词义运用准确、内容健康即可(课后词语多的再做筛选)。这下学生的兴致高了,不用死抄硬记,自己可灵活掌握,展示自己的才华,结果同学写出来的片断异彩纷呈,有的是对课文的缩写,有的是改写,有的完全是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遣词造句、想象联想的能力。
2、仿写改写学写作。这道题同样是源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其实语文的学习,最令人头痛的还是写作,有些学生是谈“文”色变。其实课后的这道题是个很好的“引子”,刚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老师的分析记忆犹新,这时做这样的片断练习是不难的,比较容易上手,也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般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3、课外实践练综合。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它必须运用于生活。我们曾开展过许多课外实践活动,如家庭采访、看新闻、写广告、诗配画、查资料等。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作业内容多样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采取画一画(在文中画出好词、好句、好段)、评一评(评析好的词、句、段)、写一写(仿写、改写、续写)、背一背、说一说(课堂发言)、做一做(做主持人、做手工)等形式,加强综合性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机会表现自己。
5、作业选择自主化。主要是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主动去选择,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去做,或小组成员互相命题,自选答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个性品质得到发展。
重视学生的作业练习,需要教师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练习观,这样就可以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巩固性与有效性,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