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作文1000字:浅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我来答
学习打卡君
2022-12-15 · TA获得超过3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20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84.3万
展开全部
作文标题: 浅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 键 词: 浅谈 高中高三 1000字
字    数: 10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浅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浅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初三作文”,请随时关注!
浅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算是孟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条。这一条伦理是正确的,但是不够准确。 来自:作文大全  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装饰品。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大多数人说的不全面,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血与肉的代价。 来源:作文网 zw.liuxue86.com  珍珠形变的环境可以说是忧患。因此“生于忧患”这是对的。
   17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类似于陈胜的人物-----李自成。1944年春,闯王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新官僚们早已把打江山时那种叱诧风云的义气、魂魄丢掉。李自成想当王侯,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夙夜想营造府邸。故而当清军卷土重来时,李自成大败,昔日的繁荣转眼间化为乌有。
   闯王的失败,足以说明:死于安乐。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成立的。
   但是,有时此结论不成立。
   在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多次失败,革命道路重重困难,革命内部又分成了陶成章、张炳麟和孙中山两派。这时,出现了一个政坛上不可忽视的人物—王兆铭。他毅然去刺杀摄政王载沣,所不幸的是汪兆铭被捕,在狱里,写下了『慷慨诗』: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是成为革命青年者们传颂的诗句。当时的他,确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与坚定信心,也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可是,又有谁会相信这就是汪精卫,一个愧儡政权的建立者呢?   那么这样看来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汪精卫的转变是什么原因?自然是其品质问题,亦是对当时环境没有认识透彻,因此,这应是性格上的缺陷。
   那么,性格上的缺陷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然是一天天培养起来的。那么再看看他的生活环境不也是忧患吗?   为什么孟子的主张在此却不同了哪?   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有个限制范围,那就是“学有所长”去干真正适合自己的。
   闯王自小躬耕陇亩,没有在安乐时领导属下的才能;再一方面,农民自小穷苦,难免会被安乐蒙蔽了双眼。因此被列入伙涉一伙。
   王兆铭,自幼喜爱读书,在理论方面自是很棒。但是,它对应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软弱。为了掩饰他的软弱,他必须先下手为强,但自己又没有好办法,只好走一步是一步。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慌不择路。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勉强说是对,也可以说是错,但总起来,对大于错。
   因此,我们对这句话要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
《浅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优秀的“初三作文”由作文网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