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什么含义
展开全部
"中国”的“中”的意思即为“内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上下相通的意思,很显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标准点,任何人都是以自己为立足点,然后分出上下与四方;古代中国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由上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当中国强大时,中国因无挑战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概念,并不明显,反而隐晦。然而,当中国衰弱时,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战侵扰之时,因为涉及到内外之分,中外之别,中国一词,反而凸显出来,疆界也随著显露出来,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现出来。
春秋时期的“中国”(等于“中土”、“中原”)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时间最早,经济与技术的水准远较“四夷”为高,华夏文化也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是所谓礼仪之邦;战国策(赵二)将“中国”的实际内容说得极为详尽:“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所以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侵入,“中国”一词逐渐拥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义。战国时期的中国汉朝以后,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国自居。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 ,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显突出: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一词,是和王朝的正统性紧密相连的。
未完转下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由上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当中国强大时,中国因无挑战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概念,并不明显,反而隐晦。然而,当中国衰弱时,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战侵扰之时,因为涉及到内外之分,中外之别,中国一词,反而凸显出来,疆界也随著显露出来,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现出来。
春秋时期的“中国”(等于“中土”、“中原”)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时间最早,经济与技术的水准远较“四夷”为高,华夏文化也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是所谓礼仪之邦;战国策(赵二)将“中国”的实际内容说得极为详尽:“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所以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侵入,“中国”一词逐渐拥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义。战国时期的中国汉朝以后,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国自居。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 ,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显突出: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一词,是和王朝的正统性紧密相连的。
未完转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世界中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