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7-02-13
展开全部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教育受到前所未有挑战。而在整个教育中,德育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受到的责难最大。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空洞无力,德育观念落后等等问题。如何提高高中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而对高中生德育肩负着塑造人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重中之重。班主任对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它于班主任的个性性格、理论水平、德育理念、工作方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与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学生自身存在着直接关系。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中各因素有科学性、针对性、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才能实现具体时空范围内的实效性。以下是笔者对德育实效性一些认识。 一、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场经济所需的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班主任来说,强化“隐性教育”就是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注重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等。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仅包括美观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的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所以班主任建设班级环境要体现本班的特色,如定期出好黑板报、墙上张贴名人画像、名人格言等。在课堂上倡导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课堂、师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三、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德育解决的是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这两个矛盾除了必要的灌输外,很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通过“说一说”、“看一看”、“演一演”等形式,把讲授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主导与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突出主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其实效性。以来,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工作只凭想当然,不看教育对象,方法不恰当,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笔者以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德育也应该而且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以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法,在学生心中真正的化成一种深层次的意念和力量,从而改变以往那种单一“我说你听,我管你哼”的消极教育局面,提高德育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其知、情、意、行协调共进,整合集效。我们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实践活动的教育,即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方法。众所周知,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每种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社会伦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然后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道德情感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缺乏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情感无法体验、无处产生,学生的道德认识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如组织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升旗仪式、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渗透德育的各类丰富多采的活动,如艺术欣赏、读书、各种兴趣小组、各种艺术训练或比赛、各项体育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得到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又可以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强加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接受到的,因此效果也就特别好。目前从中学生的实际来看,德育实践的机会太少,以至影响到德育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行为主体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的自觉了解和信赖的心理状态中,对教育内容的主动吸收和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增强德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实施自我教育可使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教育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这里内因的作用是很大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任何有效的教育过程都应该是在学生自觉的、积极地参加中实现的。班主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引起学生自己的思考、对比、反思,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这个认识过程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从观察客观事物、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与环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从而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能动过程”。学校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自己成才的愿望和理想,与社会的需要产生有机的结合。而要产生这种有机的结合,就必须要以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多的认识,有更真实深刻的感受。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大队会等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是实现这种由实践内化为主观意识的重要途径,这些学生组织特点在于自主、自治、自理,在组织这些具有个体性的学生上,有着相当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德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真正形成主体人格。 五、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针对班主任德育方法拒象性与强制性的弊端,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就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首先,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一方面尽可能使用如品德实践方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班主任要“紧密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积极改进德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以增强德育的直观性。”其次,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用真实的形象,真诚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既能滋润人的心田,又能亲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激发人们奋发取家庭教育对德育的支持与配合是不够的。为此,班主任要向家长强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教育子女做人,也就是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成为人格高尚、心理健康、勤奋进取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以追求高分为目标的“考试机器”。正如郑板桥所讲“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第二,家庭教育内容要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勤俭的品德和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教孩子学会做人。三是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素质,掌握家教艺术。 总之,要抓好德育教育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我们教育者有过硬的教育基本功,有娴熟的教育技巧,更要求我们心中时时装有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进步一小步,社会就会进步一大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