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展开全部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常教学结构落后僵化。课堂结构设计不清晰,课堂教学缺乏让学生有效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多数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了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结构,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为传统教学方法设计的固定的课堂活动结构,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探讨;重训练(熟能生巧—熟能生厌---熟能生笨),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效率低下。鉴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研究,努力构建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
回顾我们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组教师的一节节充满智慧神采飞扬的研究课,一次次问题讨论时面红耳赤的交锋,一本本字迹清晰倾注心血的实验记录簿,历历在目如同眼前。课题组的成员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彷徨,但更多的是难以舍弃的对课题研究的挚爱和追求。
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探究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同时,课题的实施也让我们欣喜的发现:课堂变了,老师变了,学生也变了。
一、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活动结构一般模式,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结构把人看作是机器。当我们的“学生观”从“机器”转为“变化发展的人”时,这种课堂自然就要突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以人的能力因素构建现代课堂结构的出发点应是知识与能力并重,能力与知识相互促进,并在能力培养中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
1、“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模式:“课前准备→复习引入→学生操作探究、验证→教师演示总结→巩固与应用”。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对材料的实验性操作为起点,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分析比较,以获得新的结论为特征的。这时,尝试实验的方式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探索体验和发现则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结构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将教学过程彻底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教师有意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问:“你们能将他们进行统计吗?”学生经过小组分工,都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动手操作。他们把水果图片先进行分类,然后每人统计一种或两种水果,并摆放整齐,形象的制成了统计图。所要学习的内容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活动做中通过体验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动中体验”,也可以是在“体验中活动”。但“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决不仅仅是学生的表演,也包括学生的“说”、“讲”等。该课堂活动结构的设计,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在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在2010年4月7日课题汇报会上,六年级的陶慧静老师执教的《比例尺》,就成功地应用此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高涨,使教学高效,获得课题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究、验证→解决问题→巩固延伸”。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这时,良好的问题情境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事先不强求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可利用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呈现一些自然现象,一面改变条件一面观察现象的变化,进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求解,包括猜想、试误、综合和分析,让学生们不断否定错误。不断得出新的设想,最后上升到新知识新结论或规律。全体学生被这样生动的过程吸引住了,结果教科书上用几页文字叙述的内容,被学生们用几十分钟自己“发现”了。他们从中不但获得了新知,还亲身经历了一种“创造”体验。
3、“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自主学习→尝试解疑→抽象概括→数学建模→当堂检测”。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面对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这时,正确的抽象概括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发现并构建数学模型则成了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
教师让教材、学习提纲和教学目标与学生直接见面,让学生自学,学习提纲由教师拟定,可以写成一些问题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区别对待学生事实上的不同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允许优生超前于教学计划或超出课程标准;差生可落后于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方式个别指导或学生互助,在师与生、生与生、书与生之间有一种“弹性”,这样做虽然差生的学习可能慢些,但是比听不懂而陪别人坐几十分钟要强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这种结构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集体解答。学生在煞费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后,听教师的解答,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其收获与注入式课堂教学相比肯定大不一样。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治学方法上获得优化。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安庆市宿松县河塌中心小学黄立鳌校长带领的外地36名数学教师参观考察团来校调研学校教科研工作,课题组方雪娇老师为考察团开设的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课题成果展示课,以自学尝试为主线,学生主体自学、教师积极引导学习为活动结构特色,向考察团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良好的学风、清晰、优化的课堂活动结构,轻松扎实有效的课堂,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4、“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呈现信息激发兴趣→提取信息寻找方法→组合信息获得认知→改变信息巩固新知”。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面对教师呈现的信息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观察和辨析,以获得知识重组为特征的。这时,有效的信息重组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则构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首先,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处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课内容的信息资源。准备的信息,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资源、媒体与网络信息资源,也可以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信息资源,或者是新旧知识的连接信息资源。如徐慧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教室、校园,让学生从一组组照片中欣赏自己的学校,再分别思考它们各从哪个角度拍的。其次,引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及时为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学习材料。如在教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时,先安排学生预习,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再将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课外找一找香皂、洗衣粉等物品的重量,作为课堂探究的内容。再次,教会学生去伪存真,学会恰当地选择、灵活地组织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除法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在教室中找信息,学生当时找到的信息有:教室里有27人,有男生12人,女生15人,教室里有3 组,每一组有9人;有15张课桌,排成3 排;教室里有8盏灯,分成了两排;有6扇窗户,左边2扇,右边4扇……这里学生找到的信息比较杂乱,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选择。要求学生找一找哪两个信息联系比较密切,对所有信息进行分类组合,从而抛去与学习要求无关的信息。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哪两条信息可以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又一次的进行讨论,并合作组合了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符合题目要求的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最后,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信息,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2010年4月6日课题汇报会上,二年级的徐慧老师执教的《克和千克》,就成功地应用此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到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高涨,使教学高效,获得课题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5、“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问题情境→合作讨论→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于拓展”。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表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以获得新的认知为特征的。这时,小组交互的方式、过程以及质量等,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提出计划、团队合作的问题解决以及合理的表述则构成了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
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主要特征是讨论,是“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这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形成教学整体:“采用讨论的方式,大家提出问题,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
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有以下的好处。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可以得出与教材不同的公式推算方法。敢干在公众面前发表见解,是一种自信和自尊的表现。可以引起争论,激发思维,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一些教师平时无法发现的错误。这种改错过程,渗透着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劳动,使他们不易重犯这些错误。口头表述要经过大脑的第二次加工,有利于记深记牢。有利于增强竞争,促进优生更优。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英雄听见略同”者容易建立起相互间的友谊。有利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有利于相互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知识的信息交换不同于商品交换,它不会在交换后被此失去什么,只会增加双方的收获,信息的交换,智慧的碰撞在某些时候就可经走向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刻苦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学生发展优势。是一种学术交往的雏形。
课堂活动结构改革之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每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
二、课堂成了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
新的课堂活动结构,打破了僵化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模式,推进了师生的积极互动。新课堂已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教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细心倾听学生,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实际学习状态,适时选择和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调控重组后续的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引导者。新的课堂,学生真正进入到自主的、积极的、生动的学习状态,完成了认知,经历了过程,更投入了情感。教师因势利导,课堂上丢掉了任何框框和面纱,和学生展开“真对话”。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来自学生和教师的智慧的火花,整个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生命态,一个个40分钟的课堂成了师生人生中一段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了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题的研究,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构建了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一般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常教学结构落后僵化。课堂结构设计不清晰,课堂教学缺乏让学生有效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多数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了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结构,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为传统教学方法设计的固定的课堂活动结构,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探讨;重训练(熟能生巧—熟能生厌---熟能生笨),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效率低下。鉴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研究,努力构建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
回顾我们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组教师的一节节充满智慧神采飞扬的研究课,一次次问题讨论时面红耳赤的交锋,一本本字迹清晰倾注心血的实验记录簿,历历在目如同眼前。课题组的成员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彷徨,但更多的是难以舍弃的对课题研究的挚爱和追求。
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探究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同时,课题的实施也让我们欣喜的发现:课堂变了,老师变了,学生也变了。
一、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活动结构一般模式,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结构把人看作是机器。当我们的“学生观”从“机器”转为“变化发展的人”时,这种课堂自然就要突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以人的能力因素构建现代课堂结构的出发点应是知识与能力并重,能力与知识相互促进,并在能力培养中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
1、“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模式:“课前准备→复习引入→学生操作探究、验证→教师演示总结→巩固与应用”。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对材料的实验性操作为起点,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分析比较,以获得新的结论为特征的。这时,尝试实验的方式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探索体验和发现则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结构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将教学过程彻底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教师有意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问:“你们能将他们进行统计吗?”学生经过小组分工,都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动手操作。他们把水果图片先进行分类,然后每人统计一种或两种水果,并摆放整齐,形象的制成了统计图。所要学习的内容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活动做中通过体验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动中体验”,也可以是在“体验中活动”。但“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决不仅仅是学生的表演,也包括学生的“说”、“讲”等。该课堂活动结构的设计,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在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在2010年4月7日课题汇报会上,六年级的陶慧静老师执教的《比例尺》,就成功地应用此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高涨,使教学高效,获得课题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究、验证→解决问题→巩固延伸”。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这时,良好的问题情境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事先不强求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可利用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呈现一些自然现象,一面改变条件一面观察现象的变化,进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求解,包括猜想、试误、综合和分析,让学生们不断否定错误。不断得出新的设想,最后上升到新知识新结论或规律。全体学生被这样生动的过程吸引住了,结果教科书上用几页文字叙述的内容,被学生们用几十分钟自己“发现”了。他们从中不但获得了新知,还亲身经历了一种“创造”体验。
3、“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自主学习→尝试解疑→抽象概括→数学建模→当堂检测”。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面对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这时,正确的抽象概括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发现并构建数学模型则成了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
教师让教材、学习提纲和教学目标与学生直接见面,让学生自学,学习提纲由教师拟定,可以写成一些问题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区别对待学生事实上的不同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允许优生超前于教学计划或超出课程标准;差生可落后于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方式个别指导或学生互助,在师与生、生与生、书与生之间有一种“弹性”,这样做虽然差生的学习可能慢些,但是比听不懂而陪别人坐几十分钟要强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这种结构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集体解答。学生在煞费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后,听教师的解答,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其收获与注入式课堂教学相比肯定大不一样。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治学方法上获得优化。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安庆市宿松县河塌中心小学黄立鳌校长带领的外地36名数学教师参观考察团来校调研学校教科研工作,课题组方雪娇老师为考察团开设的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课题成果展示课,以自学尝试为主线,学生主体自学、教师积极引导学习为活动结构特色,向考察团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良好的学风、清晰、优化的课堂活动结构,轻松扎实有效的课堂,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4、“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呈现信息激发兴趣→提取信息寻找方法→组合信息获得认知→改变信息巩固新知”。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面对教师呈现的信息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观察和辨析,以获得知识重组为特征的。这时,有效的信息重组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则构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首先,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处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课内容的信息资源。准备的信息,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资源、媒体与网络信息资源,也可以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信息资源,或者是新旧知识的连接信息资源。如徐慧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教室、校园,让学生从一组组照片中欣赏自己的学校,再分别思考它们各从哪个角度拍的。其次,引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及时为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学习材料。如在教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时,先安排学生预习,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再将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课外找一找香皂、洗衣粉等物品的重量,作为课堂探究的内容。再次,教会学生去伪存真,学会恰当地选择、灵活地组织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除法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在教室中找信息,学生当时找到的信息有:教室里有27人,有男生12人,女生15人,教室里有3 组,每一组有9人;有15张课桌,排成3 排;教室里有8盏灯,分成了两排;有6扇窗户,左边2扇,右边4扇……这里学生找到的信息比较杂乱,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选择。要求学生找一找哪两个信息联系比较密切,对所有信息进行分类组合,从而抛去与学习要求无关的信息。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哪两条信息可以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又一次的进行讨论,并合作组合了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符合题目要求的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最后,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信息,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2010年4月6日课题汇报会上,二年级的徐慧老师执教的《克和千克》,就成功地应用此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到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高涨,使教学高效,获得课题组教师的一致好评。
5、“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问题情境→合作讨论→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于拓展”。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表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以获得新的认知为特征的。这时,小组交互的方式、过程以及质量等,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提出计划、团队合作的问题解决以及合理的表述则构成了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
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主要特征是讨论,是“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这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形成教学整体:“采用讨论的方式,大家提出问题,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
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有以下的好处。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可以得出与教材不同的公式推算方法。敢干在公众面前发表见解,是一种自信和自尊的表现。可以引起争论,激发思维,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一些教师平时无法发现的错误。这种改错过程,渗透着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劳动,使他们不易重犯这些错误。口头表述要经过大脑的第二次加工,有利于记深记牢。有利于增强竞争,促进优生更优。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英雄听见略同”者容易建立起相互间的友谊。有利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有利于相互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知识的信息交换不同于商品交换,它不会在交换后被此失去什么,只会增加双方的收获,信息的交换,智慧的碰撞在某些时候就可经走向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刻苦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学生发展优势。是一种学术交往的雏形。
课堂活动结构改革之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每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
二、课堂成了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
新的课堂活动结构,打破了僵化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模式,推进了师生的积极互动。新课堂已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教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细心倾听学生,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实际学习状态,适时选择和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调控重组后续的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引导者。新的课堂,学生真正进入到自主的、积极的、生动的学习状态,完成了认知,经历了过程,更投入了情感。教师因势利导,课堂上丢掉了任何框框和面纱,和学生展开“真对话”。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来自学生和教师的智慧的火花,整个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生命态,一个个40分钟的课堂成了师生人生中一段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了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题的研究,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构建了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一般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