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诗诗〉,说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50
展开全部
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
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②e〕:“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卷二九《同安察禅师》言:“丈夫皆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文学家用以喻诗,则反因循,贵矜创,强调自身的独特领会。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其它语言所罕见
的。正如波兰学者夏伯龙(W.Jablonski)教授所说:“汉语的词汇,因为它是汉语和
汉族文学三千年来发展的产物,却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
,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常常有些词语,在欧洲语文的翻译中好像都是一些
同义词,但在汉语原文中却很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①a〕此绝非过誉之词。单从
数量看,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500个,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
个。尽管其中有很多异体重文,但单音节的汉字一般等于词,加之一词多义,其词汇量
之增加,数量惊人。
汉语之所以有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文明史的悠久,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后期
,汉族人民就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其次,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
言上的融合,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在汉语词汇史上,汉语较大规模地吸
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
至隋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
词。其中中古时期来自梵语系统语源的词其数量却远远超过第一次和第三次。这是鸦片
战争以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
收有“三万五千余语”;而笔者统计近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亦收有佛教语词近
三万条。这些“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造,加入吾国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②a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它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具有何种地位,这就是本
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
从纵面观:佛教词语融入汉语,源远流长。
丐翻译佛典自东汉起,故东汉时的一些汉语文献,如东汉牟融所著的《理惑论》〔
③a〕和张衡的赋中就已出现佛教词语〔④a〕,甚至此时的皇家公文也能见到佛教词语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汉明帝在给楚王英的诏书中说:“楚王诵黄老之微
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
桑门之盛馔。”不到五十字的批语,就用了“浮屠”、“桑门”(沙门)、“伊蒲塞”
(优婆塞)等音译佛教名词。东晋以后,佛教盛行,玄学与佛教结合,文人学士大都喜
欢谈佛,经常在其诗文中引用佛经禅语,以表情达意。如《文选》中南朝王中的《头陀
寺碑文》是一篇仅一千二百多字的短文,而其中所用的佛教名词竟有五十多个。如“阴
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一句中,“法云”、“真际”、“
火宅”、“慧日”均为意译的佛词。又“奄有大千遂荒三界”共八字的短句,即有“大
千”(“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语)、“三界”两个佛词。《广弘明集》中收录南朝梁文
学家沈约的诗文共26篇,其中《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共2560字,有佛教词1
30个。至于南北朝后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
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
。如王维《过庐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中就有“青眼”、“青莲”、“香积”、“
上人”、“锡杖”、“檀越”、“趺坐”、“焚香”、“法云地”、“净居天”、“因
缘法”、“次第禅”、“一灯”、“身”、“心”等从单音节至三音节的佛教语词。而
以写通俗诗闻名的诗人如王梵志、寒山等人的诗中,佛教用语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
寒山诗:“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坑;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又“十善化四天,
庄严多七宝;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其中“痴”、“业”、“无明”、“烦恼”
、“轮回”、“劫”、“十善”、“四天”、“庄严”、“七宝”均为佛教词。王梵志
的诗中,就有可称作佛教专用名词的一百二十个左右。〔①b〕至于后来敷衍佛经而成
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
步深入汉语。《宋元语言词典》中收有佛教词语近一百十条。而道教词语则只近四十条
。可见作为反映佛教文化的佛教语言在汉语中的地位。其中有些无论在词形、词义方面
都有进一步发展。如“烦恼”由佛教义引申指烦闷苦恼。《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烦恼”又重叠而
成“烦烦恼恼”。元曲《飞刀对箭》一折:“我这里见父亲,烦烦恼恼。母亲那里劝着
,俺父亲他bì@①bì@①cǎo@②cǎo@②。”“烦恼”又化作“烦天恼地”
,形容烦恼之极。元曲《薛仁贵》二折:“你动不动烦天恼地,这般啼哭做什么?”
以上简要的纵面回顾,不全面的调查足以表明: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中,佛教词
语与汉语相融,数量众多,源远流长。
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②e〕:“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卷二九《同安察禅师》言:“丈夫皆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文学家用以喻诗,则反因循,贵矜创,强调自身的独特领会。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其它语言所罕见
的。正如波兰学者夏伯龙(W.Jablonski)教授所说:“汉语的词汇,因为它是汉语和
汉族文学三千年来发展的产物,却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
,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常常有些词语,在欧洲语文的翻译中好像都是一些
同义词,但在汉语原文中却很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①a〕此绝非过誉之词。单从
数量看,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500个,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
个。尽管其中有很多异体重文,但单音节的汉字一般等于词,加之一词多义,其词汇量
之增加,数量惊人。
汉语之所以有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文明史的悠久,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后期
,汉族人民就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其次,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
言上的融合,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在汉语词汇史上,汉语较大规模地吸
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
至隋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
词。其中中古时期来自梵语系统语源的词其数量却远远超过第一次和第三次。这是鸦片
战争以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
收有“三万五千余语”;而笔者统计近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亦收有佛教语词近
三万条。这些“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造,加入吾国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②a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它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具有何种地位,这就是本
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
从纵面观:佛教词语融入汉语,源远流长。
丐翻译佛典自东汉起,故东汉时的一些汉语文献,如东汉牟融所著的《理惑论》〔
③a〕和张衡的赋中就已出现佛教词语〔④a〕,甚至此时的皇家公文也能见到佛教词语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汉明帝在给楚王英的诏书中说:“楚王诵黄老之微
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
桑门之盛馔。”不到五十字的批语,就用了“浮屠”、“桑门”(沙门)、“伊蒲塞”
(优婆塞)等音译佛教名词。东晋以后,佛教盛行,玄学与佛教结合,文人学士大都喜
欢谈佛,经常在其诗文中引用佛经禅语,以表情达意。如《文选》中南朝王中的《头陀
寺碑文》是一篇仅一千二百多字的短文,而其中所用的佛教名词竟有五十多个。如“阴
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一句中,“法云”、“真际”、“
火宅”、“慧日”均为意译的佛词。又“奄有大千遂荒三界”共八字的短句,即有“大
千”(“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语)、“三界”两个佛词。《广弘明集》中收录南朝梁文
学家沈约的诗文共26篇,其中《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共2560字,有佛教词1
30个。至于南北朝后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
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
。如王维《过庐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中就有“青眼”、“青莲”、“香积”、“
上人”、“锡杖”、“檀越”、“趺坐”、“焚香”、“法云地”、“净居天”、“因
缘法”、“次第禅”、“一灯”、“身”、“心”等从单音节至三音节的佛教语词。而
以写通俗诗闻名的诗人如王梵志、寒山等人的诗中,佛教用语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
寒山诗:“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坑;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又“十善化四天,
庄严多七宝;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其中“痴”、“业”、“无明”、“烦恼”
、“轮回”、“劫”、“十善”、“四天”、“庄严”、“七宝”均为佛教词。王梵志
的诗中,就有可称作佛教专用名词的一百二十个左右。〔①b〕至于后来敷衍佛经而成
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
步深入汉语。《宋元语言词典》中收有佛教词语近一百十条。而道教词语则只近四十条
。可见作为反映佛教文化的佛教语言在汉语中的地位。其中有些无论在词形、词义方面
都有进一步发展。如“烦恼”由佛教义引申指烦闷苦恼。《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烦恼”又重叠而
成“烦烦恼恼”。元曲《飞刀对箭》一折:“我这里见父亲,烦烦恼恼。母亲那里劝着
,俺父亲他bì@①bì@①cǎo@②cǎo@②。”“烦恼”又化作“烦天恼地”
,形容烦恼之极。元曲《薛仁贵》二折:“你动不动烦天恼地,这般啼哭做什么?”
以上简要的纵面回顾,不全面的调查足以表明: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中,佛教词
语与汉语相融,数量众多,源远流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