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题 解】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 — 740),湖北襄阳人,四十岁以前,除了偶尔出游外,基本上隐栖乡里,过着诗酒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其后一度在张九龄身边作过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家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年岁较长,善写山水田园诗,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图 吕士荣 绘
李白对孟浩然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看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意思是:我敬慕孟夫子您啊,文采出众,散淡风雅,天下闻名;年轻时就抛弃功名不爱官冕车马,老来又隐居深山卧看松木浮云;常常赏月醉酒,迷花恋草,而不愿侍奉君王;您犹如高山,我怎能仰及?只在此拱手崇敬您的高洁品行。虽然不乏溢美之辞,但孟浩然无疑是李白性情最投合的诗友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说,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句 解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不尽的风流。
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
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空间。
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评 解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附件:
[1]
【
首页 | 华教资讯 | 网上课堂 | 师资培训 | 寻根之旅 | 华文教材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中华文化 | 基金会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学 / 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08年03月13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题 解】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 — 740),湖北襄阳人,四十岁以前,除了偶尔出游外,基本上隐栖乡里,过着诗酒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其后一度在张九龄身边作过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家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年岁较长,善写山水田园诗,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图 吕士荣 绘
李白对孟浩然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看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意思是:我敬慕孟夫子您啊,文采出众,散淡风雅,天下闻名;年轻时就抛弃功名不爱官冕车马,老来又隐居深山卧看松木浮云;常常赏月醉酒,迷花恋草,而不愿侍奉君王;您犹如高山,我怎能仰及?只在此拱手崇敬您的高洁品行。虽然不乏溢美之辞,但孟浩然无疑是李白性情最投合的诗友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说,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句 解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不尽的风流。
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
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空间。
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评 解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附件:
[1]
【来源: 五洲传播中心】
相关报道:
--------------------------------------------------------------------------------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题 解】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 — 740),湖北襄阳人,四十岁以前,除了偶尔出游外,基本上隐栖乡里,过着诗酒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其后一度在张九龄身边作过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家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年岁较长,善写山水田园诗,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图 吕士荣 绘
李白对孟浩然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看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意思是:我敬慕孟夫子您啊,文采出众,散淡风雅,天下闻名;年轻时就抛弃功名不爱官冕车马,老来又隐居深山卧看松木浮云;常常赏月醉酒,迷花恋草,而不愿侍奉君王;您犹如高山,我怎能仰及?只在此拱手崇敬您的高洁品行。虽然不乏溢美之辞,但孟浩然无疑是李白性情最投合的诗友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说,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句 解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不尽的风流。
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
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空间。
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评 解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附件:
[1]
【
首页 | 华教资讯 | 网上课堂 | 师资培训 | 寻根之旅 | 华文教材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中华文化 | 基金会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学 / 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08年03月13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题 解】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 — 740),湖北襄阳人,四十岁以前,除了偶尔出游外,基本上隐栖乡里,过着诗酒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其后一度在张九龄身边作过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家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年岁较长,善写山水田园诗,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图 吕士荣 绘
李白对孟浩然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看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意思是:我敬慕孟夫子您啊,文采出众,散淡风雅,天下闻名;年轻时就抛弃功名不爱官冕车马,老来又隐居深山卧看松木浮云;常常赏月醉酒,迷花恋草,而不愿侍奉君王;您犹如高山,我怎能仰及?只在此拱手崇敬您的高洁品行。虽然不乏溢美之辞,但孟浩然无疑是李白性情最投合的诗友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说,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句 解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不尽的风流。
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
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空间。
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评 解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附件:
[1]
【来源: 五洲传播中心】
相关报道:
--------------------------------------------------------------------------------
参考资料: 来源: 五洲传播中心
中版行知
2024-04-24 广告
2024-04-24 广告
要找正规专业的公司,行业口碑也比较重要。更多详尽准确的信息可以找中版行知(广州)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行知阅读是中版行知(广州)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创立于2008年,公司以信息服务为核心业务,数字资源和移动触碰技术相结合为发展方向。以客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版行知 提供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