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玛丽苏是什么意思?
“有点玛丽苏”是有点完美的意思。
玛丽苏人设:玛丽苏出身不凡,家世显赫;相貌出众,倾国倾城;心地善良,关心他人;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有互动关系,故事多;异性缘好,身边总围绕着异性;在故事中占有绝对关键的影响力,而且非常幸运;十全十美,什么都会,什么都好;身边有很多配角,而且都百依百顺。总之就是完美。
扩展资料
玛丽苏出现的原因:
1.追求完美的心理本能:追求完美的心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实际生活中却难以拥有绝对的完美,一位女士再漂亮,她也无法倾国倾城,一段爱情再动人,它也无法真的感天动地,玛丽苏电视剧则填补了这种心理:女主角总有一处是完美的,她或者才智过人,或者相貌动人,最重要的是,女主角的完美爱情不会有柴米油盐。
2.对欲望的虚拟满足:玛丽苏电视剧的流行,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来讲,与欲望有关。受道德伦理的束缚,以及现代社会所限,人类真正的欲望是无法获得绝对满足的,女人再美,也无法得到所有男人的爱;生活再富裕,也无法真正做到十指不沾阳春水;爱情再幸福,也没办法像玛丽苏电视剧里那样历经磨难终不悔……而这些对一切美好的无止境的欲望,最终都会在玛丽苏电视剧中获得虚拟的满足。因此,除非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否则一般来讲对现实生活越不满,欲望越难以满足,玛丽苏的心理就会越严重。
生命中的遗憾可以在戏中获得安慰,体现了一种心理补偿,现实生活中这么完美的女孩不多,塑造一个出来可以满足男观众的渴望,也满足女孩子的梦幻心理。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所专家胡慎之也认为,“玛丽苏”热折射的社会心理是多元的 ,“无论是作者还是观众都有一颗少女心,她们有很多未竟的梦想,生命中有太多不能自我实现的遗憾,可以在戏中获得安慰,体现了一种心理补偿”。
关于玛丽苏的争议:
据CNNIC的统计,中国同人圈以14岁到18岁的青春期少女为主。对玛丽苏接受无能的成年人可以抚膺长叹了:我们果然属于两个世界。因此,国内同人圈作者对创造少女形象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本土玛丽苏同人文中看到每个少女都有过的白日梦幻想。“玛丽苏”作为一种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简直挖掘不尽。
不要歧视自恋,自恋往往是艺术创作的动力。玛丽苏称霸荧屏多年,但是玛丽苏式的自恋,并非它的原罪。同时,人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举个例子,男生们比较爱看武侠小说,里面的主角多半英俊潇洒,武功天下无敌,这也是“玛丽苏”的一种。换句话说,在文艺创作里,自恋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必然会把自己的人格投射到人物身上,或者希望成为所向往的对象。
心理学家,《性心理学》作者霭理士认为,白日梦被他视为自恋形式的一种,他对此作了更为精微的描述:白日梦的方式也不止一种,而其主要的方式可以叫做“连环故事”的方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恋发作时,他/她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编制一个故事。这种白日梦在一些作家手中,就成为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