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现场之一:教皇激昂演讲 圣城谁主沉浮
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号召基督徒,立即组织一支基督神圣军,把占据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回教徒逐出。
他建议,这支神圣军以“十”字标志为旗号,并在胸前或肩上配带十字徽章。
教皇今早在圣马丁祭日后的宗教集会上致词,向数以万计的出席者叙述了土耳其人在耶路撒冷践污圣地,迫害基督教徒的情况,并呼吁他们组军东征,解救在东方遭受苦难的教友。
“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的罪孽。”
教皇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不少冒着风雪出席会议的信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现场情绪十分高昂。许多人在教皇演讲结束后,争着向他领取十字徽章,表现他们参军东征的意愿。
在过去几天,法国各地的许多宗教界人士、王公贵族、骑士和平民,纷纷涌入克莱蒙这座小城,以一睹教皇的风采,结果克莱蒙城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一些人只好在野外的雪地上搭建帐棚。
耶路撒冷自公元636年就被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不过,由于阿拉伯人对基督教徒实行怀柔政策,因此两个宗教一直能够和平共处。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这个世纪初,土耳其人在中东一带兴起后,当地的基督教徒就不断遭受迫害。许多信徒被勒索或杀害,另一些迫改信回教。会议里还谣传说,土耳其人几次逮捕耶路撒冷的总主教,然后拉着他的头发到街上游行,以达到恐吓的目的。
现场之二:基督徒屠杀基督徒
900年来一直没有被异教徒攻下的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几天前竟然沦陷在十字军手中。这些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西欧人在城内四处杀人放火,抢劫行凶。昔日富庶的君士坦丁堡,今天已变成人间地狱。
另外,城里谣传说,皇帝亚历克赛四世已在牢中遭到杀害,十字军领袖弗兰德斯有意组织新的拉丁帝国,自己当皇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宫廷人士说,亚历克赛四世当初为了从亚历克赛三世手中夺取皇位,便邀请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并承诺支付十字军东征的费用。
“他是当上了皇帝,不过也没能当多久。如果他真的被十字军杀了,也是活该。”
除了军人以外,君士坦丁堡几条主要的大街这几天几乎看不见一个人影。不过,一些偏僻的庙宇和小巷,却挤满了流离失所的人,也堆满了尸体。在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听到受伤的人在呻吟,失去亲人或财产的人在哭嚎,还有他们对十字军发出的恶毒诅咒。
现场之三:儿童十字军被拐骗当奴隶
消息人士说,约有两万名从法国马塞出发,准备东征收复圣地的儿童十字军成员几个月前被奸商骗到这里,卖给回教徒当奴隶,一部分还被转卖到巴格达,受尽回教徒的虐待和凌辱。
本报记者日前目睹这些儿童的非人待遇,并访问到数名成员,证实了消息。
这些面黄肌瘦的受访者透露,一个12岁的牧童自称耶稣附身显灵,号召各国儿童组十字军东征。一些老年修士也从旁鼓动,说十字军过去4次东征失败是因为将士罪孽深重,唯有天真的儿童才有能力收复圣地。他们于是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跟其他许多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报名入伍。
一名男童说:“小时候玩组十字军东征的游戏,听那些修士叔叔讲述十字军的英勇故事,觉得好伟大,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另一人激动地哭诉:“当初神没让我们像摩西那样,遇海水干、遇山路平,我就该跟随哥哥回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这支队伍原有3万多人,除了临阵退缩者,有1万人在抵达开罗前已遇险葬身海底。
除了法国,德国也有消息说,当地集合了4万人童军,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不过,有一大半在途中饿死或病死,后来虽得到救助,成功从意大利的热内亚港出发,却在海上失踪,至今生死未卜。
亨廷顿学说包含东征思维
十字军东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文明的冲突?》学说,便被人认为带有当年的东征思维。
亨廷顿的想法是,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冷战过后,世界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基本上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就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把人类文化圈分为西方、儒家(指中国)和回教这三大块,围绕其间的还有印度、日本、拉美、非洲、佛教(东南亚、蒙古、西藏)和东正教文化圈。他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应该注意儒家和回教汇流所带来的挑战。
不少论者指出,亨廷顿学说的一大盲点,是把历史上的许多冲突说成是人类文化差异所导致,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物质利益和发展空间(即便被认为出于“宗教”原因的十字军东征也如此)。亨廷顿也没看到,不同文明的表层尽管形式各异,但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大家同向心灵探索,将有机会进入大同,不一定要冲突。
东征最终变了质
在1095年后的200年间,至少出现过8支十字军,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他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11支,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军可算是成功的。
后来几次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和回教军反复较量,不过,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像第一次东征那样的成绩。整个运动到了后来也完全变质,不但出现基督教徒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
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首4次远征背景与结局:
第一次十字军(1096-1099)
背景: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欧洲教徒组军远征,以援助东罗马帝国在中东反抗土耳其人,并解放耶路撒冷。
结局: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和埃德萨等4个王国。
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8)
背景:回教军灭埃德萨王国,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组织第二次十字军。
结局:土耳其军分别击败德军和法军,十字军无功而还。
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
背景:回教英雄萨拉丁率领回教军灭耶路撒冷王国。德皇腓特烈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即狮心理查)再组十字军。
结局:法王和英王不合,结果一气之下撤军回国。德皇在渡河时不慎淹死。狮心理查和萨拉丁订下休战3年的协议后,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绑架,英国以10万马克的赎金把他赎回。
第四次十字军(1202-1204)
背景: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第四次十字军。
结局:十字军进军途中,东罗马帝国发生皇位纠纷。十字军以平定内乱为名,攻陷并洗劫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建立拉丁帝国。十字军从此名誉扫地。
未来人说:
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它的命运也和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为宗教理想和现实的出入,而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
不过,为当时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十字军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
十字军的堕落,使欧洲人开始对罗马教廷失去信心。
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也削弱了这些封建势力。
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今天,英文中的零(zero)、市集(bazaar)、风险(risk)等词汇,都是从阿拉伯文字演变过来的。
在经济上,十字军把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带回西欧,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道路。
如果没有十字军,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方文明,我们的世界也就大不相同了。
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号召基督徒,立即组织一支基督神圣军,把占据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回教徒逐出。
他建议,这支神圣军以“十”字标志为旗号,并在胸前或肩上配带十字徽章。
教皇今早在圣马丁祭日后的宗教集会上致词,向数以万计的出席者叙述了土耳其人在耶路撒冷践污圣地,迫害基督教徒的情况,并呼吁他们组军东征,解救在东方遭受苦难的教友。
“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的罪孽。”
教皇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不少冒着风雪出席会议的信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现场情绪十分高昂。许多人在教皇演讲结束后,争着向他领取十字徽章,表现他们参军东征的意愿。
在过去几天,法国各地的许多宗教界人士、王公贵族、骑士和平民,纷纷涌入克莱蒙这座小城,以一睹教皇的风采,结果克莱蒙城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一些人只好在野外的雪地上搭建帐棚。
耶路撒冷自公元636年就被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不过,由于阿拉伯人对基督教徒实行怀柔政策,因此两个宗教一直能够和平共处。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这个世纪初,土耳其人在中东一带兴起后,当地的基督教徒就不断遭受迫害。许多信徒被勒索或杀害,另一些迫改信回教。会议里还谣传说,土耳其人几次逮捕耶路撒冷的总主教,然后拉着他的头发到街上游行,以达到恐吓的目的。
现场之二:基督徒屠杀基督徒
900年来一直没有被异教徒攻下的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几天前竟然沦陷在十字军手中。这些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西欧人在城内四处杀人放火,抢劫行凶。昔日富庶的君士坦丁堡,今天已变成人间地狱。
另外,城里谣传说,皇帝亚历克赛四世已在牢中遭到杀害,十字军领袖弗兰德斯有意组织新的拉丁帝国,自己当皇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宫廷人士说,亚历克赛四世当初为了从亚历克赛三世手中夺取皇位,便邀请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并承诺支付十字军东征的费用。
“他是当上了皇帝,不过也没能当多久。如果他真的被十字军杀了,也是活该。”
除了军人以外,君士坦丁堡几条主要的大街这几天几乎看不见一个人影。不过,一些偏僻的庙宇和小巷,却挤满了流离失所的人,也堆满了尸体。在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听到受伤的人在呻吟,失去亲人或财产的人在哭嚎,还有他们对十字军发出的恶毒诅咒。
现场之三:儿童十字军被拐骗当奴隶
消息人士说,约有两万名从法国马塞出发,准备东征收复圣地的儿童十字军成员几个月前被奸商骗到这里,卖给回教徒当奴隶,一部分还被转卖到巴格达,受尽回教徒的虐待和凌辱。
本报记者日前目睹这些儿童的非人待遇,并访问到数名成员,证实了消息。
这些面黄肌瘦的受访者透露,一个12岁的牧童自称耶稣附身显灵,号召各国儿童组十字军东征。一些老年修士也从旁鼓动,说十字军过去4次东征失败是因为将士罪孽深重,唯有天真的儿童才有能力收复圣地。他们于是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跟其他许多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报名入伍。
一名男童说:“小时候玩组十字军东征的游戏,听那些修士叔叔讲述十字军的英勇故事,觉得好伟大,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另一人激动地哭诉:“当初神没让我们像摩西那样,遇海水干、遇山路平,我就该跟随哥哥回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这支队伍原有3万多人,除了临阵退缩者,有1万人在抵达开罗前已遇险葬身海底。
除了法国,德国也有消息说,当地集合了4万人童军,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不过,有一大半在途中饿死或病死,后来虽得到救助,成功从意大利的热内亚港出发,却在海上失踪,至今生死未卜。
亨廷顿学说包含东征思维
十字军东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文明的冲突?》学说,便被人认为带有当年的东征思维。
亨廷顿的想法是,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冷战过后,世界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基本上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就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把人类文化圈分为西方、儒家(指中国)和回教这三大块,围绕其间的还有印度、日本、拉美、非洲、佛教(东南亚、蒙古、西藏)和东正教文化圈。他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应该注意儒家和回教汇流所带来的挑战。
不少论者指出,亨廷顿学说的一大盲点,是把历史上的许多冲突说成是人类文化差异所导致,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物质利益和发展空间(即便被认为出于“宗教”原因的十字军东征也如此)。亨廷顿也没看到,不同文明的表层尽管形式各异,但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大家同向心灵探索,将有机会进入大同,不一定要冲突。
东征最终变了质
在1095年后的200年间,至少出现过8支十字军,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他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11支,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军可算是成功的。
后来几次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和回教军反复较量,不过,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像第一次东征那样的成绩。整个运动到了后来也完全变质,不但出现基督教徒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
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首4次远征背景与结局:
第一次十字军(1096-1099)
背景: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欧洲教徒组军远征,以援助东罗马帝国在中东反抗土耳其人,并解放耶路撒冷。
结局: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和埃德萨等4个王国。
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8)
背景:回教军灭埃德萨王国,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组织第二次十字军。
结局:土耳其军分别击败德军和法军,十字军无功而还。
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
背景:回教英雄萨拉丁率领回教军灭耶路撒冷王国。德皇腓特烈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即狮心理查)再组十字军。
结局:法王和英王不合,结果一气之下撤军回国。德皇在渡河时不慎淹死。狮心理查和萨拉丁订下休战3年的协议后,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绑架,英国以10万马克的赎金把他赎回。
第四次十字军(1202-1204)
背景: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第四次十字军。
结局:十字军进军途中,东罗马帝国发生皇位纠纷。十字军以平定内乱为名,攻陷并洗劫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建立拉丁帝国。十字军从此名誉扫地。
未来人说:
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它的命运也和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为宗教理想和现实的出入,而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
不过,为当时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十字军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
十字军的堕落,使欧洲人开始对罗马教廷失去信心。
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也削弱了这些封建势力。
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今天,英文中的零(zero)、市集(bazaar)、风险(risk)等词汇,都是从阿拉伯文字演变过来的。
在经济上,十字军把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带回西欧,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道路。
如果没有十字军,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方文明,我们的世界也就大不相同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