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知识:集装箱的发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集装箱,散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特种箱,开顶箱,框架箱,平板箱,冷藏箱,轿车箱,煤炭箱,油漆箱,油罐箱,粮食箱,木材箱。
一、 集装箱的历史发展
1. 集装箱的由来与早期发展
“集装箱”在中国南方及香港被称为“货柜”,英文为“Container”或“Box”。即一种可以装货的容器或盒子。集装箱是由美国人发明并使用的,最早是用在铁路上。1921年3月19日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纽约铁路运输总公司。英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于8年后,即1929年开始了英国-欧洲大陆海陆直达集装箱联运。但这些都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使用。
集装箱大量运用则始于越南战争。当时美国人用集装箱大量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虽然最终美国也没有打赢这场战争。1966年美国海陆公司(Sealand)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开始使用改装的集装箱船“FairLand”号,为集装箱直达联运的历史开创了新的一页。
2.散杂货运输
在集装箱未大量使用前,运输的货物都是装进麻袋或编织袋、纸盒、木箱等。先在码头上将一箱箱或一袋袋的货物搬进一个大钢丝网兜中,用岸上的吊杆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工人把它们一一搬出网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这种运输方式在中国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且今天我们在长江、珠江航运运输以及铁路运输中仍可见到。与集装箱运输相比,这种原始装卸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1)耗时长:装载量为5000吨的散杂船要5-7天装卸完毕;而3000箱位的集装箱船在港口装卸时间才不超过6个小时。
(2)货物不易清点:上百件,上千件的货物需要理货员逐件清点;而集装箱则只需要记录箱号和数量。
(3)货损货差大:装卸时造成的货损货差严重。比如工人用手钩装卸麻袋时,极易损坏麻袋,导致麻袋内的粮食、塑料制品常常滚得满地都是。而集装箱则是整箱吊起,整箱放下,完全避免了货损货差。
还有如劳动强度大,装卸工作容易受雨雪等天气情况的影响等等。
3.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基本上克服了散杂货的上述种种不足,受到运输公司、货主的广泛欢迎。但是集装箱运输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每次卸货拆箱后,承运人所属箱子必须收回。
在装货港和卸货港货物流量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中国-北美,中国-欧洲等航线上,班轮公司不得不将所属空箱调回,这大大增加了成本。
另外,如果集装箱的调度调配不当,也会造成集装箱在某地的积压,产生大量的堆存费。
但总体来说,集装箱运输利大于弊,优势比较明显。如今,集装箱运输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成为货物流通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1.我国集装箱运输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
我国的集装箱运输发展,在起步阶段比世界上先进国家落后很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大连、青岛、天津、上海港码头见到的都是传统的散杂货装卸,直到1984年到了香港,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集装箱。在香港葵涌国际码头第一次看到集装箱装卸操作,感觉就像小时候堆的积木,万分感慨:中国大陆什么时候才能发展成这样,也许是五十年以后吧。但是历史的发展速度使我感到非常惊讶。80年代末,中远、天海、中外运开辟了集装箱运输航线,开始是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到香港的航线,后来又发展了中国-日本航线,紧接其后,中远、中外运开辟了中国-欧洲、中国-北美洲集装箱航线。这些都让我雀跃,庆幸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远洋集装箱航线。在起步阶段,没有专门的集装箱船,都是用杂货船改装的,当时叫多用途船。有的还是在舱底装散杂货,在舱盖板上放集装箱。另外,中国的各个港口一开始没有专用的集装箱岸吊,原有的岸吊吊不动集装箱重箱,只能使用船上的吊杆,这些都影响了集装箱在中国的发展。
2. 我国集装箱运输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
中国散杂货运输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之后才逐渐被集装箱运输所取代。虽然起步晚,但随后的发展却是惊人的。我国的船公司----中海集团目前运力已位居世界第五,中远集团也位居世界第八。中国外运、烟台海运、山东海丰等也都跻入世界前50名。除此之外,港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香港近20年来集装箱吞吐量一直排名世界第一位,上海和深圳也分别发展成为世界第三、第四大港口。自1997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国内贸运输,已遍布中国各大小港口,并且必将沿长江、珠江向其上游地区发展。
铁路集装箱运输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慢,但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现在全国已经有30多辆集装箱专列。并且中铁还积极地同邻国的铁路部门合作,开辟新的国际集装箱专列。
三、集装箱的普及与分类
集装箱的普及和推广,使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集装箱专用船,专用列车;集装箱专用码头,专用场地;集装箱专用卡车,装卸设备;以及集装箱制造,买卖,租赁,维修,管理等。这些都因为集装箱的广泛使用而相继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行业及体系。
现代集装箱主要分为两大类:
1. 常用钢质干货国际标准集装箱:
20英尺箱:20’x8’x8’6”
40英尺箱:40’x8’x8’6”
40英尺超高箱:40’x8’x9’6”
上述标准箱以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s)来计算,即把一个20英尺的箱子作为一个单位(1个TEU),一个40英尺箱或40英尺超高箱作为两个单位(2个TEU)来计算。
2. 特种箱:
通常在美洲线上使用的45英尺或53英尺的集装箱;
开顶箱:没有顶板,要用篷布盖顶,用于装载方便从上面装卸的货物;
框架箱、平板箱:用于装载超长、超宽、超高的大型机械;
冷藏箱(一般为40尺超高):用于装载冷藏货物,我国东北、山东地区需求强烈;
尺寸不同,开门方向不同的箱子;
根据装载货物的不同分为:轿车箱,煤炭箱,油漆箱,油罐箱,粮食箱,木材箱等等。
四、集装箱的生产
1. 集装箱制造业的历史发展
集装箱最早是在其发源地——美国进行生产的,后来逐渐转移到日本。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完全停止了生产,而韩国成为了集装箱生产的霸主。当时全世界的集装箱几乎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由韩国制造的,他们的年产量时超过60万标准箱。我国最早生产集装箱的是铁道部,60年代末我国已制造了1吨、2吨和3吨箱,后来又陆续出现了5吨箱直至常用的10吨箱。
80年代初,当集装箱制造从日本转移到韩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广东和上海等地建起了四家工厂。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本身不够开放,出口货量有限,集装箱的需求量并不大。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先行者们,很艰难地同韩国的对手竞争。到1988年,我国的集装箱年产量才不过四、五万标准箱,还常常因为订单不足而四处求人。
然而到80年代末,在中国四家工厂尚未摆脱困境的时候,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韩国的集装箱制造成本增加,售价降低,加上韩币升值等因素,使得他们的工厂只能停产或者转产。相反,中国的工厂因为成本低,在同等箱价水平上不仅能进行生产,还有较好的利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中国大举投资设立集装箱厂。到1991年底,已有30多家工厂建成或正在筹建中,出现了非常壮观的集装箱热。他们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在市场上建立了较高的信誉,越来越多的国际驰名的航运公司和租箱公司纷纷放弃韩国工厂转而同我国的箱厂签订订单。1993年,我国的年产量第一次超过了韩国跃居世界首位。至今12年过去了,我国依然占据第一位。我个人相信,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依旧会保持集装箱制造业内龙头老大的位置。
2. 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
(1) 中国有充足的出口重箱货源。
外国制造的集装箱由于本国没有充足的出口资源,需要将体积庞大的集装箱空箱送到其他国家交货,交箱成本至少要花几百美金,相当于15-20%的集装箱制造成本。而我国制造的集装箱则受益于中国的经济腾飞,可以有足够的出口重箱资源,就地消化,省去出厂后的空箱调运费用。
(2) 中国拥有较低廉的却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是中国的优势,也是中国集装箱制造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独特而非常必要的条件。可以说,中国需要集装箱,更需要自己制造的集装箱;世界需要中国制造的集装箱,特别是中国制造的质优价廉的集装箱。这种双向的需要把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业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促使中国必然要在世界集装箱制造创造奇迹。
3.集装箱制造业在中国的优势
在90年代初,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不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也先后兴建了一批集装箱制造厂,但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工厂有不少没有办起来,有的开办后不久就关闭或停产了,即使支撑下来的也只是惨淡经营。
之所以中国集装箱厂可以很好地经营而其他国家不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中国稳定的社会投资环境是各东南亚、南亚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经济增长迅猛,进出口货量飞速增加,大大降低了交箱费用;
中国人民的勤劳好学的素质是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人无法相提并论的;
集装箱材料配件的国产化降低了中国制造集装箱的生产成本;
规模化的生产降低了集装箱造箱成本,其他国家工厂的报价往往比中国工厂的报价至少高出50%。
4. 中国集装箱制造发展中的问题
当然,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阴影和曲折。许多早期的工厂因选址不佳或经营不善纷纷倒闭或转卖。如武汉货柜,辽宁金箱,青岛黄海,上海华都,广东大旺,北海通海等一系列我们熟悉的名字已经消失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今,倒闭或转让的中国集装箱制造厂达21家,众多工厂遭遇如此下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工厂太多,订单不足,造成恶性竞争;
(2)进口生产线成本太高;
(3)工厂选址错误,交箱成本较高;
(4)经营不善,导致工厂不能很好地运作。
这些工厂的失利却也给很多资金充裕的大集团创造了机会,中集集团在10年内收购了大连货柜、天津北洋、青岛宇宙、上海远东、宝伟、广东大利等工厂,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集装箱霸主。新加坡资产的太平集团收购了天津国际、厦门厦友、广东顺安达各厂,力求与中集抗衡。新华昌集团除了总部常州工厂外,先后在宁波和广东建立新厂。后发制人的中海集团,也继连云港工厂后,今年会在锦州和广东南沙设厂。对这些集团化的集装箱制造大企业来说,集中接单,集中采购,统一管理,规模化生产成为了他们的制胜法宝。除了普通箱,我国的冷藏集装箱生产同样居于世界地位。
一、 集装箱的历史发展
1. 集装箱的由来与早期发展
“集装箱”在中国南方及香港被称为“货柜”,英文为“Container”或“Box”。即一种可以装货的容器或盒子。集装箱是由美国人发明并使用的,最早是用在铁路上。1921年3月19日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纽约铁路运输总公司。英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于8年后,即1929年开始了英国-欧洲大陆海陆直达集装箱联运。但这些都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使用。
集装箱大量运用则始于越南战争。当时美国人用集装箱大量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虽然最终美国也没有打赢这场战争。1966年美国海陆公司(Sealand)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开始使用改装的集装箱船“FairLand”号,为集装箱直达联运的历史开创了新的一页。
2.散杂货运输
在集装箱未大量使用前,运输的货物都是装进麻袋或编织袋、纸盒、木箱等。先在码头上将一箱箱或一袋袋的货物搬进一个大钢丝网兜中,用岸上的吊杆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工人把它们一一搬出网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这种运输方式在中国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且今天我们在长江、珠江航运运输以及铁路运输中仍可见到。与集装箱运输相比,这种原始装卸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1)耗时长:装载量为5000吨的散杂船要5-7天装卸完毕;而3000箱位的集装箱船在港口装卸时间才不超过6个小时。
(2)货物不易清点:上百件,上千件的货物需要理货员逐件清点;而集装箱则只需要记录箱号和数量。
(3)货损货差大:装卸时造成的货损货差严重。比如工人用手钩装卸麻袋时,极易损坏麻袋,导致麻袋内的粮食、塑料制品常常滚得满地都是。而集装箱则是整箱吊起,整箱放下,完全避免了货损货差。
还有如劳动强度大,装卸工作容易受雨雪等天气情况的影响等等。
3.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基本上克服了散杂货的上述种种不足,受到运输公司、货主的广泛欢迎。但是集装箱运输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每次卸货拆箱后,承运人所属箱子必须收回。
在装货港和卸货港货物流量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中国-北美,中国-欧洲等航线上,班轮公司不得不将所属空箱调回,这大大增加了成本。
另外,如果集装箱的调度调配不当,也会造成集装箱在某地的积压,产生大量的堆存费。
但总体来说,集装箱运输利大于弊,优势比较明显。如今,集装箱运输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成为货物流通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1.我国集装箱运输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
我国的集装箱运输发展,在起步阶段比世界上先进国家落后很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大连、青岛、天津、上海港码头见到的都是传统的散杂货装卸,直到1984年到了香港,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集装箱。在香港葵涌国际码头第一次看到集装箱装卸操作,感觉就像小时候堆的积木,万分感慨:中国大陆什么时候才能发展成这样,也许是五十年以后吧。但是历史的发展速度使我感到非常惊讶。80年代末,中远、天海、中外运开辟了集装箱运输航线,开始是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到香港的航线,后来又发展了中国-日本航线,紧接其后,中远、中外运开辟了中国-欧洲、中国-北美洲集装箱航线。这些都让我雀跃,庆幸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远洋集装箱航线。在起步阶段,没有专门的集装箱船,都是用杂货船改装的,当时叫多用途船。有的还是在舱底装散杂货,在舱盖板上放集装箱。另外,中国的各个港口一开始没有专用的集装箱岸吊,原有的岸吊吊不动集装箱重箱,只能使用船上的吊杆,这些都影响了集装箱在中国的发展。
2. 我国集装箱运输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
中国散杂货运输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之后才逐渐被集装箱运输所取代。虽然起步晚,但随后的发展却是惊人的。我国的船公司----中海集团目前运力已位居世界第五,中远集团也位居世界第八。中国外运、烟台海运、山东海丰等也都跻入世界前50名。除此之外,港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香港近20年来集装箱吞吐量一直排名世界第一位,上海和深圳也分别发展成为世界第三、第四大港口。自1997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国内贸运输,已遍布中国各大小港口,并且必将沿长江、珠江向其上游地区发展。
铁路集装箱运输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慢,但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现在全国已经有30多辆集装箱专列。并且中铁还积极地同邻国的铁路部门合作,开辟新的国际集装箱专列。
三、集装箱的普及与分类
集装箱的普及和推广,使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集装箱专用船,专用列车;集装箱专用码头,专用场地;集装箱专用卡车,装卸设备;以及集装箱制造,买卖,租赁,维修,管理等。这些都因为集装箱的广泛使用而相继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行业及体系。
现代集装箱主要分为两大类:
1. 常用钢质干货国际标准集装箱:
20英尺箱:20’x8’x8’6”
40英尺箱:40’x8’x8’6”
40英尺超高箱:40’x8’x9’6”
上述标准箱以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s)来计算,即把一个20英尺的箱子作为一个单位(1个TEU),一个40英尺箱或40英尺超高箱作为两个单位(2个TEU)来计算。
2. 特种箱:
通常在美洲线上使用的45英尺或53英尺的集装箱;
开顶箱:没有顶板,要用篷布盖顶,用于装载方便从上面装卸的货物;
框架箱、平板箱:用于装载超长、超宽、超高的大型机械;
冷藏箱(一般为40尺超高):用于装载冷藏货物,我国东北、山东地区需求强烈;
尺寸不同,开门方向不同的箱子;
根据装载货物的不同分为:轿车箱,煤炭箱,油漆箱,油罐箱,粮食箱,木材箱等等。
四、集装箱的生产
1. 集装箱制造业的历史发展
集装箱最早是在其发源地——美国进行生产的,后来逐渐转移到日本。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完全停止了生产,而韩国成为了集装箱生产的霸主。当时全世界的集装箱几乎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由韩国制造的,他们的年产量时超过60万标准箱。我国最早生产集装箱的是铁道部,60年代末我国已制造了1吨、2吨和3吨箱,后来又陆续出现了5吨箱直至常用的10吨箱。
80年代初,当集装箱制造从日本转移到韩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广东和上海等地建起了四家工厂。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本身不够开放,出口货量有限,集装箱的需求量并不大。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先行者们,很艰难地同韩国的对手竞争。到1988年,我国的集装箱年产量才不过四、五万标准箱,还常常因为订单不足而四处求人。
然而到80年代末,在中国四家工厂尚未摆脱困境的时候,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韩国的集装箱制造成本增加,售价降低,加上韩币升值等因素,使得他们的工厂只能停产或者转产。相反,中国的工厂因为成本低,在同等箱价水平上不仅能进行生产,还有较好的利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中国大举投资设立集装箱厂。到1991年底,已有30多家工厂建成或正在筹建中,出现了非常壮观的集装箱热。他们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在市场上建立了较高的信誉,越来越多的国际驰名的航运公司和租箱公司纷纷放弃韩国工厂转而同我国的箱厂签订订单。1993年,我国的年产量第一次超过了韩国跃居世界首位。至今12年过去了,我国依然占据第一位。我个人相信,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依旧会保持集装箱制造业内龙头老大的位置。
2. 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
(1) 中国有充足的出口重箱货源。
外国制造的集装箱由于本国没有充足的出口资源,需要将体积庞大的集装箱空箱送到其他国家交货,交箱成本至少要花几百美金,相当于15-20%的集装箱制造成本。而我国制造的集装箱则受益于中国的经济腾飞,可以有足够的出口重箱资源,就地消化,省去出厂后的空箱调运费用。
(2) 中国拥有较低廉的却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是中国的优势,也是中国集装箱制造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独特而非常必要的条件。可以说,中国需要集装箱,更需要自己制造的集装箱;世界需要中国制造的集装箱,特别是中国制造的质优价廉的集装箱。这种双向的需要把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业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促使中国必然要在世界集装箱制造创造奇迹。
3.集装箱制造业在中国的优势
在90年代初,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不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也先后兴建了一批集装箱制造厂,但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工厂有不少没有办起来,有的开办后不久就关闭或停产了,即使支撑下来的也只是惨淡经营。
之所以中国集装箱厂可以很好地经营而其他国家不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中国稳定的社会投资环境是各东南亚、南亚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经济增长迅猛,进出口货量飞速增加,大大降低了交箱费用;
中国人民的勤劳好学的素质是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人无法相提并论的;
集装箱材料配件的国产化降低了中国制造集装箱的生产成本;
规模化的生产降低了集装箱造箱成本,其他国家工厂的报价往往比中国工厂的报价至少高出50%。
4. 中国集装箱制造发展中的问题
当然,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阴影和曲折。许多早期的工厂因选址不佳或经营不善纷纷倒闭或转卖。如武汉货柜,辽宁金箱,青岛黄海,上海华都,广东大旺,北海通海等一系列我们熟悉的名字已经消失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今,倒闭或转让的中国集装箱制造厂达21家,众多工厂遭遇如此下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工厂太多,订单不足,造成恶性竞争;
(2)进口生产线成本太高;
(3)工厂选址错误,交箱成本较高;
(4)经营不善,导致工厂不能很好地运作。
这些工厂的失利却也给很多资金充裕的大集团创造了机会,中集集团在10年内收购了大连货柜、天津北洋、青岛宇宙、上海远东、宝伟、广东大利等工厂,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集装箱霸主。新加坡资产的太平集团收购了天津国际、厦门厦友、广东顺安达各厂,力求与中集抗衡。新华昌集团除了总部常州工厂外,先后在宁波和广东建立新厂。后发制人的中海集团,也继连云港工厂后,今年会在锦州和广东南沙设厂。对这些集团化的集装箱制造大企业来说,集中接单,集中采购,统一管理,规模化生产成为了他们的制胜法宝。除了普通箱,我国的冷藏集装箱生产同样居于世界地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艾佳工业设计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艾佳设计(A+)(13535160069)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为客户提升产品力的创新设计公司,秉承以用户思维驱动创新为核心设计方法论,用创意为企业与用户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打造用户超预期的精品化产品是我们追求设计的态度,致力于为...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艾佳工业设计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