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的两大弊端]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展开全部
连续听了几节语文课,引起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发布于此,就教于有识之士。 我认为当下中国的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曰“形式主义教学”,一曰“割裂化教学”。
所谓形式主义,即不讲求实效,只在某种看似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摆花架子。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因材施教,学生需要什么,缺什么,当老师的就得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我们所根据的不是似是而非的教条,而应该是学生的实际,置学生实际于不顾,徒然设计出一些并无实际效果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配合老师表演,学生才真正成了教学的傀儡。本意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结果反不及传统的注入式。比如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教师的示范里吸取经验和方法,然后应用,这个想法诚然很好,是教学的根本,但这却并不一定是每堂课都要设置的环节。教是为了不教,不错,但教仍然是主要手段,不能忽略。不教是目的,是结果,但它可以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而不见得要成为每次课的步骤。老师可以接连几节课,甚至一个学期以精彩的启发式讲授为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得其法,因鱼得渔。所以要紧的是意识,不是程序。有了授人以渔的意识,则我们在讲授中必然贯穿求知的过程,让学生分享老师思考问题时的快乐,而不单单告诉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像我们现在大多数课堂教学,教师的示范本来就存在许多问题,立马又让学生按其方法进行自主分析,方法为何既不明,自主又如何实施?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如发散性学习,这如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时髦,每次讲读后都要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所谓发散和联想。像有些老师讲《愚公移山》,一定要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批评愚公的不灵活,大家想想,如此一来,《愚公移山》的寓言性岂不丧失殆尽?那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何意义?且这里的所谓发散和联想,也不是真正的发散和联想,还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哪来的探索的乐趣?这种人为安排上去的尾巴,我认为不仅不能起到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反容易引学生入钻牛角尖的歧途,至少是画蛇添足,并不可取。
第二是“割裂化教学”。这个提法可能不太准确,而我要表达的意思是,现在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学是在拉学生的后腿,既与学科的发展相脱离,经常传授错误知识,还不允许学生自己求知,导致日后的高等教育成了纠错教育,白白浪费中学若干学习时光。比如作文,我敢说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写作习惯,也许根本不会写作,所有关于写作的知识都来自于教科书,甚至是落后的教科书,没有一点鲜活的个人经验。于是除了训练一些应试作文的套式,捆绑学生的手脚以外,并无半点好处。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有些摸索出来的学生甚至会遭到老师的嘲弄,即使不嘲弄,也绝不在全体学生中鼓吹提倡,面对这样的学生他只能失语。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儿子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如果不是他父亲爱好文学,他父亲能写,加之他父亲的朋友们的支持,他儿子也许会被埋没。在写作中,师不如生的现象如今大量存在。并非学生有什么超常的才能,而是学生没有束缚,老师自己设置了太多的框框,以致自己都不知作文究为何物。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的改变似乎没有迹象。而有一些听话的学生,学到了老师传授的呆板的方法,应试有方,结果到了大学或社会,发现作文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纠正起来特别费劲。再比如对某些经典课文的解读,明明学术界早有新见,而老师就是视而不见,硬是让学生固守陈见,造成日后学习的障碍。借口中学教学有中学的规律,硬是同大学和社会教育分庭抗礼,效果怎么好得起来?而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一是老师的知识老化,二是观念落后,害莫大焉。
江丽琴,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冈。本文编校:晓 苏
所谓形式主义,即不讲求实效,只在某种看似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摆花架子。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因材施教,学生需要什么,缺什么,当老师的就得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我们所根据的不是似是而非的教条,而应该是学生的实际,置学生实际于不顾,徒然设计出一些并无实际效果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配合老师表演,学生才真正成了教学的傀儡。本意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结果反不及传统的注入式。比如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教师的示范里吸取经验和方法,然后应用,这个想法诚然很好,是教学的根本,但这却并不一定是每堂课都要设置的环节。教是为了不教,不错,但教仍然是主要手段,不能忽略。不教是目的,是结果,但它可以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而不见得要成为每次课的步骤。老师可以接连几节课,甚至一个学期以精彩的启发式讲授为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得其法,因鱼得渔。所以要紧的是意识,不是程序。有了授人以渔的意识,则我们在讲授中必然贯穿求知的过程,让学生分享老师思考问题时的快乐,而不单单告诉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像我们现在大多数课堂教学,教师的示范本来就存在许多问题,立马又让学生按其方法进行自主分析,方法为何既不明,自主又如何实施?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如发散性学习,这如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时髦,每次讲读后都要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所谓发散和联想。像有些老师讲《愚公移山》,一定要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批评愚公的不灵活,大家想想,如此一来,《愚公移山》的寓言性岂不丧失殆尽?那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何意义?且这里的所谓发散和联想,也不是真正的发散和联想,还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哪来的探索的乐趣?这种人为安排上去的尾巴,我认为不仅不能起到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反容易引学生入钻牛角尖的歧途,至少是画蛇添足,并不可取。
第二是“割裂化教学”。这个提法可能不太准确,而我要表达的意思是,现在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学是在拉学生的后腿,既与学科的发展相脱离,经常传授错误知识,还不允许学生自己求知,导致日后的高等教育成了纠错教育,白白浪费中学若干学习时光。比如作文,我敢说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写作习惯,也许根本不会写作,所有关于写作的知识都来自于教科书,甚至是落后的教科书,没有一点鲜活的个人经验。于是除了训练一些应试作文的套式,捆绑学生的手脚以外,并无半点好处。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有些摸索出来的学生甚至会遭到老师的嘲弄,即使不嘲弄,也绝不在全体学生中鼓吹提倡,面对这样的学生他只能失语。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儿子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如果不是他父亲爱好文学,他父亲能写,加之他父亲的朋友们的支持,他儿子也许会被埋没。在写作中,师不如生的现象如今大量存在。并非学生有什么超常的才能,而是学生没有束缚,老师自己设置了太多的框框,以致自己都不知作文究为何物。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的改变似乎没有迹象。而有一些听话的学生,学到了老师传授的呆板的方法,应试有方,结果到了大学或社会,发现作文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纠正起来特别费劲。再比如对某些经典课文的解读,明明学术界早有新见,而老师就是视而不见,硬是让学生固守陈见,造成日后学习的障碍。借口中学教学有中学的规律,硬是同大学和社会教育分庭抗礼,效果怎么好得起来?而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一是老师的知识老化,二是观念落后,害莫大焉。
江丽琴,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冈。本文编校:晓 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