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演讲稿7篇
论科学演讲稿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曾经说过:“生活是一门大科学。”我认为这十分有道理,想要了解科学,必然先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科学。
有一次,我要用剪刀剪纸,一拿起剪刀,忽然发现剪刀的刀刃上附着一根别针。怎么回事?我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了出来。我拿起剪刀甩了甩,别针仍旧粘在上面,像在刀刃上生了根似的。
剪刀和别针产生了磁性!为了一验证我的想法,我拿了几个别针和图钉去凑近剪刀,竟然都被剪刀吸住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按道理来讲,剪刀和别针之类的小东西都不是磁铁,应该不会相吸才对。我再次用力甩了甩剪刀,有些别针和图钉掉了下来,看来,这磁性不是很强。究竟是只有这把剪刀才会吸粘物体,还是其它的剪刀都有这个功能呢?
我又换了一把剪刀,尝试去吸附物体,却一根也没吸上来。呀,这就怪了,为什么唯独只有这把看似普通的剪刀才有“特殊功能”呢?我心里的好奇心逐渐变成了疑惑。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上网查电脑,了解了一些结论:一、吸附物曾被磁性物磁化,导致吸附。二、剪刀剪切时,进行了摩擦,产生了磁性,所以才会吸附别针。结合上自己的实验体会,我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第二个结论。
仔细一观察,科学处不在。科学知识让我更聪明,让我增度长知识,丰富见识!
论科学演讲稿篇2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是是一位美国的科学家,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爱迪生。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他的妈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他的小学教师打来的。
教师说:“你好!我是爱迪生的老师。请问你是爱迪生的妈妈吧?”
爱迪生妈妈说:“老师,您好!我是爱迪生的妈妈。怎么啦,我儿子在学校闯祸了?”
老师说:“你的儿子整天在校就知道调皮捣蛋,很多想法也稀奇古怪。这样的低能儿你也送到学校来?你还是赶快把他领回家去吧… …”老师很生气地说完就挂了电话。不得已,妈妈只好把爱迪生领回了家,此时,小爱迪生仅仅上了三个月的小学。
回到家,当过教师的妈妈对爱迪生说:“儿子,你是最棒的!要相信自己!”
从此,爱迪生就在妈妈的谅解和耐心的教导下开始了自学,并且还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很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他很勤奋,很自信,很坚强,长大后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多种东西。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做事很讲究方法的: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吧。”自己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是多少? ”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倒满了水,交给助手,说:“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就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说:“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啊!”
而且爱迪生还是一个很节约的人:
爱迪生还没有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在纽约,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论科学演讲稿篇3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科技部的xx。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演讲是《科学创新》,希望你们喜欢!
在当下,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人,想要活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知识分子,应该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竟科技改变命运并不是一句唬人的话。
同学们,看看你身边的手机,看到有多少人使用苹果。苹果每年销量超过一亿,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就不计其数。我们都知道这个产品设计来自美国,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却在日本,核心芯片和显示来自韩国,在台湾制造商供应其他零部件,然后在深圳富士康工厂完成,最后卖到世界各地。
虽然中国也参与了制造业,但是在苹果的硬件供应链中,国外厂商占据着核心技术含量。关键芯片设计和制造供应,以及资本密集型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供应这些最大利润获得者都不属于我们的。
由此可见,进入苹果产业链的中国供应商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创新是中国缺乏创新的表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一个国家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离不开创新思维,也离不开各种科技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和建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谁负责创新呢?当然是我们!我们是21世纪的顶梁柱啊!
同学们,祖国需要我们不断运用头脑,不断扩散思维,不断开阔进取,而不是一起在电视上看着别人进步,或者拿着手机感叹着别人技术的强大。不要觉得自己做不到,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是无极限的!
所以,一些学生会问,我们没有基础,从哪里开始?别担心!在平时的时候,多锻炼自己的头脑,让它处于思考的状态,多几个好奇心,问一些你觉得神奇的事情;关注科学类节目资讯,从中学习和提升敏锐能力。
只要不怕事情小,总能积少成多,慢慢让你成为一个科技达人。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论科学演讲稿篇4
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歌星与“科星”》。
都说这两年歌星红透了半边天。可不是,街头海报,大小报刊,电视屏幕,充斥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和介绍他们的溢美之辞。
耳濡目染,连我这个非歌迷,也能一口气认出几十位歌星,甚至清楚地知道蔡国庆爱穿红衣,童安格怕吃肥肉……
歌星们如此走红,是和人们的崇拜及新闻媒介的宣传分不开的,请看颇有影响的《中国电视报》某期的文章:《关之琳——不一样的女孩》、《刘德华和他追逐的梦》……还有他们的照片:关之琳湖水含烟似的眼睛,刘德华帅气的鼻子……
而那些研制出用以传播歌星的激光唱盘、放映偶像的遥控电视和激光照排报刊的“科星”们却很少为人知晓。他们整天在研究所、实验室埋头苦干,很难公开露脸,靠超负荷的工作挣得不多的工资,记者们忙于了解古天乐的行踪、谢霆锋的丑闻……却无暇顾及我们的科技明星。即使有人愿意报道他们,恐怕也没有新闻媒体愿发。电视强调收视率,报刊重视发行量,有谁会对默默无闻的“科星”感兴趣?
殊不知,歌星固然耀眼,但“科星”更炫目:“长二捆”发射成功,光耀环宇,国人扬眉,不就闪耀着“科星”们智慧的光芒吗?然而,每位有功人员所得奖金却少得可怜,这不过是“大腕”歌星唱一支歌所得报酬的1/50。这不成比例的奖金,让我们为“科星”们感到不平。
生活就像七彩阳光,歌星当然不可少,而且,他们也曾付出过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这不等于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过多的金钱、畸形的崇拜。更何况,一个国家若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即使歌星如云,也无法走向富强,我们总不能一边唱着歌或听着歌,一边让自己的国家挨打吧?
所以说,我们不能没有歌星,但更不能没有“科星”,更不能冷落“科星”。
论科学演讲稿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班的,很荣幸为大家做演讲。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致敬科学前辈,做德能并重之后学”。
忆往昔,钱学森教授不畏美国的封锁阻挠,毅然回国,在火箭导弹领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今朝,“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目不窥园,焚膏继晷……他们用卓越的才能掀起科学旋风;他们用崇高的品德,坚守爱国初心。科技兴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每当想到为科研事业呕心沥血的无数科学工作者们以其德能夯实祖国建设大厦的基础,我常常思潮翻滚:好儿女当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贡献卓越的爱国者,这才是对他们的致敬。
“德者,才之帅也”,我致敬前辈之德。钱七虎用国家奖金,助力家乡学子圆求学之梦;于敏,隐姓埋名几十年献身国防矢志不渝;屠呦呦, 不忘初心 ,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科学前辈用亲身实践谱写了一首首“德能并重”的赞歌。今天更有钟扬潜心研究,奔波忙碌,将原本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在上海临港地区的滩涂上试种成功。他们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折服人心、感动中国。我们当致敬前辈,以前辈为学习楷模,正心诚意,端正德行,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才者,德之资也。”我致敬前辈之才。只有德行,而无真才实学,也不能成就科学伟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科学成就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这才是其“根本”,才是其“泉源”。嫦娥探月背后的工作者们为了模拟月球环境,选择西北沙漠,试验队员煞费心思,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顺利探月。他们潜心钻研于实验室的身影令人感动,他们用“精”“专”的科学知识打造“他有我精”的独门秘籍,让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上空。
“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德才并重,才使科技工作者们把收获融进奋斗的战场,将预定的目标装入出发的行囊,助力中国奇迹,铸就辉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们新青年当向科学前辈们致敬,更应遵循他们的.步伐,德能并重,以高尚的德行操守传后世之效用,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民族之芳魂。德能并重,全面发展,以自信饱满的心态迎接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论科学 演讲稿 篇6
同学们:
1985年2月15日,我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在南极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终于在南极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旗是智慧和科学的结晶,这旗由汗水和鲜血染成,这旗由中国人亲手升起!
1984年11月20日,中国南极考核队591名队员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航行,行程1100余海里,于12月26日安全到达南极。建站地址选定后,考察队员立即组织力量从两艘万吨巨轮上突击运卸500吨建站物资和大批科学考核设备,同时着手赶建长城站。他们在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冰雪绵绵的恶劣气候条件下,抢修码头、搬运物资、平整地面、开挖地基、建造房屋、安装设备常常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挖掘机、推土机等全部启用,直升飞机、救生艇等一齐出动。就这样,经过45天的日夜苦干,创造了世界在南极建站史上罕见的高速路,终于在1985年2月15日高质量地完成了建站任务。这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胜利!
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站速度之快,质量之完美,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有建站材料,全由我国自行生产,不但能顶住12级以上的大风,而且还能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在南极风大、严寒、干燥的情况下,长城站就像一名坚强的卫士,能确保考察队队员黯然无恙。
南极长城的站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学们,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我们仍应该学习南极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许多科学高峰有待我们去开发,无数科学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
谢谢大家!
论科学演讲稿篇7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用一生践行“以祟高科学为荣”的银河人―原国防科技大学顾问、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陈福接。
曾几何时,某些西方大国对我国的巨型计算机研制事业一层又一层地封锁,一次又一次地冲击。面对这些,中国人决不能塌下自己高贵的脊梁。于是,陈福接主任带着一群铮铮铁骨的军人,请命“银河—ii”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工程,用双肩担负起祖国的尊严。
1992年,“银河—ii”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举国为之欢呼!国务院贺电,中央军委贺电,国防科工委贺电……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陈主任却由于冠心病突发,晕倒在了交机现场。要知道,这是他几千个日日夜夜连续工作劳累的啊!“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这是他经常对自己,也对助手和学生说的一句话。为研究磁心存储器,他花了整整十八年时间,几易其稿,一本几十万的《电子数计算机磁心存储器》终于完成了。看着厚厚的手稿终于要印成铅,想到自己多年的心血终于可以哺育后人,陈主任开心地笑了。他放合地抽出时间去日本考察,准备开始新的研究。
然而,他在日本却惊奇地发现,最先进的计算机主存,已经不用存储器,而改用半导体了,换代的速度让一同考察的所有中国计算机专家都不禁顺舌。而陈主任回国后在感叹之余,更是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本还未及印刷的著作要立即停止出版!
身边的人惊呆了,而且不止一次地规劝:“写了十多年,书一出版你就能评教授了,发吧。”“不行!"“你是计算机界的权威,大家一定会承认的,发吧。”“不行!"“国内换代至少还要五年的,对大家还是有帮助的,发吧。”“那也不行!”陈主任态度坚决。
他这样说:“十八年钻研,十八年心血,我也遣憾啊!谁不想工作上追求进步,谁不想学术上有所建树。可是作为一名学者,作为一名真正的银河人,我不能把学生往过时的路上引,我们得对他们负责啊!”这话语掷地有声,深深震撼了身边每一位科研工作者。
对比那些剿窃他人学术成果欺世盗名者的卑劣,想想我们浅尝辄止的浮躁,反思一下自己稍有成绩就拿出来炫耀!敬爱的陈老师,为您这种沉心治学的态度,为您这种“来不得半点虚伪”的科学精神——敬礼!
在陈主任这种精神激励下,年轻的我们也严谨起来,我们高兴地把科研新成果出台的好消息发给在厦门养病的陈主任,可接到的却是一份黑色的通知。 3 月 10日,肝病无情地夺去了陈主任的生命。陈福接主任走了,但他对待科学的态度会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他“以崇尚科学为荣”,他将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丰碑!(王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