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篇《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1000以内数的认识(P68、69例1、例2)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4.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 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 由需要引出。
(揭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下面我们进行数数比赛,你会一个一个数到十?你会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吗?你会一百一百数到一千吗?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二、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教学内容:1000以内数的认识(P68、69例1、例2)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4.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 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 由需要引出。
(揭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下面我们进行数数比赛,你会一个一个数到十?你会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吗?你会一百一百数到一千吗?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二、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