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高僧”之一的石涛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若圾,出家后号元济、苦瓜、清湘、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他也是明朝的宗室,但因为明亡时他还只是一个少年,所以,家国之痛在他心灵上的创伤并不像朱耷那样强烈。他曾在南明政权内部倾轧的逃亡生涯中云游全国各地,又曾到北京企求有所闻达,最后在绝望中客居扬州,在恬淡的心境中度过晚年。
石涛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大量题画诗跋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如“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忠实于生活的观点,“山川与神遇而迹化”的物我同化的观点,“不似之似”的超越于生活真实的观点,“借古开今”的继承与创新的观点,“我自用我法”的强调艺术个性的观点以及“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不拘一法的观点等等,无不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他的创作实践,其笔墨的风采以淋漓洒脱、清健朴茂为特色,显得特别的放纵而又才情横溢,绝不企求孤僻冷漠的情调。特别反映在山水画方面,往往一幅之中,极尽各种各样的点法、皴法之变化,颇有有意炫耀的意味。其章法较小,因此册页斗方,千变万化,出奇无穷,无不精彩绝伦,而大轴则未免涣散、窘迫,缺少一种统贯全局的浩然之气。传世名作如《采菊图》。
由于他的创作多为即兴的挥洒,在总体上缺少经营,再加上卖画为生的率尔应酬,因此,一个致命的缺憾事实上已经埋伏在他的画风中,这便是敷衍潦草的江湖气。只是由于他的天才,这一缺憾为他的才华所掩盖了。而当时扬州画坛上的不少画家受到他的影响,却把这一缺憾充分地暴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