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用不同
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
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2、用法不同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
表示修饰关系的“而”用在单句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扩展资料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文:“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春秋列子《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2、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春秋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译文:“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4、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战国列子《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译文:“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5、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清代蒲松龄《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文:“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区分如下:
1、用法不同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
表示修饰关系的“而”用在单句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2、作用不同
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
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句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接关系(顺承关系或并列关系):后句是前句的延续或补充,标识词主要有then, after that, furthermore, also, when(this happens)等。
2、转折关系:前后两句意思相反,标识词通常有but, however, nevertheless, (al)though, in fact等。
3、例证关系:即论据对于论点的论证关系。典型标识词是for example, for instance,take...as an example等。
4、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能出现的标识词有for, as a result, as a consequence, consequently, therefore, accordingly等。
5、对比、对照关系:对比关系说明前后内容的相同之处,可能出现similarly, like等标志词;对照关系则说明前后内容的不同之处,标识词通常有as a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句际关系
2、表示修饰关系是指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换句话说,这样的“而”前后连接的是不同的词语,简单说,修饰关系就是“状中”关系,也就是说,“而”前后连接的两个词语之间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有主次之别,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前面的附加成分,后面的是中心成分。
如果动作没有先后顺序的话,并且可以表示状态,一般来讲是修饰关系。例如:按剑而跪。这里翻译成按着剑跪着,动作是一起的,没有先后顺序。而表示修饰,修饰跪着的状态,也就是如何跪着。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