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
展开全部
一、重申审题能力的意义及重要性。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以大量的知识储备、认知情感为依托,分析、综合、处理所获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还需要以科学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读题习惯做保障。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逐渐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习惯、方法不过关。因此,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其数学审题能力。
审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题意识进行训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自始而终开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二、不容乐观的审题现状及原因。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积极举手发言,但经常会答非所问,你把问题重问一下,他们会恍然大悟。做作业或考试时,总是这儿错那儿错,看到错题时,在老师不讲评的情况下,他们又马上会订正了。让他们自己谈谈失误的原因,会说到自己审题不清。因审题粗略而造成的失分情况比比皆是,几乎在每个学生的试卷上这样的错误都能占到一半以上!造成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有诸多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1)、马虎大意。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仔细地审题,深入地分析题意,整合出有价值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看错数、抄错题的现象,就算在草稿本上的计算是正确的,抄写到试卷上都会出错。这些马虎大意所致的问题造成计算题目失误连连,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2)、缺乏细心和耐心。数学问题的题目后面有时会注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学生却因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仔细阅读。(3)、思维定式的负迁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数学问题数量也在逐渐地增多,其练习的数目也在逐渐地增加,然而通过一系列的专题、专项练习时经常会遇到同一种类型题反复训练的情况,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题目稍加变化,思维定式的负迁移现象十分显著。(4)审题抓不住关键.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了隐含的条件或者纠结多余的条件,造成审题失误。
三、 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夯实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这项工作。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计算和解决问题。以下就从计算题和解决问题两种类型来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关于计算教学。
数学学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算术”,计算基础牢固对整个问题的解决的正确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计算题教学枯燥乏味,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
“读”就是准确、规范的读出运算题。如 (729十527)×2读作729与527的和乘2。这样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更好的为理解运算顺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多训练学生这样读题,不仅使学生熟练认识到数学术语,而且对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关系理解更为透彻。
2.看清
“看清 ”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数,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的数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 ×(30÷6)十21.36看的结果应是:(1)有4个数,(2)有3种运算,(3)含有小括号,(4)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题,应按照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再按照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完成的题目。
3.想明白。
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应用几大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题目要求往往是“能简算的要简算”,如果学生没有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当的简算方法题目的解答就不是成功的 。“想明白”就是在对题目观察后,看看有没有一定的简算的特征,能适用于哪一种运算定律进行巧算。比如说近期学生学生出错较多的1.3+4.7×3这道题目,没有想明白的孩子一上手就是先用加法凑整,最后乘3,这样就算计算正确率再高都是徒劳无补的。这道题目是不具备简算特点的,只能按照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来算。教学这部分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具体应用中也特别容易混淆。对此,我采用大量的例子归类比较,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两种运算律应用的算是特点,如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只可能在具有连乘特征的算式中,而乘法分配率运用的算式基础必须是具有共同乘数的两个乘积之和或是两个乘积之差。如此“想明白”的教学审题,学生的简算方法先过了关。
(二)、关于解决问题。
(1)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比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更加重要。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重要意识,并且在课堂上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师督促与感受中逐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其次,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早纠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以激励、激趣等手段建立关于学习习惯养成的相关奖励制度。
(2)、多途径促进对题目数量关系的解读。
很多题目的解决有赖于学生审题时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简单地说,数量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如大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反复读题后,能把这些数量关系对号入座抽离出来,那么离问题的正确解决也就不远了。在教学审题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题意或是把题意换种说法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感知,促进了对题目本身的解读。具体来说,指导学生会改造和简化题意,把抽象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具体化,或省略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化。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先学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题意,再加以分析,可以减少题中非本质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再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就比较容易了。
让学生把题意换种说法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使题意清晰,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既可以克服学生不善于主动思考的弱点,又可以让学生在换种说法中审清题意。如: 做一件上衣用布料1米,比做一条裤子多用0.18米,做4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多少钱?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通过作图分析,把题目换成一种简单的说法,学生通过思考,这道题也可以说成“做一条裤子比做一件上衣少用布料0.18米,做45套这样的衣服共需布料多少米? 如此,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主动地审清比多少的关系,正确理解了题目的数量关系。
(3 )、动态教学法或是图示结合法。
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在数学课堂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不但学到了知识,弄清了题意,读懂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还掌握了分析题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的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以大量的知识储备、认知情感为依托,分析、综合、处理所获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还需要以科学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读题习惯做保障。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逐渐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习惯、方法不过关。因此,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其数学审题能力。
审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题意识进行训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自始而终开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二、不容乐观的审题现状及原因。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积极举手发言,但经常会答非所问,你把问题重问一下,他们会恍然大悟。做作业或考试时,总是这儿错那儿错,看到错题时,在老师不讲评的情况下,他们又马上会订正了。让他们自己谈谈失误的原因,会说到自己审题不清。因审题粗略而造成的失分情况比比皆是,几乎在每个学生的试卷上这样的错误都能占到一半以上!造成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有诸多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1)、马虎大意。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仔细地审题,深入地分析题意,整合出有价值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看错数、抄错题的现象,就算在草稿本上的计算是正确的,抄写到试卷上都会出错。这些马虎大意所致的问题造成计算题目失误连连,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2)、缺乏细心和耐心。数学问题的题目后面有时会注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学生却因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仔细阅读。(3)、思维定式的负迁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数学问题数量也在逐渐地增多,其练习的数目也在逐渐地增加,然而通过一系列的专题、专项练习时经常会遇到同一种类型题反复训练的情况,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题目稍加变化,思维定式的负迁移现象十分显著。(4)审题抓不住关键.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了隐含的条件或者纠结多余的条件,造成审题失误。
三、 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夯实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这项工作。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计算和解决问题。以下就从计算题和解决问题两种类型来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关于计算教学。
数学学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算术”,计算基础牢固对整个问题的解决的正确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计算题教学枯燥乏味,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
“读”就是准确、规范的读出运算题。如 (729十527)×2读作729与527的和乘2。这样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更好的为理解运算顺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多训练学生这样读题,不仅使学生熟练认识到数学术语,而且对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关系理解更为透彻。
2.看清
“看清 ”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数,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的数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 ×(30÷6)十21.36看的结果应是:(1)有4个数,(2)有3种运算,(3)含有小括号,(4)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题,应按照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再按照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完成的题目。
3.想明白。
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应用几大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题目要求往往是“能简算的要简算”,如果学生没有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当的简算方法题目的解答就不是成功的 。“想明白”就是在对题目观察后,看看有没有一定的简算的特征,能适用于哪一种运算定律进行巧算。比如说近期学生学生出错较多的1.3+4.7×3这道题目,没有想明白的孩子一上手就是先用加法凑整,最后乘3,这样就算计算正确率再高都是徒劳无补的。这道题目是不具备简算特点的,只能按照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来算。教学这部分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具体应用中也特别容易混淆。对此,我采用大量的例子归类比较,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两种运算律应用的算是特点,如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只可能在具有连乘特征的算式中,而乘法分配率运用的算式基础必须是具有共同乘数的两个乘积之和或是两个乘积之差。如此“想明白”的教学审题,学生的简算方法先过了关。
(二)、关于解决问题。
(1)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比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更加重要。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重要意识,并且在课堂上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师督促与感受中逐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其次,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早纠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以激励、激趣等手段建立关于学习习惯养成的相关奖励制度。
(2)、多途径促进对题目数量关系的解读。
很多题目的解决有赖于学生审题时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简单地说,数量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如大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反复读题后,能把这些数量关系对号入座抽离出来,那么离问题的正确解决也就不远了。在教学审题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题意或是把题意换种说法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感知,促进了对题目本身的解读。具体来说,指导学生会改造和简化题意,把抽象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具体化,或省略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化。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先学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题意,再加以分析,可以减少题中非本质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再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就比较容易了。
让学生把题意换种说法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使题意清晰,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既可以克服学生不善于主动思考的弱点,又可以让学生在换种说法中审清题意。如: 做一件上衣用布料1米,比做一条裤子多用0.18米,做4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多少钱?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通过作图分析,把题目换成一种简单的说法,学生通过思考,这道题也可以说成“做一条裤子比做一件上衣少用布料0.18米,做45套这样的衣服共需布料多少米? 如此,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主动地审清比多少的关系,正确理解了题目的数量关系。
(3 )、动态教学法或是图示结合法。
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在数学课堂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不但学到了知识,弄清了题意,读懂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还掌握了分析题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的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