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求赞美山东德城的文章
展开全部
德州市
德州市位于北纬36°24'-38°0'、东经115°45'-117°24'之间,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德州到济南国际空港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个小时。
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一区二市八县,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人口546万。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显示德州特点并使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弥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被后人编为戏剧流传世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历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西汉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迟昭平(女)聚众数千人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土豪。隋末,夏津县人张金称、武城县人孙安祖、窦建德聚众起义于高鸡泊(今武城大洼),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后建都乐寿国号夏;平原的阿舅军以刘坝道为首领,转战山东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众起义,活动于黄河以北,后投瓦岗军;继窦建德之后,武城县人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屡兴不衰。清末,齐河人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后改称义和团),在平原、齐河一带兴起,遍布冀、津、京,影响全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德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齐河县的贾乃甫、马馥塘,参加了 1921 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贾、马是本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们于 1924 年在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党支部。 1926 年,共产党员刘格平在庆云县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 1938 年,肖华同志率 115 师到本区,以乐陵为中心建立了冀鲁边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本区党、政、军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用鲜血和生命,以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剔块清剿”和国民党中反共顽固派的武装挑衅,保卫了边区,保卫了家乡,使冀鲁边根据地岿然屹立在星棋罗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 70 多名。杨靖远、马振华、杨忠、黄骅、吴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辉映着冀鲁大地。解放战争中,全区百万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前,先后有 10 万名青壮年参军,有 50 万民工支前。由乐陵、庆云民工合编的渤海一军分区第一担架团随军服务,历经冀、鲁、苏、皖、豫 5 省,行程万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模范担架团”光荣称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全区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创造了英勇悲壮的光辉业绩,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些人反映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谱写了德州历史的辉煌篇章,鼓舞人们永远奋斗、前进。
德州扒鸡是德州的著名特产,它以五香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
德州扒鸡以有 300 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 1692 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扒鸡面世。 1702 年康熙皇帝南巡驻跸德州,下榻与其少时的老师著名诗人田文家,尝到了州城名产——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从此,德州扒鸡做为贡品进入宫廷。乾隆年间,扒鸡制作艺人被召进皇宫御膳房,从而德州扒鸡名扬天下。
二十世纪初,以扒鸡传人德州宝兰斋饭庄的掌柜侯宝庆,德顺斋掌柜韩世功等,认真总结祖宗的制作经验,多方探索、试制,完善工艺,改进配方,加工制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五香脱骨扒鸡”。其特点是:造型优美,整鸡呈伏卧羽状,栩栩如生;色泽艳丽,成品金黄透红,晶莹华贵;香气醇厚,成品香味浓郁,经久不失,口味适众,口感咸淡适中,香而不腻,熟烂脱骨,正品不失原形,趁热抖动,骨肉分离。由于加工考究,配料齐全,色、香、味、形俱佳,很快占领市场,销路大开,名声也愈传愈远。
德州扒鸡自问世以来,受到各界好评。 1956 年,在“山东省肉类加工评比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第一名,同年 6 月在北京“全国食品评展会”上,轰动京华,被誉为“中华第一鸡”;自 1981 至 1983 年,在商业部举办的“全国肉禽蛋类制品评比会”上,连续三届获优质产品称号; 1988 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此类产品未设金奖); 1989 年获全国首届民用产品大赛精英奖; 1990 年获 90 年代国内首届美化生活大奖赛金奖,并深受国内外料理专家和商界人士的赞扬。 1985 年 6 月,日本“新居滨市中获公民馆友好访华团”来德州扒鸡联合企业公司访问,日本教授藤原建树先生品尝了德州扒鸡后,赞不绝口,并挥毫题词:“美味世界第一”。
德州市位于北纬36°24'-38°0'、东经115°45'-117°24'之间,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德州到济南国际空港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个小时。
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一区二市八县,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人口546万。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显示德州特点并使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弥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被后人编为戏剧流传世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历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西汉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迟昭平(女)聚众数千人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土豪。隋末,夏津县人张金称、武城县人孙安祖、窦建德聚众起义于高鸡泊(今武城大洼),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后建都乐寿国号夏;平原的阿舅军以刘坝道为首领,转战山东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众起义,活动于黄河以北,后投瓦岗军;继窦建德之后,武城县人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屡兴不衰。清末,齐河人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后改称义和团),在平原、齐河一带兴起,遍布冀、津、京,影响全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德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齐河县的贾乃甫、马馥塘,参加了 1921 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贾、马是本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们于 1924 年在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党支部。 1926 年,共产党员刘格平在庆云县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 1938 年,肖华同志率 115 师到本区,以乐陵为中心建立了冀鲁边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本区党、政、军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用鲜血和生命,以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剔块清剿”和国民党中反共顽固派的武装挑衅,保卫了边区,保卫了家乡,使冀鲁边根据地岿然屹立在星棋罗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 70 多名。杨靖远、马振华、杨忠、黄骅、吴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辉映着冀鲁大地。解放战争中,全区百万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前,先后有 10 万名青壮年参军,有 50 万民工支前。由乐陵、庆云民工合编的渤海一军分区第一担架团随军服务,历经冀、鲁、苏、皖、豫 5 省,行程万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模范担架团”光荣称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全区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创造了英勇悲壮的光辉业绩,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些人反映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谱写了德州历史的辉煌篇章,鼓舞人们永远奋斗、前进。
德州扒鸡是德州的著名特产,它以五香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
德州扒鸡以有 300 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 1692 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扒鸡面世。 1702 年康熙皇帝南巡驻跸德州,下榻与其少时的老师著名诗人田文家,尝到了州城名产——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从此,德州扒鸡做为贡品进入宫廷。乾隆年间,扒鸡制作艺人被召进皇宫御膳房,从而德州扒鸡名扬天下。
二十世纪初,以扒鸡传人德州宝兰斋饭庄的掌柜侯宝庆,德顺斋掌柜韩世功等,认真总结祖宗的制作经验,多方探索、试制,完善工艺,改进配方,加工制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五香脱骨扒鸡”。其特点是:造型优美,整鸡呈伏卧羽状,栩栩如生;色泽艳丽,成品金黄透红,晶莹华贵;香气醇厚,成品香味浓郁,经久不失,口味适众,口感咸淡适中,香而不腻,熟烂脱骨,正品不失原形,趁热抖动,骨肉分离。由于加工考究,配料齐全,色、香、味、形俱佳,很快占领市场,销路大开,名声也愈传愈远。
德州扒鸡自问世以来,受到各界好评。 1956 年,在“山东省肉类加工评比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第一名,同年 6 月在北京“全国食品评展会”上,轰动京华,被誉为“中华第一鸡”;自 1981 至 1983 年,在商业部举办的“全国肉禽蛋类制品评比会”上,连续三届获优质产品称号; 1988 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此类产品未设金奖); 1989 年获全国首届民用产品大赛精英奖; 1990 年获 90 年代国内首届美化生活大奖赛金奖,并深受国内外料理专家和商界人士的赞扬。 1985 年 6 月,日本“新居滨市中获公民馆友好访华团”来德州扒鸡联合企业公司访问,日本教授藤原建树先生品尝了德州扒鸡后,赞不绝口,并挥毫题词:“美味世界第一”。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04.html
展开全部
德州历史悠久,传说中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里。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德州就一直是沿河重要商埠,特别是元代大运河南北通航后,一度成为沿河四大漕运码头之一,并于明永乐年间成为全国33个经济重镇之一,城内“车舟所会,名士所经,食货集散”,是通往北京的水陆要冲。明朝程敏政在《德州舟中》一诗中写道:“出逢漕中来,入逢漕中去。联樯密于指,我舟无着处。”描述了当时德州运河码头漕粮船挤、游人如织的漕运盛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