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东的战略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和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苏伊士地峡,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航道。运河自1869年凿通以来,即由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经营管理,成为他们侵略埃及和中东的工具。一八八二年,英军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1956年6月迫使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区,最终结束英国对埃及的军事占领。美国在运河事件中借机混水摸鱼,多方活动,排挤英、法,企图称霸中东。英、法在二次大战后,十分虚弱,力不从心,发动了侵埃战争,使它们自己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英国首相艾登由于运河的事件败局被迫辞职。苏伊士运河事件是英国殖民史的重大转折点,它说明美国的影响已经超过英国。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对法国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战争是因苏伊士运河区原权力控制国家英法希望保持权力和后起国家埃及想要增加自身权力的矛盾引起。首先声明一点是虽然交战国是英法以对埃及,但是牵扯进整场战争起因的国家却还包罗了苏联,美国,中国。埃及在1952年独立,成力了以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的,强调阿拉伯联盟重要性的纳赛尔政权。纳赛尔对国家独立与发展的渴望超过了一切,为此,他与厌恶的苏联签订军火贸易,提高军备。与英法谈判收回苏伊士运河区,建立纳赛尔水库,反对霸权主义的巴格达条约。同时,英国在二战后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为保持大英帝国的光环在中东活跃异常。企图通过对纳赛尔水库的经济援助和武器出售的谈判上逼迫埃及让步,回到西方的轨道和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英国出尔反尔执意扩大巴格达条约影响企图吸收约旦,完成埃及和英美关系空前恶化。最终导致了埃及导向苏联,并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英美,终结对纳赛尔水库的经济援助,成为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既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原因的导火索。
埃及在独立之后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英美尝试拉拢埃及。主要有2点,1是试图促进埃及-以色列之间的和平2则是纳赛尔水库大坝方面的经济,科技援助。
纳赛尔错误高估了他在英美两国眼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尝试增大赌注。(他于1956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使得美国时任国务卿杜勒斯很不开心,杜勒斯和台湾私交很好)
随后纳赛尔决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这极大惹怒伤害英法两国的利益(贸易)。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这下三方同盟就此成立,第二次中东战争随之打响。
然而,美国对此有不同的立场。艾森豪威尔反对战争,当年9月2日,他还特意写信告知了英国艾登政府,表达了他对于战争行为的不赞成。
苏伊士运河过后,正式意味着苏联和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的英国法国衰落的现实。法国戴高乐也增加了独立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苏伊士运河战争虽然只持续了短短6天,但其破坏力还是很强的。总共约有三千人死亡,上万人受伤。而埃及境内足足有五大城市遭到了重度破坏,上万栋居民楼被毁。
英法以三国也因此次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指责,且其盟友美国也很不满三国的此次举动,认为是殖民惯了,按耐不住想再次发起战争。
不仅在国际社会上,三国因苏伊士运河战争受到压力,在经济上,英镑也遭到了美国政府的严厉打压,使其贬值了近乎15%。而英法以三国本想通过联合国会议,让其能更好的获得优势。谁料到,美国态度强硬,不仅让他们立刻停止交火,还必须撤出联军。
与此同时,苏联也以核武器威胁英法以三国撤军。在两大国的干涉下,英法以不得不从埃及撤出军队。1956年11月7日,三国联军正式停火,并与当月全军撤离埃及国土。
而以色列也达到了埃及允诺的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可以说,苏伊士运河战争获利最大的就是以色列。而英法两国英法两国最后在美苏的压力下撤出运河区,可以说这两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不仅丢尽了脸,而且从此他们再也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在国际上有所作为了。从此英国只要没有美国的背书,就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做任何事情了,只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屈居第二小提琴手了。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英国能够在财力上撑下来,完全得益于英帝国广大的海外殖民地的支持,特别是在印度的财政收益。二战后,随着印度的独立,英国已经无法再财力上继续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英国不能再掌握这一个咽喉要道,运河以东的残存的殖民地也将无法维持。从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国大局收缩运河以东军力,开始逐渐有计划地实施非殖民化,大量英属殖民地开始独立。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苏伊士地峡,是欧、亚、非三洲重要航道。运河自1869年凿通以来,即由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经营管理,成为他们侵略埃及和中东的工具。一八八二年,英军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的统治,1956年6月迫使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区,最终结束英国对埃及的军事占领。美国在运河事件中借机混水摸鱼,多方活动,排挤英、法,企图称霸中东。英、法在二次大战后,十分虚弱,力不从心,发动了侵埃战争,使它们自己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英国首相艾登由于运河的事件败局被迫辞职。苏伊士运河事件是英国殖民史的重大转折点,它说明美国的影响已经超过英国。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对法国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战争是因苏伊士运河区原权力控制国家英法希望保持权力和后起国家埃及想要增加自身权力的矛盾引起。首先声明一点是虽然交战国是英法以对埃及,但是牵扯进整场战争起因的国家却还包罗了苏联,美国,中国。埃及在1952年独立,成力了以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的,强调阿拉伯联盟重要性的纳赛尔政权。纳赛尔对国家独立与发展的渴望超过了一切,为此,他与厌恶的苏联签订军火贸易,提高军备。与英法谈判收回苏伊士运河区,建立纳赛尔水库,反对霸权主义的巴格达条约。同时,英国在二战后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为保持大英帝国的光环在中东活跃异常。企图通过对纳赛尔水库的经济援助和武器出售的谈判上逼迫埃及让步,回到西方的轨道和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英国出尔反尔执意扩大巴格达条约影响企图吸收约旦,完成埃及和英美关系空前恶化。最终导致了埃及导向苏联,并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英美,终结对纳赛尔水库的经济援助,成为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既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原因的导火索。
埃及在独立之后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英美尝试拉拢埃及。主要有2点,1是试图促进埃及-以色列之间的和平2则是纳赛尔水库大坝方面的经济,科技援助。
纳赛尔错误高估了他在英美两国眼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尝试增大赌注。(他于1956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使得美国时任国务卿杜勒斯很不开心,杜勒斯和台湾私交很好)
随后纳赛尔决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这极大惹怒伤害英法两国的利益(贸易)。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这下三方同盟就此成立,第二次中东战争随之打响。
然而,美国对此有不同的立场。艾森豪威尔反对战争,当年9月2日,他还特意写信告知了英国艾登政府,表达了他对于战争行为的不赞成。
苏伊士运河过后,正式意味着苏联和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的英国法国衰落的现实。法国戴高乐也增加了独立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苏伊士运河战争虽然只持续了短短6天,但其破坏力还是很强的。总共约有三千人死亡,上万人受伤。而埃及境内足足有五大城市遭到了重度破坏,上万栋居民楼被毁。
英法以三国也因此次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指责,且其盟友美国也很不满三国的此次举动,认为是殖民惯了,按耐不住想再次发起战争。
不仅在国际社会上,三国因苏伊士运河战争受到压力,在经济上,英镑也遭到了美国政府的严厉打压,使其贬值了近乎15%。而英法以三国本想通过联合国会议,让其能更好的获得优势。谁料到,美国态度强硬,不仅让他们立刻停止交火,还必须撤出联军。
与此同时,苏联也以核武器威胁英法以三国撤军。在两大国的干涉下,英法以不得不从埃及撤出军队。1956年11月7日,三国联军正式停火,并与当月全军撤离埃及国土。
而以色列也达到了埃及允诺的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可以说,苏伊士运河战争获利最大的就是以色列。而英法两国英法两国最后在美苏的压力下撤出运河区,可以说这两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不仅丢尽了脸,而且从此他们再也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在国际上有所作为了。从此英国只要没有美国的背书,就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做任何事情了,只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屈居第二小提琴手了。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英国能够在财力上撑下来,完全得益于英帝国广大的海外殖民地的支持,特别是在印度的财政收益。二战后,随着印度的独立,英国已经无法再财力上继续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英国不能再掌握这一个咽喉要道,运河以东的残存的殖民地也将无法维持。从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国大局收缩运河以东军力,开始逐渐有计划地实施非殖民化,大量英属殖民地开始独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