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就为什么要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问题作充分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方案准备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准备。
1.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包括成立专门的评价领导小组或组建评价工作小组。
2.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是指组织与评价有关的人员学习评价理论和有关文件,做好评价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3.方案准备
方案准备主要是指评价的组织者根据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教学评价实施前拟定有关教学评价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程序和预期结果的纲领性文件。
通常方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第一,以评价标准为核心。这个评价标准一般包含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定标准。评价标准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通常在编制评价标准时,要以相应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严格论证、专家评判、实验修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标准的质量。第二,以评价程序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根本。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活动的指导理论以及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科学,评价运行程序要规范,要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改变,而且整个评价程序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内容: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完成的时间;评价报告接受的单位、部门或个人;预算;等等。
4.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在评价的准备阶段,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会出现诸如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应付心理、焦虑心理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不仅会影响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教学评价活动的中心环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技术收集各种评价信息,并在整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同时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进行调控,以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1.收集评价信息
根据先前制订的评价方案,利用相应的评价方法、手段、工具、仪器等收集所需要的评价信息。这里的评价工具非常重要,如评价表、量表、问卷等,它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2.整理评价信息
对收集到的评价信息,通常需要进行审核和归类。前者是指需要对评价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如回答问题是不是敷衍了事或随心所欲,判断评价信息是不是被评价对象的真实反应;后者是指根据评价信息的共同点进行归纳,以减少信息的杂乱和无序。
3.分析处理评价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要掌握评价标准及其具体要求;其次是评价者应该使用事先规定的计量或其他方法来处理评价信息,在评价结果中要给出明确的相应分数、等级或定性描述等评价意见;第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对评价者的测量或观察结果进行认定、复核。
4.作出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将分项评定的结果汇总成综合评价的结果。它要求评价者根据汇总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作出准确、客观的定量或定性的评价结论,形成评价意见。必要时,可对评价对象作出优良程度的区分,或作出是否达到应有标准的结论。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阶段
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评价结果的检验
评价结果的检验一方面要检查评价程序的每个步骤,看其是否全面、准确地实施了评价方案;另一方面要运用统计检验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2.分析诊断问题
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等级分类,而是为了有效地促进课堂中的教与学,因此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并对被评价者的优劣状况进行系统评论,帮助被评价对象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封面、正文和附件。
封面应提供下列信息:评价方案的题目、评价者的姓名、评价报告接受者的姓名、评价方案实施和完成的时间、完成报告的日期。
正文则包括五部分。(1)概要。它对评价报告进行简要综述,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评价,并且列举出主要结论和建议。(2)评价方案的背景信息。它介绍评价方案是如何产生的,重点叙述评价标准的编制过程及其理论依据。(3)评价方案实施过程的描述。它主要叙述评价过程,即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4)结果及结果分析。它介绍各种收集到的与评价有关的信息,包括数据和记录的事件、证据等,以及处理这些信息所得到的结果。(5)结论与建议。它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推断,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4.反馈评价结果
反馈评价结果是指把评价结果返回给被评价对象或上级主管部门,以引导、激励评价对象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同时为教师或教育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反馈评价结果的方式有多种,如个别交谈、汇报会、座谈会、书面报告等。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堂听课
这是获取课堂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采用随堂听课这种方法,通常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事先准备
事先准备一方面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就时间、地点、方式、观察重点等事项进行事先约定,另一方面,评价者需要在听课之前了解所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合理确定听课的重点。此外,事先的沟通也有助于消除被评价者的焦虑,让其能够尽量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减少人为表演的成分。
2.课堂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可以进行全过程观察和有重点观察。前者是指评价者全方位地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在观察过程中,评价者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一些特殊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通常这一类观察的难度较大,要求观察者有熟练的观察技能和丰富的观察经验。有重点观察则是指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往往会借助一些事先准备的观察工具。有重点观察还包括评价者事先与教师拟定评价重点,如重点学生、重点事件等,在随堂听课中有意识地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观察。
3.课堂记录
课堂记录是伴随课堂观察进行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事先选择或研制的观察工具进行记录,如弗兰德斯的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等;二是描述记录法,它需要对课堂中的语言和非语言都进行记录,描述记录要求记录时应尽可能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所有内容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即进行课堂教学实录。当然也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记录。在记录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一些非预期事件的记录,这些事件及其处理往往能够更清楚地反映评价者的行为动因。
4.课堂快速调查
常用的快速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简单测试题,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今天上课举了几次手?”“你愿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等。
5.评价结果的反馈
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往往以课后讨论的形式出现,其主要方法就是评价面谈。一般来说,评价面谈包括下面几个步骤:(1)明确评价面谈的目的,这有助于消除被评价者的顾虑,让其能够畅所欲言;(2)让被评价者阐述本节课的总体安排、设想及其实现的程度,并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3)评价者根据听课记录指出这节课的优势和不足,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初步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4)在被评价者对评价者所做的评价和建议基础上,二者就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5)双方达成共识后,提出对以后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量表评价法
它是指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量表评价法时,量表中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程序和技术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三个阶段。(1)发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在这个阶段通常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因素分解法。前者是指在专家会议中,各抒己见,即席发言,初拟评价指标。后者是指将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在分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统一的分解原则,而且分解出来的指标在上下层次之间应该相互照应,按照由高到低的层次逐级分解。(2)收敛阶段,即对初拟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这个过程可以采用经验法、调查统计法和模糊聚类法,同时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即指标应具有重要性、独立性,指标应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本质属性。(3)实验修订,即选择适当的评价对象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定标准进行修订。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根据各组成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大小,所分别赋予的不同数值。权重代表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关键特征调查法、两两比较法、专家评判平均法和倍数比较法。
关键特征调查法是先请被调查者从所提供的备选指标中找出最关键、最有特征的指标,对指标进行筛选并求出其权重的方法。两两比较法则是对指标进行逐对比较,并加以评分,然后分别计算各指标得分的总和。专家评判平均法则是对已经确定的指标,分别请专家评判其重要性,然后以专家评判结果的平均数为各指标的权重。倍数比较法则是对已确定的指标,以每一级指标中重要性程度最低的指标为基础,计为1,然后将其他指标与之相比,作出重要性程度是它多少倍的判断,再经归一化处理,即可获得该级指标的权重。
(三)标准化测验
这是进行学业测试的传统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标准化测验要经历一系列的基本程序。
1.明确测验目标
只有明确测验目标,才能保证有向性,避免盲目性。通常测验目标就是教育目标,它是教、学、评、督、考的共同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详细描述了现代教学评价中所依据的一些主要教育目标,这里不再赘述。
2.确定测验内容
通常这是在内容抽样和测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而言,这个过程由双向细目表来确定测验内容中所涉及的每一内容范围的相对比例、测验目标中每一层次目标的相对比重、每一测验目标层次在每一测验内容范围上的相对比重。双向细目表通常由测验目标、测验内容和权重构成。在收集测验材料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测验材料要适合测验目的;(2)测验材料要能够代表该教材的全部内容;(3)测验材料要有普遍性;(4)测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并能鉴别学生的学习水平;(5)测验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测验设计
测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测验形式的确定,即测验采用何种形式的问题;(2)测验题目形式的确定,主要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类型;(3)测验具体题型的确定与题目编制,即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具体形式并进行相应的题目编制;(4)测验题目的确定;(5)测验时间的确定;(6)测验题目的编排。
4.测验的技术分析与鉴定
测验的技术分析与鉴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程序。(1)编写复本与进行预测。前者是重要考试的必要步骤;后者则希望获取考生的信息,作为测验定量分析的依据。(2)测验的质量分析,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题目的难度分析、区分度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3)测验的标准化。在标准化测验中,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应用和设计技巧,后面有专门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四)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是在标准化测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测验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在于评价的方式,也表现在评价对象的灵活性上,替代性评价可以用来评价那些在传统测验中表现不佳或受到限制的学生,以帮助教师作出关于这种学生的有效推论。由于替代性评价通常需要测验学生应用先前所学知识、经验解决新异问题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因此通常也被称为表现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替代性评价往往需要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始发行为,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直接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因此可以说,替代性评价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或模拟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
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概念图、量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评价方法,在后面具体领域的评价中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课堂观察与调查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观察是搜集资料、分析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
课堂观察的内容包括:师生交往的方式;教师提问的次数和问题类型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教室的空间布局、班级规模等因素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课堂教学录像、录音;以时间标识进行选择性课堂实录;座位表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表;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和访谈;学习效果的后测分析等。
调查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取课堂教学评价信息的手段。调查是一类方法的总称,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调查方法,而不同的调查方法所适于收集的评价资料也是不同的,即不同的评价内容需要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在实际的课堂评价中,还有其他的一些评价方法,在后面每个具体的评价领域有专门的介绍,这里也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