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只有汉朝是强盛灭亡?
历朝历代都是以弱灭亡,为啥只有汉朝是强盛灭亡?
强盛而亡国并不奇怪。
先看两句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虽大,好战必亡。
说汉朝因强盛而亡国,原因就大概出于后一句。
在中国历史上,打仗真正的困扰,倒还真不是军事,而是后勤。
比如汉朝,首先说粮食,当时没有袁隆平,种子质量不好,没有化肥农药,所以产量低。为了应对战争所需,就要许多农民去种地。还要看天吃饭,如果老天不保佑,就收成不好。
好不容易把粮食收齐了,你也不用得意。运送粮食又特别麻烦。根据史料记载,路上的损耗特别大,又容易被敌人抢劫,加上运输的人要吃,真正到前线的粮食百不余一。所在东汉在西域都护府只能保持二千人的队伍。
打仗还需要其它东西,比如,战马,军衣,马料,药品等。
每打一场,就要准备物资好几年。
所以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把全国经济打垮了。年轻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人也没饭吃,商人和手工业者被征收重税,日子也不好过。晚年的汉武帝看到这一切时,就下了轮台诏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罪已诏,把这一切的责任算到自己头上。
也就是说汉朝从建国到汉武帝时,近百年的积累,让汉武给打没了,汉朝从此转生为衰,江河日下。
可以说,是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拖垮了汉朝经济。
我们看看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北部少数民族战争的。
许多朝内的文官天天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喊打喊杀,反正他们又不上战场,不会死。说不对北方少数民族开战,就是灭明朝中央志气,是要被人骂的,这责任担不起。
但明朝中的明事理的大臣,都会置之不理。
因为少数民族是部落制度,因而部落之间关系往往不和,只要挑拨离间,他们就会打起来。明朝官兵在中间边打边拉,就基本摆平了。
如果开战,就会逼他们团结起来。就算能打胜,也统治不了他们的地盘,他们还会卷土重来。最重要的战争支出太大,容易把国家经济拖垮。
少数民族在正常情况下,最多把边境线上的地方抢没了,只是局部地区问题。
如果因为一场战争,把国家经济拖垮了,就有可能会亡国。
况且如果打败了,后果更严重。
而且,汉朝分两段,西汉和东汉,汉朝亡了两次,原因不尽相同。
西汉亡于外戚专权和皇家绝嗣。
汉武帝总共就6给儿子,死前自己处理掉3个,汉昭帝死后幸好有霍光专权选了还不错的汉宣帝刘病已。刘病已的儿媳妇王政君活了83岁,她哥哥王凤,她侄儿王莽先后执政,成帝玩女人绝后,哀帝,平帝也绝后,天下人对刘家失望透顶,集体要求王莽自己当皇帝。
如果霍光愿意,他也有机会篡权的。
西汉灭亡过程中,没见到哪里很强。
东汉不一样,刘秀称帝后就是柔术治国,不抑制豪强。于是各州、郡,大家族各立门户,自练私兵。在刘家连续出现很多幼儿皇帝时,地方豪强就开始离心离德。黄巾起义后,各地更是名正言顺自己练兵保家割据,所以东汉都没坚持200年,实际上到150多年开始,就名存实亡了。
对比唐朝,几乎一样的现象是放权给地方,干弱支强,唐玄宗在位期间各节度使未为大唐开疆拓土,唐朝达到极盛,很快安史之乱后,唐朝名存实亡,藩镇虽无力篡唐自立,却不在听唐朝号令。
所以,汉以强亡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太弱造成的,本质上就是分裂,发挥了地方积极性。到宋以后,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国土一大,难免战斗力下降明显。
PS: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