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个回答
2017-01-20 · 走出校门,学习才刚刚开始。
艾德教育全国总校
2007年,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审批,正式审批名为《艾德职业培训学校》。已开设并即将开始的课程包括:ACI认证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会计、学历教育、语言、留学等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我们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探险”单元时,学生可能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当你做老师的讲到“探险”话题时,同学们可能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如攀岩、公园水渠冲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势利导,给予一定时间让他们探讨这个问题,还可设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孙呢?夸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紧接着还可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 ……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可以创造性地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也可以写出较好的想象作文。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语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结合“名著欣赏”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增删十载”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比如开设书法课、歌词鉴赏会、诗文朗诵、读书报告会、口才课、佳作欣赏课、赛诗会、故事会、讲演会、读书笔记交流会、课本剧表演会、时事讨论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长足的发展。
(四)留心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如,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走上街头,学来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并能把它们再现于舞台,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语,也能对他们鉴赏品评;并且学以致用,写出很好的广告用语及标牌、对联等。
(五)结合家庭生活,渗透亲情体悟。
“家”是活动的环境和感情的载体,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激荡。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应付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将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因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我们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探险”单元时,学生可能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当你做老师的讲到“探险”话题时,同学们可能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如攀岩、公园水渠冲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势利导,给予一定时间让他们探讨这个问题,还可设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孙呢?夸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紧接着还可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 ……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可以创造性地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也可以写出较好的想象作文。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语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结合“名著欣赏”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增删十载”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比如开设书法课、歌词鉴赏会、诗文朗诵、读书报告会、口才课、佳作欣赏课、赛诗会、故事会、讲演会、读书笔记交流会、课本剧表演会、时事讨论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长足的发展。
(四)留心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如,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走上街头,学来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并能把它们再现于舞台,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语,也能对他们鉴赏品评;并且学以致用,写出很好的广告用语及标牌、对联等。
(五)结合家庭生活,渗透亲情体悟。
“家”是活动的环境和感情的载体,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激荡。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应付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将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因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