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的特点是什么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1、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
2、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
3、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4、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扩展资料:
交响曲的发展历程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
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 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3乐章的器乐体裁。但这时曲式尚未最后确立, 交响乐队的编制也未成形,交响曲仍属器乐重奏及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19 世纪以后的交响曲,不论内容、形式及技巧,都有很大改革及创新,形成了一个群芳争研、繁花似锦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交响曲
展开全部
交响曲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曲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曲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 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从贝多芬去世到欧洲1848年的大革命期间,四乐章的传统交响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革新。但这并不能说明在他身后这些年就没有优秀的交响曲问世。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他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中所展现的才能和对未来音乐的预示如果不是因为作曲家的早逝,很可能就此改写欧洲19世纪音乐史。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路易·斯波尔(Louis Spohr)一生也创作了九首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中更是融合了传统交响曲和标题音乐的很多特征与因素,这一点可谓后来法国的伯辽兹(Hector Berlioz)提出标题音乐的先声。
同时期却稍晚的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了五部交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第三号a小调(苏格兰)和第四号A大调(意大利)。然而对后代作曲家影响更大的却是第二和第五号。第二交响曲的副标题叫赞美诗,在这里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四乐章曲式,而是以一种巴赫时期的清唱剧模式来构建整个作品,他自己称之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经经文交响康塔塔”。第五交响曲了又被称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曲家虽然仍旧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曲式,可许多重要主题确是直接引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德累斯顿阿门”。
在门德尔松去世的时候,德奥音乐已经严重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为首的新德意志乐派,和以布拉姆斯、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利克为首的保守派。两者之间的争论和分歧主要是如何界定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在新德意志乐派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和抽象的声音艺术和音乐的绝对美,而更应该与文学、诗、哲学及各种意识形态联系。对他们来说,音乐不再是一种呈现客观美的过程,而是主观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则是这种表现的方式。而保守派则坚信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与形式之美,在交响曲这个体裁里滥用文字暗示和诗歌隐喻会导致这种已经趋于完美的经典形式走向崩溃。
约翰内斯·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完整的交响曲,无一不是按照经典的四乐章构架、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传统体裁创作。然而,布拉姆斯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并没有因为贝多芬等诸位古典大师的盛名而缺乏独创性,无论在和声还是曲式方面,布拉姆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第四交响曲作于1893年,在末乐章里,他更是将已经被大多数作曲家抛弃的古老变奏曲式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运用得炉火纯青,整个乐章在33段变奏之后结束于一片彻底的悲剧与毁灭中。作为一个内心相当感性与伤感的布拉姆斯,却一生效忠与古典大师的音乐与精神,在这里,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终于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式中得到最好呈现,而伴随着它的结束,整个古典交响曲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同时期的布鲁克纳虽然一生倾心于瓦格纳的艺术,而且也一直被保守派攻击,但他却留下了九首在形式上非常古典的交响乐,其中除了未完成的第九,其他都具备四个乐章,而所有的首乐章又都按照大型奏鸣曲式来写作。布鲁克纳一生任职于教堂,作为一名享有声誉的管风琴家,他的交响曲却常常被当时同行讥讽为过于庞大笨拙,像一只没有力量的大鹏妄想抬起巨大的翅膀,并且在配器上过于单一,往往把乐队当作管风琴的另一种表现载体。确实,在他早中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缺点的确存在,但他晚年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却完全摆脱了这些毛病,而将传统交响曲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在他最后一首交响曲里,和声的运用已经非常大胆,调性的功能在某些段落已经相当模糊,这一点被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发展到了极限,到最后才由勋伯格终结了调性写作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交响曲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曲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1.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有时有一个慢速度引子——通常是奏鸣曲式,并且是整部作品智慧的核心。
2. 第二乐章:又称慢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3. 第三乐章:又称小步舞曲乐章,一般是三段体,中、快板
4. 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在早期的交响曲作品中,第四乐章通常是短小而且分量轻的一个乐章,但是作曲家后来开始感到需要有某种能够与第一乐章取得平衡并为其补充实质内容的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曲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曲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 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从贝多芬去世到欧洲1848年的大革命期间,四乐章的传统交响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革新。但这并不能说明在他身后这些年就没有优秀的交响曲问世。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他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中所展现的才能和对未来音乐的预示如果不是因为作曲家的早逝,很可能就此改写欧洲19世纪音乐史。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路易·斯波尔(Louis Spohr)一生也创作了九首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中更是融合了传统交响曲和标题音乐的很多特征与因素,这一点可谓后来法国的伯辽兹(Hector Berlioz)提出标题音乐的先声。
同时期却稍晚的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了五部交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第三号a小调(苏格兰)和第四号A大调(意大利)。然而对后代作曲家影响更大的却是第二和第五号。第二交响曲的副标题叫赞美诗,在这里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四乐章曲式,而是以一种巴赫时期的清唱剧模式来构建整个作品,他自己称之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经经文交响康塔塔”。第五交响曲了又被称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曲家虽然仍旧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曲式,可许多重要主题确是直接引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德累斯顿阿门”。
在门德尔松去世的时候,德奥音乐已经严重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为首的新德意志乐派,和以布拉姆斯、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利克为首的保守派。两者之间的争论和分歧主要是如何界定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在新德意志乐派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和抽象的声音艺术和音乐的绝对美,而更应该与文学、诗、哲学及各种意识形态联系。对他们来说,音乐不再是一种呈现客观美的过程,而是主观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则是这种表现的方式。而保守派则坚信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与形式之美,在交响曲这个体裁里滥用文字暗示和诗歌隐喻会导致这种已经趋于完美的经典形式走向崩溃。
约翰内斯·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完整的交响曲,无一不是按照经典的四乐章构架、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传统体裁创作。然而,布拉姆斯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并没有因为贝多芬等诸位古典大师的盛名而缺乏独创性,无论在和声还是曲式方面,布拉姆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第四交响曲作于1893年,在末乐章里,他更是将已经被大多数作曲家抛弃的古老变奏曲式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运用得炉火纯青,整个乐章在33段变奏之后结束于一片彻底的悲剧与毁灭中。作为一个内心相当感性与伤感的布拉姆斯,却一生效忠与古典大师的音乐与精神,在这里,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终于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式中得到最好呈现,而伴随着它的结束,整个古典交响曲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同时期的布鲁克纳虽然一生倾心于瓦格纳的艺术,而且也一直被保守派攻击,但他却留下了九首在形式上非常古典的交响乐,其中除了未完成的第九,其他都具备四个乐章,而所有的首乐章又都按照大型奏鸣曲式来写作。布鲁克纳一生任职于教堂,作为一名享有声誉的管风琴家,他的交响曲却常常被当时同行讥讽为过于庞大笨拙,像一只没有力量的大鹏妄想抬起巨大的翅膀,并且在配器上过于单一,往往把乐队当作管风琴的另一种表现载体。确实,在他早中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缺点的确存在,但他晚年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却完全摆脱了这些毛病,而将传统交响曲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在他最后一首交响曲里,和声的运用已经非常大胆,调性的功能在某些段落已经相当模糊,这一点被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发展到了极限,到最后才由勋伯格终结了调性写作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交响曲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曲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1.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有时有一个慢速度引子——通常是奏鸣曲式,并且是整部作品智慧的核心。
2. 第二乐章:又称慢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3. 第三乐章:又称小步舞曲乐章,一般是三段体,中、快板
4. 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在早期的交响曲作品中,第四乐章通常是短小而且分量轻的一个乐章,但是作曲家后来开始感到需要有某种能够与第一乐章取得平衡并为其补充实质内容的音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交响曲,即交响音乐,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和交响合唱等。
交响音乐含有两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这类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即交响音乐主要是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较大型的作品及其演奏形式。
其次,就是这类音乐的艺术特性是具有交响乐性质的音乐。所谓“交响性”就是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最富于矛盾和对比冲突的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就一般来说,交响音乐以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在多乐章宏伟的结构中,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
交响音乐含有两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这类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即交响音乐主要是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较大型的作品及其演奏形式。
其次,就是这类音乐的艺术特性是具有交响乐性质的音乐。所谓“交响性”就是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最富于矛盾和对比冲突的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就一般来说,交响音乐以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在多乐章宏伟的结构中,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由多种乐器一起演奏一首曲子,需要高度的默契和技巧。指挥和首席很重要。交响乐气势磅薄,优秀的演奏可以给听众一种美妙的体验。这种感觉是和任何一种乐器独奏不同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3-09
展开全部
声音比较雄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