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辅导:第八章

 我来答
健康小知识2333
2023-02-25 · TA获得超过94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5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69.4万
展开全部
第八章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 里

  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二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二、 里 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 寒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 热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

  “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

  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

  1、阴盛格阳重证

  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汤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寒热真假的鉴别

  《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景岳全书•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虚,

  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通俗伤寒论》

  一 、 虚 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虚证

  “精气夺则虚”《灵枢》中有“五夺”

  二、实 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

  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实 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提出“五实”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1、实证夹虚

  2、虚证夹实

  3、虚实并重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病案举例

  1、真虚假实:脏腑虚弱,运化无力,积滞内生。

  “至虚有盛候”

  《顾氏医镜》“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虚实真假

  2、真实假虚:实邪裾内,耗损气血,外显虚象。

  “大实有羸状”

  《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

  脉来有力,实也;甚至默默不欲语,肢不欲动,

  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二)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

  (三)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

  (四)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五)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

  (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六)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

  (阴虚证) 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七)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润,脉紧

  (八)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喜冷

  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

  洪滑数实
第四节 阴 阳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一

  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景岳全书》

  (一)阴 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

  临床表现: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二)阳 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临床表现: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黑甚起剌,脉洪大数滑实。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阴不足: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二便秘结,手足心热,脉数无力等。

  真阳不足: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肿,自汗,头眩,水欲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更泄泻,阳萎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王氏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沈金鳌:

  “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真元:   审是水虚,脉必细微,只宜大补真阴.”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

  一、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

  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

  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

  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等

  亡阳证与亡阴证

  二、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

  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

  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亡鉴别表

  亡阴与亡阳的现代认识

  亡阴与亡阳见于危重病。亡阴多见于高热汗多,或呕吐过度,脱水、失血等体液代谢紊乱时。亡阳则多见于休克等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时。有人认为亡阴、亡阳的出现,与机体的体质及当时之反应状态有密切关系。亡阴与亡阳到最后都转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缺氧、代谢障碍及酸中毒,以致危及生命。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八纲中的八类证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证候的描述

  1、表里与寒热虚实

  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表虚证: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而无力

  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甚喘,身疼痛

  治则简介

  表寒证--辛温解表 表热证--辛凉解表

  表虚证--扶正解表 表实证--发汗解表

  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里寒证:面白,腹部冷痛,喜温,小便清长

  里热证:面红,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虚证:气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实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胀满便闭

  治则简介

  里寒证--温里散寒 里热证--清泄里热

  里虚证--补虚   里实证--攻下

  证候相兼

  2、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虚寒证: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证:面色苍白,肢冷恶寒,腹部冷痛,

  舌淡苔白,脉紧

  虚热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少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热证:壮热,烦渴喜饮,神昏谵狂,便秘,

  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治则简介

  虚寒证--温阳益气  实寒证--散寒

  虚热证--滋阴清热  实热证--泄热

  证候相兼

  三类证候的相兼(三维描述)

  例如:

  表实寒证  里实寒证  里实热证

  里虚寒证  里虚热证

  补充:怎样在临床中运用八纲

  建立用八纲分析疾病的思维模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