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 我来答
徐天来11
高粉答主

2017-03-20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5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3600万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给孩子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比让学生死记答案要好。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呢?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校的教改课题,就小学数学课改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一、让学生在身边的实例中学会提出问题,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用多种方式描述   
新课程倡导:在数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同学们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创设情景,用亲切的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从有目的的复习回顾旧知顺势引出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在脑海里对事情的变化发展形成条理,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学习中。    
二、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板书设计有意识地把用原有方法(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板书在左边,把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在右边,便于突出本节课的新方法——乘加乘减,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张扬。    
三、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形式丰富多样。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模拟联谊会的轻松、愉快情景,既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又带有一定趣味性,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练习安排:对应练习——实际操作——辨析练习——提速练习——应用深化等,有利于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巩固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象力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67页的最后一题,不但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检查,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性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学习问题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激发学生问题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由于课本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能让学生面对这一问题“硬”想,应提供一些资料,给以提示。如: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提示: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真正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roger_6
2018-07-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roger_6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9448 获赞数:405738
回答问题3万多个,采纳率94%。擅长教育历史类问题回答。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
教师改变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育观,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观,变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师可以不如生,生不必不如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的潜能,进而发挥学生的这种潜能。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小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教师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教师积极引导,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开放式、研究式。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探究发挥的空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一个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更新,那么一切将是纸上谈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启动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格外关注,观察格外细致,思考格外活跃,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先创设情境,由兴趣开始。例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让三个学生互相背一背相关知识,让学生随意掂量一下自己或老师给准备的物体,然后谈感受。如让同学们认识到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轻些,有的物体重些。然后借用“小猴子搬家”的故事出示4个大小不同的包袱,结果学生事先估计的包袱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发现大的包袱反而轻,小的包袱反而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质疑解疑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培养自立探究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解疑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能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操作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6的组成。教师于是趁热打铁,“你们能把5根小棒分成三堆吗?试试看!”学生经过操作研究,很快发现7可以分成1+1+5,1+2+4,1+3+3,2+2+3四种组合方式,于是学生感到很兴奋,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接着,教师又提出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学知识、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小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儿童独立探索有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须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助、取长补短,完成探究活动,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把培养探究性、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