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二十六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找矿模型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概 述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 ( nonsulfide zinc deposit) ,过去被称为 “锌氧化物”矿床 ( 戴自希等,2005)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早期,全球锌金属量几乎全都来自含菱锌矿的氧化矿石。到 20 世纪早期随着各种选矿和冶炼技术的进步,采自硫化物矿床的锌金属量逐渐占主导地位,锌氧化物矿床因此受到忽略。近年来,由于湿法冶金技术的突破,降低了锌氧化物矿床的生产成本,使此类矿床再次成为引人注目的勘查目标。据预测,今后每年采自非硫化物锌矿床的锌金属量将占全球锌金属总量的 10% 以上,成为锌金属的一种重要来源。
M. W. Hitzman 等 ( 2003) 将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划分为表生矿床和深成矿床两种。其中,表生非硫化物锌矿床最为常见,包括直接交代型、围岩交代型、残留 - 充填型 3 种亚类; 深成非硫化物锌矿床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类型,包括由脉状和不规则筒状硅锌矿 ( - 闪锌矿 - 赤铁矿 - 富锰矿物)组成的构造控制矿床和由锌铁尖晶石 - 硅锌矿 - 红锌矿 ± 锌尖晶石矿物组成的层状型矿床两种亚类( 图 1)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图 2) ,多产在美洲科迪勒拉、古地中海和东南亚地区。有的硫化物铅锌矿因同时产有氧化物矿体,而被纳入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如纳米比亚斯科比翁和中国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等,它们的原生矿床类别分别归为密西西比河谷型和砂岩型矿床。
图 1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分类示意( 引自 M. W. Hitzman 等,2003)
二、地 质 特 征
1. 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
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通常由硫化物和非硫化物锌矿床氧化而成 ( 表 1) ,多产于碳酸盐岩中,是富含闪锌矿矿体分解产生的含氧富锌酸性流体与碳酸盐矿物发生快速反应的结果。其原生矿床以密西西比河谷型或高温碳酸盐交代型硫化物矿床为主,故该类矿床虽然是由各种富闪锌矿矿床氧化而成,但大多数矿床仍保留有密西西比河谷型或高温碳酸盐交代型硫化物原矿体的特征。
( 1) 直接交代型矿床
直接交代型非硫化物锌矿床主要由密西西比河谷型和碳酸盐交代型矿床氧化而成,是菱锌矿和异极矿交代闪锌矿的结果,其实质是富锌的铁帽。该类矿床中的矿物大多数呈混合硫化物和直接交代成因的菱锌矿产出。一般来说,由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演化而成的矿床,矿物组成简单,主要为菱锌矿、异极矿和水锌矿; 由高温碳酸盐交代型矿床氧化而成的矿床,矿物组成复杂,常含其他金属元素矿物,如锌锰矿和水锌锰矿等富锰锌矿物,以及碳酸铜、菱锌矿、异极矿、水锌矿和砷化合物等矿物。
图 2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修编自 A. Nuspl,2009,修改)
伊朗安格朗 ( Angouran) 矿床是该类矿床的代表。矿床产在长 1600km 的 Zagros 第三纪碰撞带内,受由角闪岩、蛇纹岩、片麻岩和云母片岩等组成的变质杂岩体控制,矿体发育于云母片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中。该矿床南北长 600m,东西宽 200 ~300m,由硫化物矿体和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氧化物矿体共同组成。矿床的上部为氧化帽、菱锌矿矿体和碳酸盐岩容矿的矿体,中间为混合硫化物 - 氧化物矿体,下部为矿化片岩 ( 图 3) 。氧化物锌矿体的品位从上往下逐渐降低。氧化帽中的矿物主要为菱锌矿及少量水锌矿,石英脉石中为微量白铅矿、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蒙脱石和方解石,并出现微量方铅矿和砷铅矿。氧化物矿石结构有致密块状结构、角砾状结构、粉末状结构和多孔状结构等,但以角砾状结构为主。
图 3 伊朗安格朗锌矿床剖面图( 引自 H. A. Gilg 等,2006)
表 1 部分表生非硫化物型矿床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 M. W. Hitzman 等,2003,略有修改
* Irish 为 SEDEX 型铅锌矿床的一个亚型,称为爱尔兰亚型,主要容矿岩石为灰岩和白云岩,也具有 MVT 矿床的一些特征。见本书模型二十。
( 2) 围岩交代型矿床
表生围岩交代型锌矿床常产于原始硫化物矿体及与其相关的直接交代型矿床附近的地下水向下流动的梯度带上,是硫化物矿体逐渐被氧化所形成的含锌酸性地下水在向外运移过程中与钙质围岩发生反应并沉淀形成的。原生硫化物矿体中铁硫化物含量高时,有利于锌从矿体中完全淋滤,但要形成围岩交代型矿床,还需要以下两个有利的条件: 一是矿床构造的抬升和 ( 或) 地下水位的下降; 二是要有渗透性岩体,使流经原生硫化物矿体的地下水的锌含量提高。
纳米比亚斯科比翁 ( Skorpion) 矿床是该类矿床的一个典型代表。该矿床的形成与 MVT 矿床有关。矿床赋存于新元古代沉积岩与火山岩混合岩层层序中。重要的硫化物矿化受长英质火成岩控制,完全氧化的硫化物发育在巨厚的细粒的硅酸盐岩层中。晚古生代岩石经历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 图 4) 。表生锌矿床主矿体的矿石矿物以异极矿和羟锌矿为主,含少量的菱锌矿。表生矿体似乎形成于碳酸盐岩与混合的火山和碎屑沉积层序的接触带内。
图 4 纳米比亚斯科比翁矿区剖面图( 引自 G. Borg 等,2003)
当原生硫化物矿体中的锌被完全氧化带出时,或原生硫化物矿体被完全剥蚀掉时,许多围岩交代型矿床与直接交代型矿床在空间上可直接相连。例如,哈萨克斯坦的沙默登矿床 ( Shaimerden) 同时兼有围岩交代和直接交代双重特征 ( 图 5) 。该矿床的容矿岩石为下石炭统碳酸盐岩。该碳酸盐岩位于以火山岩为主的层序地层内,其上覆盖有平均 40m 厚的白垩系至第四系的盖层。矿床主要由异极矿、菱锌矿和微量的羟锌矿组成; 矿体呈不规则状,其规模为 300m × 200m,延伸大于 100m。异极矿的大量出现反映了还原的、低 pH 的成矿环境。残留的原生硫化物矿体被保存在表生矿床的核部。
总的来看,围岩交代型矿床常显示块状到同心带状结构,矿石矿物通常显示白色到暗黄色,如果原矿富铁或富锰,则显示棕色至棕黄色。由不同类型的原生矿物发育而成的矿床,其矿物组成差异较大。源于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的围岩交代型矿床常常含有菱锌矿和碳锌钙石,而源于高温黄铁矿型和富锰碳酸盐岩交代型硫化物的矿体通常由碳锌钙石、亚铁菱锌矿和锰菱铁矿组成。不过,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仍是许多围岩交代型矿床的主要来源。
( 3) 残留 - 充填型矿床
残留 - 充填型矿床是由锌矿物的机械和 ( 或) 化学搬运作用在岩溶地区的洼地或在洞穴系统中堆积而成的。在降雨较大的地区,锌可快速地与其他金属分离,且在岩溶洞穴中形成高品位的菱锌矿堆积。菱锌矿和水锌矿重复淋滤向下迁移,可在溶坑和洞穴系统中形成一个连续的表生锌矿床剖面。溶坑崩塌常使菱锌矿机械地堆积在水锌矿脉石中。崩积矿床亦发育于残留地表物质沿坡向下运移部位。该亚类矿床通常规模较小,形态极不规则,但品位极高。因此,许多残留 - 充填型矿床对小规模开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适于大规模开发。
图 5 哈萨克斯坦沙默登矿床剖面图( 引自 M. B. Boland 等,2003)
该类矿床常发现于赤道热湿气候条件下的构造抬升地区,因为在那里硫化物矿体的氧化能形成酸性溶液,利于喀斯特的发育。在干湿交替的温湿季节性气候地区,低 pH 条件也有利于这类矿床的形成。越南北部 Cho Dien 矿床是这类矿床的典型代表。该矿床产于泥盆纪变质沉积岩中,原生矿床类型为与三叠纪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高温碳酸盐交代型矿床。20 世纪早期,在隆升约 700m 的岩溶高原上,许多小而富的硫化物矿体被开采。残留的表生矿床产于岩溶高原的岩溶顶峰。Cho Dien 矿区全是表生矿石,残余软黏土带的锌品位高达 10% ~30%,位于灰岩岩溶高峰之间。在富铁的黏土基质中,异极矿是主要锌矿物,具有少量的水锌矿和菱锌矿。
2.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是一种很少见的矿床类型,它是由低—中温 ( 80 ~200℃) 的富锌、贫硫还原性流体与贫硫的氧化性流体混合使锌沉淀而形成的,主要由锌的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且常常含有微量的闪锌矿,除近地表露头外,很少见菱锌矿、异极矿、水锌矿和羟锌矿。该类矿床可细分为构造控制型和层状型矿床两种,表 2 列出了这两种亚类的代表性矿床及其容矿岩石时代和主要矿物。
( 1) 构造控制型矿床
构造控制型非硫化物锌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矿体常沿正断层呈脉状和筒状产出,具有特征性的硅锌矿至硅锌矿 ( - 闪锌矿) 至闪锌矿 ( - 硅锌矿) 矿物分带,容矿岩石时代以新元古代的碳酸盐岩为主,硅锌矿矿体深达地下 300 ~900m,远大于已知氧化效应的深度。构造控制型矿床中的硅锌矿可以交代原硫化物矿体的矿物组合,也可以与闪锌矿交错生长和增生。已发现的非硫化物锌矿床中,巴西的瓦扎特 ( Vazante) 、澳大利亚的贝尔塔纳 ( Beltana) 、纳米比亚的 Berg Aukas/Abenab 和赞比亚的卡布韦 ( Kabwe) 是该亚类矿床的代表性矿床。这里仅以巴西的瓦扎特为例介绍一下该亚类矿床的一些基本特征。
表 2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类型、容矿岩石时代、主要矿物和资源量
资料来源: M. W. Hitzman 等,2003
注: 表中资源量包括已开采的资源量和未开采资源量。
瓦扎特矿床目前是巴西最大的锌生产矿山,产于 Sao Francisco 克拉通新元古代 ( 600Ma) 的碳酸盐岩沉积层中,该岩层未发生变质,且保留有较好的沉积结构。矿体主要产于厚约 1. 3km 的瓦扎特建造中,上覆的 Lapa 建造由暗灰至黑色具有薄层粒状灰岩条带的碳酸盐岩浊积岩组成,向上逐渐过渡到泥质的白云岩和黑色页岩。矿化层集中分布在瓦扎特建造中的 Serra do Poco Verde 组与上 Morrodo Pinheiro 组相接触的地方,并为下 Pamplona 组地层所覆盖 ( 图 6) 。小的变基性岩体产在与角砾变质白云岩和硅锌矿矿体有关的叠瓦状构造中。上 Morro do Pinheiro 组包括灰色变质白云岩、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和泥灰岩。下 Pamplona 组由板岩和夹有浅灰和粉红色变质白云岩的绢云母千枚岩组成。瓦扎特断层长约 12km,走向为 NE50°,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构造。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该断层作用与 Lapa 建造的沉积是同期的,断层带内的容矿岩石被剪切,局部发生重结晶,并含有微量的绿泥石。基底断层通常充填有交错生长的硅锌矿和少量的闪锌矿。硅锌矿亦充填于部分分支断裂、不连续面和上盘构造中。
矿体为宽几厘米至几米的脉体,主要由硅锌矿、赤铁矿和含有少量铁白云石的石英、菱铁矿和细粒闪锌矿矿石矿物组成。矿化带内和矿化带周围热液蚀变发育,主要蚀变矿物有亚铁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铁矿以及交代的二氧化硅。在瓦扎特断层带内,可见二氧化硅 - 赤铁矿脉穿切亚铁白云石现象,尤其是沿断层带的上、下边缘更为发育。
( 2) 层状型矿床
层状型非硫化物锌矿床是指产在富锰岩层中的层状矿床,主要矿石矿物组合是硅锌矿 - 铁锌尖晶石 - 红锌矿 ( 表 2) 。这类矿床最好的实例是美国新泽西州的富兰克林 ( Franklin) 锌矿和斯特林山( Sterling Hill) 锌矿。
图 6 巴西瓦扎特矿床剖面图( 引自 L. V. Soares Monteiro 等,2006)
富兰克林和斯特林山锌矿床均产在富兰克林建造中,包括互层的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以及火成侵入岩。火成岩侵入体在 1080 ~ 1030Ma 期间发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达到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区内元古宙地层发生过复杂的褶皱,但在上覆的片麻岩中,没有发现产在向斜中的富兰克林和斯特林山锌矿体。富兰克林和斯特林山锌矿床赋存于富兰克林大理岩内的不同层位,由一系列厚 1 ~10m 的不连续的板状透镜体组成,其走向平行于矿床的总体形状。矿体常常被含锌和锰的钙硅酸盐条带包围或与其互层。主要的矿石矿物有等粒次圆状铁锌尖晶石、硅锌矿和红锌矿 ( 含 Zn 20%、Fe16% 和 Mn 8% ) 矿物。闪锌矿仅见于斯特林山矿区原始硅锌矿矿体内,而在富兰克林矿区很少见。除锰硅酸盐矿物外,方解石是主要脉石矿物。在矿体中可见一定量的锰橄榄石,更多的锰橄榄石出现于上、下盘的岩石中。
三、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1. 矿床成因
( 1) 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成因
常见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是由含锌硫化物矿床经表生氧化、分解和交代而成的 ( 图 7) 。它们的形成受气候条件、原矿组成和围岩构造等因素控制。围岩成分主要影响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矿物组成。如,低杂质碳酸盐岩地区形成的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为菱锌矿和水锌矿,而在硅质碎屑岩中发育的矿床,常形成含异极矿和羟锌矿的矿物组合。
流体路径部分受控于容矿岩石的岩性、结构构造和风化作用。低渗透率和缺乏重大断裂作用的矿床很难被氧化,尤其是在具很低渗透率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重力驱动溶液运动,表生锌矿床形成于距原硫化物矿床较近的位置。在碳酸盐岩 - 碎屑岩相混合的地层中,流体流动主要取决于碎屑岩是否具有更大的渗透率,且可能受水平地层的控制。在某些矿区,譬如,在泰国的Padaeng矿区,在距原矿床 100 多米的地方,发现了流体侧向运移形成的非硫化物型锌矿床。
图 7 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形成模式( 引自 M. W. Hitzman 等,2003)
气候和地形对于金属的运移具有重要意义。表生锌矿床通常形成于干旱和热带两种环境下。迄今发现的许多典型的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明显形成于半干旱环境。在半干旱至季风气候条件下,构造抬升导致的潜水面下降提高了锌从硫化物矿体中迁出的能力。这种环境有利于高品位围岩交代型矿床的形成和锌与其他金属 ( 铁除外) 的分离。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是要有有效的圈闭场所。如果在原生硫化物矿体附近遇不到有效的圈闭场所,大雨量气候及由此导致的地下水流速的增加使含锌流体趋于分散。常见的圈闭场所就是富碳酸盐岩脉和灰岩或白云岩岩层。钙质或白云质砂岩亦是有效的圈闭,譬如中国云南金顶锌矿床。富碳酸盐岩圈闭的地方含有硫化脉,是直接交代矿床的产物。
总的来看,形成有经济意义的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①事先存在锌矿床,②构造的持续抬升和可产生深度氧化作用的季节性气候; ③允许地下水流动的可渗透性围岩; ④有效的圈闭场所; ⑤不存在促使表生含 Zn 流体分散和损失的水文地质环境。
( 2)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成因
与表生矿床不同,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不是通过硫化物的氧化形成的,而是由低—中温 ( 80 ~200℃ ) 富锌贫硫的还原热液流体与贫硫的氧化流体混合而成 ( 图 8) 。构造控制型矿床是富氧流体沿断层带向下流动与向上运移的富锌贫硫的还原热液流体混合,在有利的构造部位 ( 如不整合面等)发生成矿作用; 层状型矿床则是由富锌贫硫的还原热液流体与硫化物矿体氧化形成的流体或贫硫的氧化流体混合而成的。构造控制型与层状型非硫化物锌矿成矿作用的不同之处在于流体混合的部位不同( 丰成友等,2003) ,构造控制型多发生在断层带内,而层状型则多发育于水体与基岩接触带上,有时产在水体以下沉积岩内。氧化流体可以是海水、地下水或与氧化岩石物质 ( 红层或风化层) 达到平衡的盆地流体。还原热液流体多为深成贫硫的、还原性和弱酸性的成矿流体。
图 8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剖面示意图
氧化流体中硫含量决定了是硫化物还是非硫化物的沉淀。实质上,在氧化流体缺乏硫的情况下,将形成诸如澳大利亚贝尔塔纳矿床的富硅锌矿矿体; 具有较高硫浓度的流体将形成诸如赞比亚卡布韦的富闪锌矿矿床。氧化流体中硫的连续消耗导致早期闪锌矿的沉淀,并伴有硅锌矿的沉淀,这可以解释巴西瓦扎特和纳米比亚 Berg Aukas 矿床中观察到的矿物共生序列。
由于目前已发现的深成层状非硫化物型矿床很少,对其成因认识仍存在差异。M. W. Hitzman 等( 2003) 认为,深成层状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可能是下列两个端元矿床谱系的一部分: ①层状锰矿床,是由携带 Mn、Fe 和少量贱金属的还原流体与贫硫的氧化流体的混合而形成的; ②布罗肯希尔( Broken Hill) 型矿床,是由携带 Mn、Fe 和贱金属的还原流体与富硫的氧化流体 ( 如海水) 混合的结果。深成层状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可能是由介于上述两种之间携带 Mn、Fe 和贱金属的还原流体与贫硫的氧化流体混合而成的。贫硫的氧化流体可以是贫硫的湖水、冰川水、沉积岩中的空隙流体或高氧化的变质流体 ( 图 8) 。
2. 找矿标志
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由于表生的和深成的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在成因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需要针对每一类矿床类型制定不同的勘查方法。
( 1) 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找矿标志
A. 地质找矿标志
1) 半干旱至季风性气候区,且经历过构造抬升以及潜水面下降的碳酸盐岩地区,应是找寻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远景靶区。
2) 铁帽、锌帽等地表标志。矿床可以产在铁帽以下或旁侧,铁帽可能是完全贫锌的,表明以前形成的锌被完全淋滤。锌帽产于与易遭受风化的锌矿物的接触带,具有美丽的鲜红色。
3) 对菱锌矿、异极矿、水锌矿和羟锌矿等表生锌矿物的识别,尤其在被赤铁矿和 ( 或) 针铁矿所覆盖的地区进行勘查时更显重要。
4) 有碳酸盐岩圈闭层存在的地区,应是寻找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优先勘查靶区。富黄铁矿的沉积喷气和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风化作用很少形成表生非硫化物型锌矿床,但如果它们产在良好的碳酸盐岩圈闭附近,则对这类矿床的形成非常有利,勘查时必须识别这种有利于成矿的古地表地貌特征。
5) 沿古地下水流动路径开展非硫化物型锌矿物的详细矿物学填图,可以判断锌最富集的区域。直接交代和围岩交代矿体中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赤铁矿质燧石→含有弱水锌矿化的赤铁矿→异极矿 -菱锌矿矿体的矿物分带,说明不远处存在原生锌矿; 矿床边缘常见有少量的菱锌矿或富锌方解石或白云石。
B.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1) 由于缺乏产生电磁响应的矿物,很难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直接探测非硫化物型锌矿床。但地球物理技术能够提供关于风化剖面的有用信息,能够探测可能赋存表生矿床的深度风化带或岩溶带。这些带与致密和高阻抗的风化碳酸盐岩相比具有低密度和低电阻率的特征。
2) 详细的电阻率测量和浅震测量能够圈定由原生硫化物矿体风化形成的地下水水流梯度。有硫化物氧化的地方能够产生自然电位响应。
C.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1) 岩石地球化学可圈定原含锌硫化物铁帽内及其周围的负异常,并可在地下水水流方向上探测到典型的 Zn、Pb、Cu、Fe 和 Mn 正异常。古水流路径表明铅异常最接近于原生矿。
2) 深层土壤剖面采样有助于解释锌在风化剖面中的行为,通过残余锌堆积和原生异极矿的识别有助于圈定埋藏矿体靶区。要注意锌在浅层土壤中的活动性和次生富集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影响。针对含锌矿物设计的选择性提取技术,对识别深层土壤中氧化锌或硅酸锌产生的异常非常有效。
3) 有 SO2的气体异常。在有些地区,可能正在发生残余硫化物的氧化,因此识别 SO2的气体异常地球化学技术很有效。
4) 由于水锌矿和菱锌矿产生短波红外光谱,因此遥感技术和红外光谱矿物测量仪 ( PIMA) 在一些地区也是有效的勘查技术。
( 2)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找矿标志
A. 地质找矿标志
1) 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的勘查目标,应以赋存已知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层状锰矿床或布罗肯希尔型矿床的沉积地层为重点。对巨厚沉积层的氧化状态进行测量,有助于勘查靶区的选择。
2) 已发现的构造控制的硅锌矿矿床多产于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地层。因为这一时期的地质历史以大规模冰川作用为主,大陆冰川作用向冰盖之下注入了大量的氧化地下水,为与富金属热液流体混合提供了丰富的富氧贫硫地下水。
3) 碳酸盐岩地层之上的不整合面 ( 如瓦扎特) 和直接位于碳酸盐岩地层之上的红层 ( 如贝尔塔纳) 是重要的勘查层位。这种层位常出现在盆地的中上部和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在沉积环境下形成的还原性流体沿构造向上运移与来自岩层的氧化性流体的有效混合。
4) 硅锌矿、硅锌矿 - 闪锌矿、闪锌矿 - 硅锌矿矿物组合标志。有经济意义的矿床,通常由贫硫富锌的还原性流体与贫硫的氧化性流体的混合形成,容矿岩层中上述矿物组合,能反映出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而硅锌矿、铁白云石、水锌矿和菱锌矿等表生矿物,在短波红外光谱中具有特征光谱,因此,在植被覆盖稀少的地区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测量。
B.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1) 地球物理勘查用于寻找深成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可能是困难的。尽管像硅锌矿之类的锌硅酸盐和围岩之间具有很大的密度差异,硅锌矿矿石的比重为 3. 2 ~ 3. 4,而白云质容矿岩的比重大约是2. 85,但小规模的硅锌矿矿体并不能产生显著的重力异常。在卡布韦和贝尔塔纳矿区,利用网度为25m × 25m 的高密度重力测量已经探测到硅锌矿矿体,但这一方案可能不适于大规模勘查。
2) 由于非硫化物矿床中缺乏硫化物,尤其是黄铁矿,所以用电法寻找此类矿床不太有效。尽管已发现的几个构造控制型硅锌矿矿床,含有 1% ~2% 的铁锌尖晶石 - 磁铁矿,但由此引起的航磁异常也十分微弱。
3) 不过,层状非硫化物型锌矿床含大量的铁锌尖晶石 - 磁铁矿,通常存在磁异常,可用航磁和地面磁法进行测量。
( 唐金荣 周 平)
2024-08-0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