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你该如何在之后的人生中继续学习?

 我来答
你妹站韭2
2018-06-15 · TA获得超过1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0
采纳率:62%
帮助的人:66.1万
展开全部

高萌腾讯交互设计师

对于许多人来说,上周刚刚过去的高考,可能是结束人生标准化学习的一个符号。

无论将走进哪所学校,之后又将走上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以绝对标准化分数来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年纪似乎已经过去了。

首先,要感谢平均标准、感谢高考这一标准化考试,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是,接下来还是要向“平均标准”发起挑战。

但其实,在现代社会中,高中毕业并不意味着告别标准化。

从摇篮到坟墓,我们都会被拿来与平均标准比较,与其有多接近或是超过多少。在学校,日常表现与平均化的学生比较,从而确定得分和名次;求职时,工作技能、行业经验与平均化的应聘者比较,从而决定是否被录用;工作后,年度考核、绩效表现很有可能被与同一等级的平均化雇员相比较,来确定你的岗位优势,等等。

思维习惯长期被“标准化”绑架,让我们每天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将自己打造成符合标准的人。

然而,在一个崇尚标准化的世界里,非标准化的学习更能让你脱颖而出。

本文将通过《平均的终结》这本书作为起点,为你讲述另一种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你是否思考过,为何我们会陷入与平均标准的对比中?托德罗斯的《平均的终结》这本书将揭开答案,试图让我们从平均标准的隐形压迫中彻底解放出来。(注:本文基于原书内容和观点整理汇总,具体论证案例可在书中查阅。)

1

平均标准是如何诞生的

人类社会对“标准人”笃信不疑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凯特勒和高尔顿这两位天才的斜杠青年。

“标准人”背后的故事始于1819年一个比利时年轻人——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在天文学界,为得到令人信服的观测结果开创了平均计算法:把所有独立测量的结果加起来,求其平均数,得到平均测量值。

崇尚这种方法的人认为,平均数比任何单一数据都更准确,更能体现研究主体的真实值。当凯特勒转向建立社会物理学时,做出一个关键决定——将平均计算法运用在人类研究上,正是这个决定让社会看待个人的方法发生重大改变。

凯特勒在解释人类平均值时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缺陷,只有平均化的人才能代表真正的人类。每一个人都是依照某种人类标准模版而做出的带瑕疵的复制品,这个模板即是“平均标准人”,它是十全十美的代表,是大自然的典范。

为揭开平均标准人的神秘面纱,凯特勒开始计算所有能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了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肤色;平均结婚年龄和平均死亡年龄;平均出生率、平均犯罪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甚至平均年自杀率。创造了凯特勒指数(Quetelet Index)——现在称之为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别计算出男性和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以确定平均健康状况。

所有这些平均数字都代表着“平均标准人”这个最完美人类的各项特征。

凯特勒创造的平均标准人预示了平均时代的开端,平均标准成了正常标准,个体差异被理解为错误,刻板的模式被打上科学的印记。

接下来就是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出场了。(ps: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宛若神童,2岁学习阅读,5岁流利地使用希腊语和拉丁语,8岁解二次方程)

高尔顿反对凯特勒关于“偏离平均标准就是错误”的论断,然而又赞同凯特勒关于类型的概念,认为杰出者、低能者和平凡者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人。

高尔顿把人划分为14个等级,从最低等级的“低能者”,到中间等级的“平凡人”,一直到最高等级的“杰出者”。

把正常的概念转换成平凡,这在对平均标准意义的解释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有才能的人“高于平均标准”,无能的人“低于平均标准”,把人的价值由他与平均标准的接近程度而定,变为人比平均标准越高则价值越大。同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那他很可能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1883年高尔顿出版《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以人类的自觉选择来代替自然选择的社会计划,通过“非自然选择”手段选择出最强壮、最聪明以及“最适合”的人类,然后让这些人繁殖后代,可在短短几十年里赶上自然界亿万年的脚步,为此还创造了优生学(Eugenics)这个词。

在平均标准的年代,想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提升自己、尽可能地高于平均水平,避免成为别人眼中的平庸者。

2

世界是如何被标准化的

平均主义究竟是怎样从科学象牙塔中的一种抽象假设,摇身变成世界各地的企业和学校都遵守的组织原则呢?这就归功于我们的“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了。

泰勒相信,可以运用平均主义的核心思想,系统地消除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像平均主义消除误差那样消除低效率)。

泰勒称:“过去,人排在第一位。未来,系统必须排在第一位”,平均主义的观点就是个体并不重要。

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对标准化进行了首次试验。首先,找出提高工厂每一项工作速度的方法,比如把煤铲进炼钢炉里,一旦一项工作被优化到满意的程度,就测量出工人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平均时间,甚至标准动作(如一次性铲煤的最佳重量为21磅)。接着,泰勒把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都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每一项工作都具有不容改变的固定模式。

泰勒称,完成任何给定程序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是标准化道路。美国工厂接纳了泰勒的标准化原则,张贴工作规则,印刷标准操作流程手册,发布生产作业指导卡,所有这些打造出完成工作的标准方式。

由谁制定和管理企业标准呢?当然不会是工人,泰勒认为,企业应从工人手中收回所有规划权、控制权和决策权,并将其交给一个新阶层——“计划制订者”(即管理者),由他们负责监督工人以及确定组织标准化的最佳方式。

泰勒建立了企业角色的基本分工,迅速定义了现代工厂:负责生产运营的管理者和负责实际生产的员工。

泰勒将关于标准化和管理的思想写进《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很快,科学管理法——即“泰勒主义”迅速席卷整个世界产业。(亚洲的集体主义文化也运用到科学管理法中,比起西方国家运用得更加坚决而彻底)

“今天,在所有工业化国家里,科学管理法依然在企业组织中占据统治地位。可是,没有哪家公司肯承认这一点,因为很多情况下,泰勒主义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一样声名狼藉。然而,世界上许多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仍在围绕员工的个性不重要这个观点来构建自己的组织结构。”

泰勒主义制下的教育工厂

“一个全是平均标准工人的系统要比一个全是天才的系统运转得更高效。”

泰勒主义教育者宣称,新的教育使命应该是大批量地培养学生以适应泰勒主义经济社会里的工作。为把学生组织并培养成能够完美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人,遵照科学管理法的中心法则(即将所有事物依照平均水平进行标准化)来改造整个教育系统。

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完全支持学校实行泰勒主义,认为学校应该将年轻人按照他们的能力进行分类,这样他们才能更有效地进入社会中的适当位置。

桑代克认为,“质量比平等更重要”,挑选出优秀学生并全力支持他们,比为所有学生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更重要。主张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整体才能的简便方法,认为大学应该招收平均绩点高以及标准考试得分高的学生,根据高尔顿的等级观点,这些学生不仅在大学里最有可能成功,而且不管他们以后从事什么职业都最有可能成功。(ps:非常庆幸我们成为标准化考试中的胜出者)

如今我们的教育系统正如桑代克所预期的那样:从最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根据平均水平而设计的标准化课程,根据学业成绩的优劣被依次排名,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得到奖励和机会,落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受到各种限制和轻视。

通过下图来回顾一下(划重点)

3

在平均标准基础上

构建出分类和分级的世界

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几乎所有社会机构都开始将个人拿来与平均标准相比较,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分类和分级的世界。不可否认,尽管平均标准压抑个性,但的确促进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甚至促进工业时代的形成。

社会完全接受平均主义后,企业得到蓬勃发展,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品,整体社会工资水平提高,更多人摆脱贫困,标准化考试下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的现象随之减少。普遍实行平均主义无疑帮助了美国成为相对稳定而繁荣的民主主义国家。

然而,平均主义也确实让我们付出代价,平均标准误导了大众的认知观念,掩盖了个体这个最重要的概念。

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

我们天天拿来比较的“标准”,其实只是一个人为想象,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例如,我们出生时拿来对照的婴儿成长进度表,罗斯指出,所谓婴幼儿成长进度表其实是过去的人用统计值平均出来的结果。早在1998年就有人实地跟踪28个孩子,发现这28个孩子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一共有25种!这25种模式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搞一个平均值,然后说这个平均出来的模式就是标准成长模式——事实则是没有哪个孩子符合标准模式。

“标准人”是一个世纪以前,由两位欧洲科学家创造出来并用以解决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的,但现在已不是工业时代,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已大为不同,我们将用一个崭新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个体很重要。

1、环境必须适应个体,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平均标准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空军遇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飞行员无法控制他们的飞机。当时喷气式飞机刚刚诞生,飞机的速度比以前更快,驾驶难度更大,为解决这个问题军官们把注意力转移到驾驶舱设计上。

早在1926年,在设计第一个驾驶舱时,工程师们就测量了几百名男性飞行员的身体尺寸(那时没人认为女性可以当飞行员),再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标准尺寸的驾驶舱。在接下来的30年里,驾驶舱内座椅的大小和形状、踏板和操纵杆的距离、挡风玻璃的高度,甚至头盔的形状都是根据1926年的驾驶员标准尺寸制造出来的。

于是,军事工程师猜想,现在的飞行员个头是不是比1926年时的更高大?随后美国空军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飞行员研究工作,测量了4000多名飞行员的身体尺寸,包括拇指长度、裆部高度、眼睛与耳朵的距离,甚至计算了各种数据的平均值。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掌握飞行员的平均尺寸会有助于设计出更合适的飞机驾驶舱,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率。

然而吉尔伯特S.丹尼尔斯却对此表示怀疑,反对近100年来一直贯彻的军事设计理念。丹尼尔斯将4063名飞行员的数据收集起来,计算出常用于设计的10个人体部位的平均值,构成“标准飞行员”的尺寸。

接着,丹尼尔斯把所有飞行员一个一个地与标准飞行员进行比对,最后的统计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4063名飞行员中没有一个人符合所有10个尺寸的平均值。

丹尼尔斯的发现很清楚的表明,根本就没有标准飞行员。如果为标准飞行员设计驾驶舱,那么这个驾驶舱就不适用于任何人,他建议进行彻底改革:环境必须适应个体,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平均标准。

美国空军接受了他的观点,放弃平均化的参考标准,形成新的指导原则:个体适用原则。不再要求个体去适应系统,而逐渐让系统来适应个体。很快,可调节的座椅出现了,这个技术如今普遍用在了汽车制造上。

2、建立个体科学推翻平均标准

社会的其他方面也需做出改变,不再被拿来与一个被误导的典型比较,而被视为真正独立的个体并受到重视。个体是一个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高维系统。

莫勒纳尔认为,平均主义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假设前提自相矛盾:通过忽视个体性来了解个体。并给这个错误取了个名字“遍厉性转向”。根据遍厉性理论,如果某个特定群体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你才可以用群体的平均值来预测个体。

这两个条件是:1、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同的;2、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将保持不变。

平均主义两个最典型的假设前提:

平均标准就是理想状态,个体即是错误(凯特勒)

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那他可能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高尔顿)

个体科学则认为:

个性很重要;

个体不是错误;

许多重要的人文素质(如天资、智力、品格和性格)不能被简化为一个分数。

平均主义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先集合,后分析”:首先,将许多人聚集起来,找出这个群体的模式;再运用这些群体模式(比如求平均值或其他数据)来对个体进行分析和建模。

个体科学则与之相反,“先分析,后集合”:首先,找到每一个个体的内部模式,再用合适的方式将个体模式集合起来,进行群体观察。

个体科学的三个原则:

锯齿原则: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使用一维的方法思考复杂的人类特征,而平均标准又强化了这种习惯,让我们自然得将人的价值与单一的数字做比较。

但是,一旦涉及任何实际个体的特征,一维的思考方式就不再适用,比如身材特征、心智能力都是呈锯齿状、参差不齐的。任何个体的能力都无法通过一维数据的对比来衡量,只有意识并注重每个人参差不齐的锯齿状特征,才能真正识别并培养优秀的人才。

情境原则:想必大家都做过各种各样的性格测试,测试分数将人划分成不同的性格特质,通过这种本质主义思维我们相信:如果知道某人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将其归到某个特定类型;如果知道某人属于哪个特定类型,就能够判定他们的个性和行为。

但是,当需要预测个人的行为,而不是预测一群人的普遍行为时,性格特征实际并不管用。比如一个生活中内向的人,在擅长的工作领域却是非常外向的。人的行为方式是由自身和所处环境决定,根本就没有人的“本质”这个东西。

情境原则认为,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解释和预测个人的行为,而且离开处于该环境中的个人,就不能确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行为不是由特征或环境决定,而是由两者之间独特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诞生于泰勒主义的人力资源行业,基于本质主义思维雇佣标准员工以填满标准化的工作岗位,忽视了才能和情境的条件特征。摆脱本质主义思想的束缚,逐步意识到情境中的条件特征,有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途径原则:平均主义造成的规范化思维,让我们相信有着正常的教育途径、职业途径,甚至生活途径,这就像一根隐形的标杆,规范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促使我们不断与平均标准进程相比较。

事实上,任何类型的人类发展,包括身体、心理、道德或职业发展,都没有单一、正常的途径,途径原则提出两个重要主张:

第一,在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以及对于任何既定目标来说,都可通过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来达到相同目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要和别人走一样的路)

第二,最适合你的那种途径取决于你自己的个性。(鞋子合不合适,只有你的脚知道)

人类发展没有通用的固定顺序,所有人的成长、学习以及实现目标,都没有固定的发展阶段。判断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唯一方法,就是判断这条途径是否适合自己的个体特征,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特例。

3、摆脱工业品心态

万维钢在“得到”的个人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中曾连载解读了这本书,提出人不是工业品的观点。过去上百年间,工业化成功的一个秘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就是把人变成工业品。(这里所谓的工业品,就是按照固定规格批量化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

我们是企业协作的一环,是社会发展的螺丝钉,我们想知道“标准人”什么样,然后拿自己去对比,一旦比不上就觉得哪里不对。多少岁应该升到公司中层,多少岁应该拿到什么职称,发现落后于所谓的平均标准就觉得职业生涯是失败的,其实这就是工业品心态。

从生产线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标准的工人,不断被更加标准的机器所替代,时代的发展已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业品式的劳动力,曾经为工业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品化的人将最先被淘汰。

结语

文章很长,忘记前面的没关系,记住下面的才重要:

1、不要再盲目的去与一个被误导的典型进行比较,而被视为真正独立的个体并尊重个性;

2、标准是有必要的,但应该有的是标准,而不是标准化;

“规则可以建立和维持高标准的表现,并使所有人能分享某些人的经验。但如果规则太严格或过于详细、过于繁琐,那就是僵化的、适得其反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

3、所有人的成长、学习以及人生目标,都没有固定顺序和发展阶段,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最重要。

最难的不是掌握新思想,而是放弃旧观念,希望上述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新东方烹饪学院
2019-05-15 · 百度知道合伙人官方认证企业
安徽新东方烹饪学院
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是经国家劳动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型烹饪专业院校,成立于1988年,是以培养国家高级烹调师、技师和烹饪管理人才为目的的餐饮教育基地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接触了太久传统课堂,高考毕业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继续深造,我们这就有烹饪技能方面的培训,中餐、西点、西餐方面,建议可以去正规院校咨询了解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徽湘情缘美食
2019-06-12 · TA获得超过68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33
采纳率:65%
帮助的人:124万
展开全部
学厨师前景好,门槛也低。现在的厨师工作好找,待遇也很高,技术好可以是白领的好几倍,就是需要很努力。 技术行业不比高中什么的,以前成绩不行没关系,这个行业完全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 当然,如果兴趣在此,学起来更不错。
这个还是去学个一技之长最好,现在当一个厨师好,餐饮是人们的刚需,所以这个行业一直非常稳定,而且市场非常庞大。当一个好厨师是非常抢手的。
应该寻找正规的厨师学校,学习烹饪知识与技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