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
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
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太史公说:“孙叔敖口出一言,郢都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子产病逝,郑国百姓失声痛哭。公仪休看到妻子织出的布好就把她赶出家门。石奢放走父亲而自杀顶罪,使楚昭王树立了美名。李离错判杀人罪而伏剑身亡,帮助晋文公整肃了国法。”
扩展资料:
孙叔敖的简介
孙叔敖(约前630年-约前593年),又称蒍敖、蒍艾猎或蒍饶,芈姓,𫇭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于水利兵法均有极大贡献。
孙叔敖因为其子孙安封于“孙丘”(即“寝丘”),故称“孙叔”,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
祖父𫇭吕臣,父亲𫇭贾。《孟子·告子下》有“孙叔敖举于海”之说。传说其父𫇭贾与仇家子越结怨,为之所杀,因此孙叔敖一家匿藏于淮海之滨的“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思镇),故说庄王举孙叔敖于海滨,拜为宰相(令尹)。
孙叔敖年轻时曾在野外看见两头蛇,当时乡俗谓见此蛇者必死。孙叔敖斩而埋之,免他人所见而同受其害。
公元前601年,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在任期间主持修建芍陂(今安丰塘),加强农业生产。因此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赞其为循吏之首。还帮助楚国赢得了邲之战。
孙叔敖一生廉洁,去世时竟无棺木入殓。孙叔敖有子孙安,但他自知孙安只是碌碌庸才,临终嘱咐孙安不要求官,只要索取孙丘(即“寝丘”,今日河南固始县)为封地就可以了。孙安遵从了父亲的遗训,拒绝了楚庄王的封官请求,只要寝邱作为封地。寝邱偏远瘠薄,无人相争,孙叔敖的子孙就世代守在该地,繁衍生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循吏列传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宰相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他,让他代替自己。孙叔敖作了三个月楚相,施行教化,引导百姓,上下和睦同心,风俗十分美好,执政宽缓而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的事,盗贼也没有出现。秋冬两季动员百姓进山采伐林木,春夏两季借助河流涨水运往外地,百姓能够得到自己谋生的门路,都生活得很快乐。
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感到不方便,都放弃自己的生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宰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安定 。”宰相说:“像这样有多久了呢?”市令说:“三个月了。”
宰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上朝,孙叔敖向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改币制,认为旧币轻。如今管理市场的长官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以前的钱币。”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而后市场恢复得像原来—样。
楚国民风是喜欢乘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马行,想下命令把车子改高。宰相说:“政令多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好。大王一定要改高车子,我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能够频繁下车过门槛。”庄王答应了。过了半年,人们都自动加高了车子。
原文:
《史记·循吏列传》--西汉司马迁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木困(门槛)。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扩展资料:
人物一生:
孙叔敖[áo](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叔敖
《孙叔敖传》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来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没有盗贼出现。
秋冬两季他鼓励民众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庄王认为楚国的钱币太轻,就把小钱改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了,老百姓不再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
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再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
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
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样不行。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我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老百姓都主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
这就是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 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孙叔敖传》节选《循吏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原文: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
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扩展资料:
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叔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循吏列传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
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
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
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
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史记 循吏列传》)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来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没有盗贼出现。秋冬两季他鼓励民众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庄王认为楚国的钱币太轻,就把小钱改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了,老百姓不再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
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再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样不行。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我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老百姓都主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
这就是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太史公说:“孙叔敖口出一言,郢都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
孙叔敖(áo)(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楚郢都人(今纪南城)湖北荆州人。
据今2600多年。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家。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 岁。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中学教科附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为楚国令尹,以贤能闻名于世。
《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决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县境的史河),而灌雩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芍陂”(《太平御览·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楚国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猎,蚡冒之后,“世为列姬,国地朝廷”。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相传孙叔敖少年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出典见《贾子》)。那山丘因而得名 “蛇入山”在今江陵城北约二十里。及成年,因父亲获罪,他举迁期思(今淮滨期思镇)邑。受到了后人的传颂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岭系孙叔敖埋蛇处,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县治后划入固始,《嘉靖固始志》把 "寝野歧蛇 " 列为八景之一。
孙叔姓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官孙叔敖之后,孙叔敖开发水利,楚国人非常拥护,死了以后子孙以此为荣,一部分姓孙叔,一部分姓孙。孙叔敖是孙叔姓的起源。(源自-百家姓姓氏讲解)。所以孙叔敖,姓孙叔,名敖,字孙叔,姓和字一样。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