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提琴戏,原名花鼓戏,湖北省崇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提琴戏原是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称“提琴戏”,是湖北省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
提琴戏因曲调优美,旋律明快,表演内容贴切生活而受当地民众喜爱。2008年6月7日,提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6。
1980年,崇阳、通城文化馆相继组建了半职业性的提琴戏剧团,并通过古装戏《双合莲》、《黄金案》,现代戏《闹瓜棚》、《山乡女货郎》、《鸭司令》等剧目的上演,对提琴戏传统唱腔进行了革新尝试。
文化特征
1、曲调
提琴戏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曲调优美,旋律明快。
2、脚色行当
提琴戏脚色行当主要包括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称为“三生、四旦带一丑”,其中丑角兼演摇旦和净角,民间有“七紧八松”之说。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武生行当。
3、乐器
提琴戏的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俗称“提琴”,定2—6弦演奏,音色浑厚、相扩,而略带沙音。伴奏旋律,既不是完全重复唱腔的曲调,也不是简单的“加花”,而具例一有一定的独立性。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笛子、唢呐等。
打击乐有鼓、板、锣、钹等,除用于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渲染舞台气氛外,还起着各类唱腔的连接、转板、开唱、煞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