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的人来啊

我们刚学完《登泰山记》老师让我们找另一篇关于游泰山的文言文,然后把两篇进行对比。那位可以帮帮我,告诉我一片关于游登泰山泰山的文章,如果有点评就更好了,谢谢... 我们刚学完《登泰山记》老师让我们找另一篇关于游泰山的文言文,然后把两篇进行对比。那位可以帮帮我,告诉我一片关于游登泰山泰山的文章,如果有点评就更好了,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玉馨之泪
2010-03-13 · TA获得超过24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4万
展开全部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朦朦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象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峡谷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象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接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峻增曾,石缝滴滴挞挞,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象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趟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象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骄傲我们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去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央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象年轻人了一样,有说有笑,跟着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进修,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来头面人物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随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搀岩的山石装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杈叶,象是和狂风乌云去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象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辽,如从空中视天,直上七里,赖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亘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生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象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眼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一个没事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棰,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大象头,有的象老人,有的象卧虎,有的错落成桥墩,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象,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耳恭听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良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象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象镀了金,又象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奈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主题提炼]
移步换景式写作,是《雨中登泰山》的特色。因为有“雨”,登泰山的情趣大增。有了水,泰山的灵气凸现。因此,飞瀑、祠庙、苍松、古柏、洞天、云海别具情趣,登山的人也有了“独得之乐”。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怀也因之而体现。

[讲解]

当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时,谁能落下那雄伟、高峻的泰山呢。从古至今,泰山象征着权力,象征着伟大,象征着神圣。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把泰山作为封禅之地。他们祭天祭地,想让自己的权力得到天地神灵的保佑,像泰山一样稳固、长久。这是历代帝王对泰山的企盼,平民百姓是否忘记过泰山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平民百姓面对泰山,流行着一种风俗:他们无论是在泰山脚下,还是在泰山之巅,都可手拿一条红线把它拴在泰山的山石上、树干上,说这是“拴子”。他们还可将大小不一的小石块放在泰山的岩石上、树干上或其他与泰山有关的部位上,说这是“拾子”。其实无论是“拴子”还是“拾子”,意思全是一样的,都希望泰山能给他们带来“孩子”,带来新的生命。不懂这种风俗的人,一旦来到泰山,也会因泰山的陡峭、高峻而赞叹不已。泰山让人寄予希望,泰山让人赞叹不已,我们能说泰山不是权力、伟大、神圣的象征吗?
有关泰山的话题,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涉及过。清代文人姚鼐写的顶风冒雪爬泰山的《登泰山记》,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雪中泰山美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作家杨朔写的晴天到泰山观日出的《泰山极顶》,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有关登泰山的鉴赏佳作;而我们现在读的现代作家李健吾写的《雨中登泰山》,又在泰山游记的创作中独辟蹊径,突出了雨中登泰山的风采、情趣。

泰山的历史和神圣,在中国人心目中流传悠久。大家如果看过金庸小说的话,也一定知道泰山的地位。东岳之所以有统领之作用,因为它是“东”岳,“东”字在古代有尊贵之意。太平天国“东”王之所以权势威严较大,尽皆出于此。

《雨中登泰山》的创作,作者能独辟蹊径,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还是研读全文吧。
《雨中登泰山》是篇游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要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叙游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清楚,使思想情感真实流露,必须讲究文章的立意和构思。立意、构思得当,才能选好材,表好意。《雨中登泰山》根据立意,构思突出一个“巧”。
首先是文章题目设定得好,它为全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定了“格”。
“登泰山”是叙述,描写的主要事件,而这主要事件是在“雨中”这个特定环境里发生的,“雨中”是作者叙述、描写所设定的特定环境,文章中任何叙述和描写都应体现“雨中”的特色 。要写雨中登泰山,要写雨中观泰山的景色,更要写雨中泰山景色的别具一格。这是本篇文章与其他叙写有关泰山的文章的最大不同,也是本篇文章构思巧的一个方面。
其次是以“雨中”为主线,首尾相应,突出并深化主题。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起笔就写自己每次从火车上遥望泰山的时候,就会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就会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这样的心理描写,除了能衬托作者对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多次因故不能登泰山去饱览“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景的内疚之情。这就为作者自己非寻机会登泰山,去偿还“欠下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笔债”设下了伏笔。接着作者又将自己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进行比较,用“我也一样”来突出自己登泰山的愿望,但“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有的只是深深的惋惜之情。这同样是为作者自己非登上泰山不可埋下了伏笔。
那么真可以登泰山了,情况又怎样呢?请看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以“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的句子紧承上文,构成转折关系,表明登泰山的愿望虽然要实现了,可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面对眼前的雨境,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偏偏”副词的使用,表明眼前的实情恰恰与作者当时所希望的相反,那隐隐的不快已露于笔端。“淅淅沥沥”的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两组复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要登泰山了偏逢雨的沉重心情。而在等雨停时,作者“先是憋闷”,而后“盼”到“天色转白”,便“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雨来时作者“心沉”,雨走时作者“兴致勃勃”。作者“心沉”是在愁雨,作者“兴致勃勃”是在为能登泰山而高兴。这从愁到喜的心理变化,是因雨的变化而带之情的变化,从而衬托作者急于登泰山“还债”的迫切心情和美好愿望。这真可谓构思之巧呀。
不仅如此,文章从第三自然段至第十自然段写了作者登泰山、观景色、抒情感的全过程,也始终没有离开“雨境”,并随着雨中泰山景色的变幻,作者的情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虎山水库坝桥上,作者看见一边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欲步不前”,一边却“喑呜叱咤”“似千军万马”时,想象到“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对细雨中所观的泰山“水势”一景加以了赞美。
在“雨大起来”时,作者在七真祠观赏到了“栩栩如生”的七尊塑像。以“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叙述,衬托自己雨中观景的专注,对泰山存有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爱。
而作者对“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所观景色的描写,就更为别致了。“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石缝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作者在此写了山,写了水,写了雨,简直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创造了美的意境,画面中那项都缺一不可。这样的描写,不仅烘托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且将两中登泰山的乐趣隐含在字里行间了。
回到正题“雨住”时,作者已“精神抖擞”,再后就是骄傲自己“已经走了一半山路”。在登泰山主峰的悬道上,当看到雨后美丽的花草和“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松树等景色后,作者写到“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这样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我们从中已丝毫感觉不到作者那“天是灰的,心是沉的”的心态了 。
将雨中登山观景的情趣推向高潮的是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这是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雨中登山观景的感受,表现了山水合一的泰山充满了活力。“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作为全文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作者由开始的“愁雨”到最后登山成功喜获雨趣的心态变化,而且表现了作者有悟于人生哲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欢快心情,突出和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雨中登泰山》的第二个特点是按登山进程,移步换景,抓住景色特点描写、抒情。
作者在文章中就是这样按登山进程的顺序,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既写了雨中泰山古老、朦胧、崔嵬、神奇的总貌,又写了别人驻足的祠庙、飞瀑、古柏、苍松、山石、云海等泰山的奇异而瑰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情怀。我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得到了美的享受。

对泰山要有切身体会,自己登一次山最好。如果没有条件,设想如作者,找一些泰山的景物图片,对比着学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雨中登泰山》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中大量引用古诗文。举例如下:
第1自然段中:
<1>引《孟子·尽心上》中的句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孔子登上东山就以为鲁地小,登上泰山就以为天下小。
作用:衬托泰山的高大,点出作者登泰山的缘由与愿望。
<2>引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全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的形象怎样了?从齐地到鲁地都望不尽泰山的山色。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泰山,山南、山北一明一暗分割得清清楚楚。山中层云升腾,涤荡着心胸,目送归鸟入山,几乎眼角都睁裂了。真应当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作用:作者引用《望岳》诗的最后两句,引出了作者登山的欲望,表达作者欲登泰山,来偿还“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债的迫切心情和愿望。

第8自然段中:
<1>引晋代郭璞《江赋》中的诗句“吸翠霞而夭矫”。
作用:引出作者对苍松的描写。
<2>引马第伯《封禅仪记》中的一段内容“仰视天门窈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译文:抬起头向上看深远的天门,如同从缝隙中去看天。从下径直向上攀登七里,所依赖的蜿蜒曲折的羊肠小路被称作环道,环道上往往有粗大的绳索,人们可以借助它而向上攀登。两位相随的人互相搀扶着向上登,前面的人拉着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只能看见前人的鞋底,前面的人也只能看见后面人的头顶,就像画重累人一样。这样攀登的难处,就像是紧贴着陡峭的山壁抬头摸天一样难呀。
作用:引用此文,突出紧十八盘陡峭、艰险,攀登之难。

第9自然段中
<1>杜甫《望岳》诗中的“齐鲁青未了”。
作用:形容泰山的高大。
<2>杜甫《望岳》诗中的“荡胸生层云”。
作用:直接表现作者登上泰山极顶时开朗、自豪的心情。
总之,本文引用古诗文,有的在结构上起连接作用,有的在内容上有补充、增彩的作用,在描写上起状物绘景的作用,在情感上有直抒胸臆的作用。读时应细心体会。
charlie254
2010-03-13 · TA获得超过12.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7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8945万
展开全部
我们学的时候就是用《望岳》作对比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可以看看写景特点、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冉晓欣
2010-03-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游泰山
在这个国庆长假中,我终于实现了登顶泰山的梦想.
我们由山脚下的红门出发,首先走到了万仙楼,万仙楼四周有许多明、清碑刻,他们和周围风光相衬显得十分幽静。离开万仙楼后山路逐渐变得陡峭起来,我们在路旁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向上爬去,不一会就到了斗母宫。斗母宫共有三个院落,可以欣赏中溪酶景。出了斗母宫只见二棵古槐,卧在山上互相连接,原来是卧龙槐,由古槐向上是经石峪,那儿刻有《金刚经》,字体雄壮有力。再向前,就是壶天阁,壶天阁因山势若壶而得名,再向上,路更加陡,更加险,我们走过廻马岭后便向中天门发起冲刺,虽然路已很少了,但我们又走了半小时才到了中天门。
中天门又名“二天门”,由此北望,岱顶云梯高悬,向南远眺汶河碧水如带,东有中溪山雄峙群峰,西有凤凰蜿蜒于彩霞之中,景象万千,美不胜收。
过了中天门我们又经过了白云缭绕的云步桥、造型独特的“五大夫”松、挺拔耸立的望人松、洞深广阔的朝阳洞、青翠有力的万丈碑、苍松茂密的对松山,以及有“天门云梯”之称的十八盘和云雾之中升仙坊,终于爬上了南天门。
南天门又称“三天门”,建于元朝中统五年,距今约有七百余年。门上有阁楼,名“摩空阁”。
通过南天门,我们加快速度向玉皇顶进发。途中又观赏了刻有许多名胜古字的唐摩崖,“五岳独尊”石刻和无字碑然后就来到了玉皇顶。
玉皇顶又称“天柱峰”。峰上有庙是“玉皇宫”。北面为正殿,东为“观日亭”,可以在室内观赏日出奇景,西为“望河亭”可以遥忘黄河。中央有极顶石,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
我们在庙中观赏景色,看见山下茫茫云海,疑似仙境,心情分外激动,大喊了一声:“我终于登顶泰山了!”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泰山 文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laireYang
2010-03-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万
展开全部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散文。李健吾作。1961年发表。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而得以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作品着笔于“雨中”,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语言优美,情趣生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圆月儿753926
2010-03-13 · TA获得超过12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8.9万
展开全部
杜甫的诗《望岳》,你们那个课文我不熟,就只能推荐一下,诗毕竟简略不重写景而在最后的那一句上,查查就知道了,你们学的那个散文是个游记,写景比较多,不同的作者发的感慨也不一样,从这些方面分析下就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