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缺陷,在这里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一、.教材内容衔接出现纰漏
本节例题中说:“我们已经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可是,教材前面的章节并没有提及测电笔,怎么“知道”呢?教学进行到此处,学生们的脸上也写满疑惑。为什么是这样?经过认真核对,笔者发现了事情的原委:我们当前用的是教材是新人教版的第三版,而在本套教材第二版的上册第五章第六节《家庭电路》中有测电笔知识的介绍。在改版时,编者将含有测电笔知识的《家庭电路》一节有关内容移至下册第八章作为第六节,名为《生活用电常识》,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没有相应的改动,致使测电笔内容还没有学到,知识内容无法衔接。
二、插图不科学。
在教材中,还有一幅和上面提到的例题对照的插图(图7.2-1):图中画有一个双孔插座,一人手持测电笔插入火线插孔使氖管发光,可是,图中只画有火线一端接插座另一端接在电网上,而零线一端接插座,另一端并没有接在电网上,而是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这不成了家庭用电的“一线一地制”了吗,这种用电方式因不安全而被明令禁止了啊!此种错误太不应该。
三、串并联电阻的阻值应该给出定量关系。
教材在欧姆定律的应用内容中,给出了串、并联电阻的阻值与各个分电阻阻值的定性关系:“串联电阻的总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而“并联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在课改前的老教材则通过数学推导给出定量关系:
R串=R1+R2 (1)
1/R并 =1/R1 +1/R2 (2)
当然,新教材这样处理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体现了课改的思想,目的是好的。但是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四题却必须直接用到(1)式,原题如下:“把50Ω的电阻R1根15Ω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到电压是6V的电源上,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不向学生补充介绍(1)式,学生怎么完成该习题呢?其实,(1)式定量地体现了串联电路基本规律,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还是教材通过某种方式给出为好。
一、.教材内容衔接出现纰漏
本节例题中说:“我们已经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可是,教材前面的章节并没有提及测电笔,怎么“知道”呢?教学进行到此处,学生们的脸上也写满疑惑。为什么是这样?经过认真核对,笔者发现了事情的原委:我们当前用的是教材是新人教版的第三版,而在本套教材第二版的上册第五章第六节《家庭电路》中有测电笔知识的介绍。在改版时,编者将含有测电笔知识的《家庭电路》一节有关内容移至下册第八章作为第六节,名为《生活用电常识》,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没有相应的改动,致使测电笔内容还没有学到,知识内容无法衔接。
二、插图不科学。
在教材中,还有一幅和上面提到的例题对照的插图(图7.2-1):图中画有一个双孔插座,一人手持测电笔插入火线插孔使氖管发光,可是,图中只画有火线一端接插座另一端接在电网上,而零线一端接插座,另一端并没有接在电网上,而是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这不成了家庭用电的“一线一地制”了吗,这种用电方式因不安全而被明令禁止了啊!此种错误太不应该。
三、串并联电阻的阻值应该给出定量关系。
教材在欧姆定律的应用内容中,给出了串、并联电阻的阻值与各个分电阻阻值的定性关系:“串联电阻的总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而“并联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在课改前的老教材则通过数学推导给出定量关系:
R串=R1+R2 (1)
1/R并 =1/R1 +1/R2 (2)
当然,新教材这样处理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体现了课改的思想,目的是好的。但是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四题却必须直接用到(1)式,原题如下:“把50Ω的电阻R1根15Ω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到电压是6V的电源上,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不向学生补充介绍(1)式,学生怎么完成该习题呢?其实,(1)式定量地体现了串联电路基本规律,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还是教材通过某种方式给出为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