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牵引火炮变成“准履带式自行火炮”:自行火炮与牵引式火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过电影《南征北战》的读者一定对那句“大炮不能上刺刀”的历史经典台词记忆犹新。总攻凤凰山的作战即将开始,当战马拉着大炮经过步兵集结地隆隆地驶向前线时,战士“小胖”按捺不住急切的求战心情,用“大炮不能上刺刀”回敬了炮兵撂下的那句不中听的话。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我军炮兵当时装备的大中口径火炮,基本上要靠马儿拉,骡子驮。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我军炮兵基本上实现了摩托化,战争年代的马儿拉、骡子驮变成了汽车拉着跑,但是,当炮兵占领的发射阵地是泥泞地域时,汽车也只能望“泥”兴叹了。为提高我军炮兵的野战机动能力,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初成功地研制出了60式中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并于70年代初又推出其“姊妹车”60-1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使牵引火炮变成了不惧山高路险的“准履带式自行火炮”。
一、在牵引工具上找出路,是又好又快提高炮兵机动能力的金点子
牵引火炮占领发射阵地时的机动,是令全世界炮兵都头疼的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有三个:一个是在选择炮兵发射阵地时,尽可能避开泥泞地等难行地段。这个办法最常用,但理想的阵地并不是时时都能“光顾”。再一个就是换装履带式自行火炮。这个办法代价太大,而且周期很长。还有一个就是在牵引工具上找出路,把牵引汽车换成野战机动能力强的履带式牵引车。这是一个既经济又快捷的良方妙策,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如在二战中,德、美等国就研制和装备了火量的集牵引、运输等功能于一身的半履带式车辆,较好地解决了牵引火炮前线机动的难题。二战后,苏联等国转而发展牵引性能更好的全履带式火炮牵引车。如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先后研制和装备了AT-C中型履带式牵引车等多种型号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使炮兵的野战机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思路决定出路。上世纪50年代末,根据国外大力发展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的经验,军方认为,鉴于我军炮兵摩托化建设刚刚起步,发展履带式自行火炮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炮兵又急需提高野战机动能力的现实,决定研制价廉物美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根据这一设想,兵工战线的科研人员从1958年10月起开始测绘苏联的AT-C中型履带式牵引车。1959年春,科研人员在成功测绘出国外履带式牵引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总体方案的修改设计,并于1959年5月8日研制出第1辆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的样车。样车经过6000千米的严格试验后,达到了设计要求,随即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首批生产的30辆战车还参加了国庆10周年阅兵。随后,这批牵引车被定名为59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
1959年第四季度,当时主管兵器工业的一机部五局正式下达了研制59式改进型牵引车914B的任务,并规定914B牵引车主要作为炮兵前线牵引车使用,主要用于牵引战斗全重为15吨以下的火炮或拖车,同时可运输5吨左右的弹药和作战物资,其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应当不低于苏联AT-C中型履带式牵引车。同时,五局还明确指出,该车要在前一阶段仿制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我国特定使用环境的特色化设计。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科研人员迅速展开了914B牵引车的科研会战,并很快研制出第1辆914B牵引车的样车。样车经过1500千米的行驶试验,基本上达到了战技指标要求并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在批量生产的同时,利研人员于1960年12月又对样车进行了3000千米的严格试验,以确保样车质量。随后,样车提交给军方进行定型试验,炮兵抽调精兵强将,在东北和南方地区对样车进行总行程达12000千米的大型试验。
大型试验自1960年12月开始至1961年12月29日结束,历时1年时间。在试验中,军方在东北严寒地区和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不同地形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对样车进行了26个专项性能的严格试验和测定。定型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寒区试验,军方先后在东北的齐齐哈尔、嫩江、霍龙门、黑河和沈阳等地,对样车进行了严寒气候条件下、各种复杂地形上的牵引性能试验;第二阶段热带试验,军方先后在海南岛的屯昌、榆林和湛江附近的遂溪等地,对样车进行了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各种复杂地形上的牵引性能试验。在历时1年的试验中,样车总行驶里程达到了12000千米以上,经受住了严寒和高温的考验,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效果。试验完成后,军方认为该车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意其设计定型。
1962年1月20日,该型牵引车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随后,该车装备炮兵部队,在较短的周期内就大幅度提高了炮兵的野战机动能力,使牵引火炮一跃成为越野机动能力很强的“准履带式自行火炮”。
二、上面像汽车、下面是履带式车辆的结构,综合了汽车驾驶方便、履带底盘不惧路险的诸多优长
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以下简称“60牵”)外形设计在国产装甲车辆中可以说是最另类的:上面的结构是典型的载重汽车结构――前面是高大、宽敞和明亮的驾驶室,驾驶室的右上方装有1挺自卫用的高射机枪,后而是带车篷的宽大车厢。其下面的结构则是典型的履带式底盘――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履带等装甲车辆行走系统的必备特征一应俱全,其行走系统看上去与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装甲车倒有几分神似。其实,该车并不像本刊曾介绍过的履带式推土机那样,是在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扣上一个驾驶室、加上一个推土铲而形成的变型车,它实际上是一种采用了汽车底盘结构、装甲车辆行走系统的特殊装甲车辆。下而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新颖和别致之处。
一是该车采用了典型的汽车架构,动力、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等均布置在驾驶室和车厢下面的车架上。广大坦克装甲车辆“粉丝”可能对汽车的结构也了如指掌――汽车底盘其实就是以两根车架大梁为支撑,在大架上安装发动机、变速箱和操纵装置等部件,然而在大架上包一个漂亮的外壳,就成为小轿车;在大架的前面装一个驾驶室,后而装一个车厢就成了卡车之类的运输车辆。从底盘的结构上看,60牵与我们常见的平头卡车的结构大同小异:该车的“龙骨”也是两根车架大梁,而不是常见的长方形装甲车体;与载重汽车一样,该车的发动机也是纵向安装在驾驶室的下方,但不同的是其传动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而,动力的传递与汽车一样,也是通过中央传动轴联动(汽车的动力直接传递到驱动轮)。整个车架采用刚性焊接结构(早期汽车大架为铆接结构),以便更好地满足牵引强度的要求;大架的前面装有保险杠,后面装火炮牵引钩。共行走系统的负重轮、主动轮、诱导轮以及扭杆悬挂系统的各个部件,也都安装在两根车架的大梁上。驾驶室和后车厢安装在车架上面,其他部件如动力装置、传 动装置和操纵机构,以及部分牵引车的绞盘,均布置在驾驶室和后车厢下面的车架上,车架底部则用薄钢板封闭起来,以保护车内的各个部件。从该车的底盘结构分析,其基本支撑体为两根钢梁(相当于坦克的侧装甲板),用于固定主动轮和负重轮等;钢梁之间再用若干根钢板刚性焊接,作为动力、传动装置的底座;车底和四周再用钢板“包裹”,因此,它应当属于一种“剪裁”结构的经济型装甲底盘。现在看由于其工艺复杂,所以并不一定经济。目前,履带式牵引车大多直接采用坦克或装甲车底盘。
二是该车驾驶室高大、宽敞,车顶的高射机枪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行军时可斜置于驾驶室的顶部,共设计独具匠心。该车的驾驶室设有3个座席,驾驶员座席在发动机左侧,其余2个座席在发动机右侧,右排座席后面是蓄电池室。该车后部带车篷的车厢长3.1米、宽2.4米、栏板高1米,可以装载炮弹、器材和供随车人员乘坐。该车的驾驶室右上方装1挺59式12.7毫米坦克高射机枪,随车携带400发机枪弹,主要用于实施对空自卫和在战斗中对有威胁的地面目标实施打击,并由坐在驾驶室最右侧的乘员进行操纵。射击时,该乘员打开顶窗口盖,站在座席上即可很方便地操纵高射机枪。平时,高射机枪转向顶窗左侧,机枪和枪塔被固定;行军时,高射机枪斜置于驾驶室顶上、枪管不突出于车首,既方便射击又可防止行驶中损坏枪管。从这些细节上看,就这么一挺高射机枪,在设计时就考虑得很周到。
三是该车装有马力强劲的柴油发动机,机动速度快,牵引力十足,其特殊设计的空气压缩机,还可像重型卡车一样给火炮和拖车提供刹车动力。该车装有马力强劲的1215OL-1型四冲程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为221千瓦(约300马力),空载和不牵引时的单位功率达到了16.7千瓦/吨。这一指标不仅远远超过了59坦克,甚至超过了86式步兵战车(16.2千瓦/吨)的水平。当然,该车装这么大马力的发动机,主要还是考虑让其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不仅可以轻而易举的牵引火炮,而且还可以用牵引绞盘抢救淤陷车辆。除此之外,该车的辅助装置的设计也很出色,丝毫不亚于坦克装甲车辆,如该车也装有加温装置,以保证牵引车在严寒时也能迅速起动。该车与59坦克一样,发动机以电起动为主、空气起动为辅。最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像载重卡车一样装有空气压缩机和储气装置,用于对被牵引车辆和被牵引火炮提供制动气压。
四是该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大量采用了63式水陆坦克的成熟技术,既降低了成本,又便于部队保障。60牵与63式水陆坦克(以下简称“63水”)几乎是同时研制的,此时,63水的动力、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部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60牵与63水又是由同一个兵工单位研制,大量选用坦克部件电就顺理成章了。鉴于这一有利条件,科研人员大量应用了63水的成熟技术,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可靠性和便于组织器材保障。如,该车所装的1215OL-1型发动机就属于坦克发动机系列(63式水陆坦克的发动机型号为1215OL-2型,功率为294千瓦)。该车的传动装置基本上也是从63水上“移植”过来的,如多片干摩擦式主离合器、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的固定轴式变速箱、转向离合器、制动器和一级外啮合齿轮式侧减速器等。该车的操纵装置与63水一样也是操纵杆式的机械操纵装置,但由于该车的驾驶室高大、宽敞和明亮,所以驾驶起来还是要比63水好开得多。此外,该车的行走系统与63水电差不多――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每侧有5个单轮缘、大直径的负重轮和1条单销金属履带。其悬挂装置也是扭杆弹簧式,但第一和第五负重轮处装有筒式液压减振器,这比只装有蜗卷弹簧缓冲限制器的63水要“高档”多了。
五是部分牵引车安装了牵引绞盘,使该车既能轻松的牵引火炮,还能充当装甲抢救车,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为充分发挥该车的牵引能力,在部分牵引车中(每4辆车中有1辆车)安装有牵引绞盘,用于抢救淤陷的履带式牵引车等。绞盘安装在车厢下面,共动力由分动箱提供,钢丝绳牵引端由车架前端底板引出。绞盘装置总重为1吨,绞盘额定拉力:在绳鼓最外层时为127千牛(相当于12950千克力),在绳鼓最里层时为167千牛(相当于17029千克力),当拉力达到极限值(167千牛±5千牛)时,安全联轴节能自动打滑。钢丝绳直径为23毫米,工作长度为75米,收放绳速度为17~21米/分钟。不装绞盘的牵引车则不装分动箱,改装传动轴支座。
此外,该车的通信设备为1部862型电台;电气设备主要有1台ZFC-1500型直流发电机和2块65式蓄电池等;在车内还安放有手提式灭火器等辅助装置。由于该车较重,浮力储备不足,加上对密封性等要求不高,笔者分析该车不具备浮渡能力。60牵的变型车有R914B雷达架设车。
三、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使用需求,就是战车改进和完善的努力方向
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装备部队后,逐渐暴露出传动部件寿命低、冬季起动困难、驾驶室温度高等问题,部队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改进。根据部队提出的改进要求,科研人员于1973年底研制出了2辆60牵改进型样车。2辆样车分别进行了1353千米和2310千米的行驶试验,同时还进行了满载行驶、加温性能、各档最大速度、一档和倒档最低稳定速度、偏驶量、加速性、滚动阻力、附着力、制动性、满载拖炮爬15度坡、挂胶履带板磨损等多项性能的测试,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效果。1977年6月27日,改进型牵引车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60-1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以下简称“60-1牵”)。
60-1牵主要是对60牵的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等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牵引车的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主要改进项目:一是主离合器由金属摩擦片改为双片铜丝石棉衬面结构,解决了分离不彻底的问题;二是变速箱加装了换档同步器,使换档更加省力并可防止挂双档;三是改用了二级行星转向机,增加了操纵杆第一位置转向的功能,转向性能有提高;四是换装了板体挂胶履带板,解决了牵引车出营区后在柏油路上行驶的问题(不少炮兵部队位于市区);五是蓄电池由驾驶室移到后车厢与驾驶室之间,增大了驾驶室的空间(座席增加到5个),并对驾驶室采取了通风、隔热等降温措施;六是后车篷加高至3.015米,较好地解决了高大物资装载困难的问题;七是增加了转向指示灯,前大灯改为双光(近、远光)。另外,科研人员还采取各种措施,使该车战斗全重降低了0.5吨。改进后的60-1牵战技性能进一步提高,深受部队欢迎。同时,改进后的60-1牵也以其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经济性,吸引了众多“合作”者――该车相继发展出多种变型车,如RWZ421履带式雷达架设车、DWZ421履带式电缆车和83式273毫米自行远程火箭炮等。
通过以上介绍,广大“粉丝”可能对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有了新的感受:原来看上去并不那么可爱的60牵和60-1牵,却也是亮点频现、创意颇多――它的实用性使我军炮兵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尽管是一小步),它的经济性减轻了炮兵白行化的沉重负担,一个炮兵团有那么十几辆(毕竟还是比汽车贵得多)就能解决大问题,让它在把火炮从道路上拉到泥泞的阵地上时大显身手即可,事后还能当弹药转运车用。当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也适用于装备发展。山于火炮自行化程度不断提高,战场“大力神”――坦克抢救牵引车全面抢占了牵引“市场”,输送的优势也被装甲车所冲击,加上没有什么装甲防护的先天不足,曾经风光一时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渐渐淡出战争舞台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一、在牵引工具上找出路,是又好又快提高炮兵机动能力的金点子
牵引火炮占领发射阵地时的机动,是令全世界炮兵都头疼的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有三个:一个是在选择炮兵发射阵地时,尽可能避开泥泞地等难行地段。这个办法最常用,但理想的阵地并不是时时都能“光顾”。再一个就是换装履带式自行火炮。这个办法代价太大,而且周期很长。还有一个就是在牵引工具上找出路,把牵引汽车换成野战机动能力强的履带式牵引车。这是一个既经济又快捷的良方妙策,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如在二战中,德、美等国就研制和装备了火量的集牵引、运输等功能于一身的半履带式车辆,较好地解决了牵引火炮前线机动的难题。二战后,苏联等国转而发展牵引性能更好的全履带式火炮牵引车。如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先后研制和装备了AT-C中型履带式牵引车等多种型号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使炮兵的野战机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思路决定出路。上世纪50年代末,根据国外大力发展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的经验,军方认为,鉴于我军炮兵摩托化建设刚刚起步,发展履带式自行火炮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炮兵又急需提高野战机动能力的现实,决定研制价廉物美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根据这一设想,兵工战线的科研人员从1958年10月起开始测绘苏联的AT-C中型履带式牵引车。1959年春,科研人员在成功测绘出国外履带式牵引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总体方案的修改设计,并于1959年5月8日研制出第1辆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的样车。样车经过6000千米的严格试验后,达到了设计要求,随即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首批生产的30辆战车还参加了国庆10周年阅兵。随后,这批牵引车被定名为59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
1959年第四季度,当时主管兵器工业的一机部五局正式下达了研制59式改进型牵引车914B的任务,并规定914B牵引车主要作为炮兵前线牵引车使用,主要用于牵引战斗全重为15吨以下的火炮或拖车,同时可运输5吨左右的弹药和作战物资,其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应当不低于苏联AT-C中型履带式牵引车。同时,五局还明确指出,该车要在前一阶段仿制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我国特定使用环境的特色化设计。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科研人员迅速展开了914B牵引车的科研会战,并很快研制出第1辆914B牵引车的样车。样车经过1500千米的行驶试验,基本上达到了战技指标要求并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在批量生产的同时,利研人员于1960年12月又对样车进行了3000千米的严格试验,以确保样车质量。随后,样车提交给军方进行定型试验,炮兵抽调精兵强将,在东北和南方地区对样车进行总行程达12000千米的大型试验。
大型试验自1960年12月开始至1961年12月29日结束,历时1年时间。在试验中,军方在东北严寒地区和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不同地形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对样车进行了26个专项性能的严格试验和测定。定型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寒区试验,军方先后在东北的齐齐哈尔、嫩江、霍龙门、黑河和沈阳等地,对样车进行了严寒气候条件下、各种复杂地形上的牵引性能试验;第二阶段热带试验,军方先后在海南岛的屯昌、榆林和湛江附近的遂溪等地,对样车进行了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各种复杂地形上的牵引性能试验。在历时1年的试验中,样车总行驶里程达到了12000千米以上,经受住了严寒和高温的考验,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效果。试验完成后,军方认为该车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意其设计定型。
1962年1月20日,该型牵引车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随后,该车装备炮兵部队,在较短的周期内就大幅度提高了炮兵的野战机动能力,使牵引火炮一跃成为越野机动能力很强的“准履带式自行火炮”。
二、上面像汽车、下面是履带式车辆的结构,综合了汽车驾驶方便、履带底盘不惧路险的诸多优长
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以下简称“60牵”)外形设计在国产装甲车辆中可以说是最另类的:上面的结构是典型的载重汽车结构――前面是高大、宽敞和明亮的驾驶室,驾驶室的右上方装有1挺自卫用的高射机枪,后而是带车篷的宽大车厢。其下面的结构则是典型的履带式底盘――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履带等装甲车辆行走系统的必备特征一应俱全,其行走系统看上去与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装甲车倒有几分神似。其实,该车并不像本刊曾介绍过的履带式推土机那样,是在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扣上一个驾驶室、加上一个推土铲而形成的变型车,它实际上是一种采用了汽车底盘结构、装甲车辆行走系统的特殊装甲车辆。下而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新颖和别致之处。
一是该车采用了典型的汽车架构,动力、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等均布置在驾驶室和车厢下面的车架上。广大坦克装甲车辆“粉丝”可能对汽车的结构也了如指掌――汽车底盘其实就是以两根车架大梁为支撑,在大架上安装发动机、变速箱和操纵装置等部件,然而在大架上包一个漂亮的外壳,就成为小轿车;在大架的前面装一个驾驶室,后而装一个车厢就成了卡车之类的运输车辆。从底盘的结构上看,60牵与我们常见的平头卡车的结构大同小异:该车的“龙骨”也是两根车架大梁,而不是常见的长方形装甲车体;与载重汽车一样,该车的发动机也是纵向安装在驾驶室的下方,但不同的是其传动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后而,动力的传递与汽车一样,也是通过中央传动轴联动(汽车的动力直接传递到驱动轮)。整个车架采用刚性焊接结构(早期汽车大架为铆接结构),以便更好地满足牵引强度的要求;大架的前面装有保险杠,后面装火炮牵引钩。共行走系统的负重轮、主动轮、诱导轮以及扭杆悬挂系统的各个部件,也都安装在两根车架的大梁上。驾驶室和后车厢安装在车架上面,其他部件如动力装置、传 动装置和操纵机构,以及部分牵引车的绞盘,均布置在驾驶室和后车厢下面的车架上,车架底部则用薄钢板封闭起来,以保护车内的各个部件。从该车的底盘结构分析,其基本支撑体为两根钢梁(相当于坦克的侧装甲板),用于固定主动轮和负重轮等;钢梁之间再用若干根钢板刚性焊接,作为动力、传动装置的底座;车底和四周再用钢板“包裹”,因此,它应当属于一种“剪裁”结构的经济型装甲底盘。现在看由于其工艺复杂,所以并不一定经济。目前,履带式牵引车大多直接采用坦克或装甲车底盘。
二是该车驾驶室高大、宽敞,车顶的高射机枪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行军时可斜置于驾驶室的顶部,共设计独具匠心。该车的驾驶室设有3个座席,驾驶员座席在发动机左侧,其余2个座席在发动机右侧,右排座席后面是蓄电池室。该车后部带车篷的车厢长3.1米、宽2.4米、栏板高1米,可以装载炮弹、器材和供随车人员乘坐。该车的驾驶室右上方装1挺59式12.7毫米坦克高射机枪,随车携带400发机枪弹,主要用于实施对空自卫和在战斗中对有威胁的地面目标实施打击,并由坐在驾驶室最右侧的乘员进行操纵。射击时,该乘员打开顶窗口盖,站在座席上即可很方便地操纵高射机枪。平时,高射机枪转向顶窗左侧,机枪和枪塔被固定;行军时,高射机枪斜置于驾驶室顶上、枪管不突出于车首,既方便射击又可防止行驶中损坏枪管。从这些细节上看,就这么一挺高射机枪,在设计时就考虑得很周到。
三是该车装有马力强劲的柴油发动机,机动速度快,牵引力十足,其特殊设计的空气压缩机,还可像重型卡车一样给火炮和拖车提供刹车动力。该车装有马力强劲的1215OL-1型四冲程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为221千瓦(约300马力),空载和不牵引时的单位功率达到了16.7千瓦/吨。这一指标不仅远远超过了59坦克,甚至超过了86式步兵战车(16.2千瓦/吨)的水平。当然,该车装这么大马力的发动机,主要还是考虑让其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不仅可以轻而易举的牵引火炮,而且还可以用牵引绞盘抢救淤陷车辆。除此之外,该车的辅助装置的设计也很出色,丝毫不亚于坦克装甲车辆,如该车也装有加温装置,以保证牵引车在严寒时也能迅速起动。该车与59坦克一样,发动机以电起动为主、空气起动为辅。最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像载重卡车一样装有空气压缩机和储气装置,用于对被牵引车辆和被牵引火炮提供制动气压。
四是该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大量采用了63式水陆坦克的成熟技术,既降低了成本,又便于部队保障。60牵与63式水陆坦克(以下简称“63水”)几乎是同时研制的,此时,63水的动力、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部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60牵与63水又是由同一个兵工单位研制,大量选用坦克部件电就顺理成章了。鉴于这一有利条件,科研人员大量应用了63水的成熟技术,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可靠性和便于组织器材保障。如,该车所装的1215OL-1型发动机就属于坦克发动机系列(63式水陆坦克的发动机型号为1215OL-2型,功率为294千瓦)。该车的传动装置基本上也是从63水上“移植”过来的,如多片干摩擦式主离合器、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的固定轴式变速箱、转向离合器、制动器和一级外啮合齿轮式侧减速器等。该车的操纵装置与63水一样也是操纵杆式的机械操纵装置,但由于该车的驾驶室高大、宽敞和明亮,所以驾驶起来还是要比63水好开得多。此外,该车的行走系统与63水电差不多――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每侧有5个单轮缘、大直径的负重轮和1条单销金属履带。其悬挂装置也是扭杆弹簧式,但第一和第五负重轮处装有筒式液压减振器,这比只装有蜗卷弹簧缓冲限制器的63水要“高档”多了。
五是部分牵引车安装了牵引绞盘,使该车既能轻松的牵引火炮,还能充当装甲抢救车,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为充分发挥该车的牵引能力,在部分牵引车中(每4辆车中有1辆车)安装有牵引绞盘,用于抢救淤陷的履带式牵引车等。绞盘安装在车厢下面,共动力由分动箱提供,钢丝绳牵引端由车架前端底板引出。绞盘装置总重为1吨,绞盘额定拉力:在绳鼓最外层时为127千牛(相当于12950千克力),在绳鼓最里层时为167千牛(相当于17029千克力),当拉力达到极限值(167千牛±5千牛)时,安全联轴节能自动打滑。钢丝绳直径为23毫米,工作长度为75米,收放绳速度为17~21米/分钟。不装绞盘的牵引车则不装分动箱,改装传动轴支座。
此外,该车的通信设备为1部862型电台;电气设备主要有1台ZFC-1500型直流发电机和2块65式蓄电池等;在车内还安放有手提式灭火器等辅助装置。由于该车较重,浮力储备不足,加上对密封性等要求不高,笔者分析该车不具备浮渡能力。60牵的变型车有R914B雷达架设车。
三、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使用需求,就是战车改进和完善的努力方向
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装备部队后,逐渐暴露出传动部件寿命低、冬季起动困难、驾驶室温度高等问题,部队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改进。根据部队提出的改进要求,科研人员于1973年底研制出了2辆60牵改进型样车。2辆样车分别进行了1353千米和2310千米的行驶试验,同时还进行了满载行驶、加温性能、各档最大速度、一档和倒档最低稳定速度、偏驶量、加速性、滚动阻力、附着力、制动性、满载拖炮爬15度坡、挂胶履带板磨损等多项性能的测试,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效果。1977年6月27日,改进型牵引车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60-1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以下简称“60-1牵”)。
60-1牵主要是对60牵的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等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牵引车的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主要改进项目:一是主离合器由金属摩擦片改为双片铜丝石棉衬面结构,解决了分离不彻底的问题;二是变速箱加装了换档同步器,使换档更加省力并可防止挂双档;三是改用了二级行星转向机,增加了操纵杆第一位置转向的功能,转向性能有提高;四是换装了板体挂胶履带板,解决了牵引车出营区后在柏油路上行驶的问题(不少炮兵部队位于市区);五是蓄电池由驾驶室移到后车厢与驾驶室之间,增大了驾驶室的空间(座席增加到5个),并对驾驶室采取了通风、隔热等降温措施;六是后车篷加高至3.015米,较好地解决了高大物资装载困难的问题;七是增加了转向指示灯,前大灯改为双光(近、远光)。另外,科研人员还采取各种措施,使该车战斗全重降低了0.5吨。改进后的60-1牵战技性能进一步提高,深受部队欢迎。同时,改进后的60-1牵也以其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经济性,吸引了众多“合作”者――该车相继发展出多种变型车,如RWZ421履带式雷达架设车、DWZ421履带式电缆车和83式273毫米自行远程火箭炮等。
通过以上介绍,广大“粉丝”可能对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有了新的感受:原来看上去并不那么可爱的60牵和60-1牵,却也是亮点频现、创意颇多――它的实用性使我军炮兵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尽管是一小步),它的经济性减轻了炮兵白行化的沉重负担,一个炮兵团有那么十几辆(毕竟还是比汽车贵得多)就能解决大问题,让它在把火炮从道路上拉到泥泞的阵地上时大显身手即可,事后还能当弹药转运车用。当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也适用于装备发展。山于火炮自行化程度不断提高,战场“大力神”――坦克抢救牵引车全面抢占了牵引“市场”,输送的优势也被装甲车所冲击,加上没有什么装甲防护的先天不足,曾经风光一时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渐渐淡出战争舞台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井松智能
2024-10-28 广告
2024-10-28 广告
AGV(自动导引车)是目前工厂应用中较柔性的物流装备,自身配备自动引导和安全保护装置,沿预先规划的方案安全可靠的行驶、动作,可根据现场环境灵活订制。合肥井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领先的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与物流装备制造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井松智能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