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陆块富含烃层的复杂地史经历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塔里木下古生界沉积以后,相比于扬子和华北要平稳得多。没有燕山运动那种强烈拆离和推覆,也没有新生代裂陷分割导致大起大落,但也不像鄂尔多斯和川中那样相对平静。塔里木陆块活动的特点是地壳升降变迁频繁,除晚期前陆地区外,盆内少有水平推覆构造和倒转褶皱。反映地壳深部没有大的拆离叠接,地壳上下没有显著失衡。

隆、坳的变化,早期圈闭聚集的油气也随之转移,导致油气藏的改造、重建、垂向分配乃至散失,也屡见不鲜,如著名的古隆起塔中、塔北、巴楚南等勘探都不是一帆风顺,往往一波三折。以下概要讨论下古生界油气巨系统的主要地史发展。加里东期下古生界烃源岩除满加尔中心外多未成熟,因此从海西期开始。

图96 塔里木盆地,Є—O烃源岩厚度图(据国家重点科研96-111研究报告)

1. 海西早、晚两期运动是塔里木下古生界油气生聚最佳组合期

除满加尔中心Є地层局部过成熟和隆起区O2+3地层未成熟外,绝大部分处于成熟和高成熟期,生烃量巨大(图95)。塔北、塔中、巴楚南等古隆起及地层岩性圈闭,削截楔状体等,适时聚集许多大型甚至巨型油气田,其辉煌时间比 “江南隆起”聚集带还要早。由于陆块边部洋、弧和相邻陆块的活动,尤其是塔中地区,大型古隆起圈闭已开始形成,塔北隆起也开始显现。海西运动是天山洋、南天山洋的先后缝合、封闭期,在塔里木陆块内部有明显的反映。海西早期在塔中、塔北和巴楚南,由于拱挤抬升,在隆起高部位的D、S、O2+3乃至O1地层部分都被剥蚀,大片O1地层灰岩暴露(图97),形成各种溶孔、溶洞,成为壮丽的喀斯特地貌。对于普遍致密区储集性能的改善,意义重大。

图97 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古地质及下奥陶统岩溶有利区简图

在早海西侵蚀面上 首先充填了重要的东河(塘)砂岩(原C1,现定为D3),物性良好,是塔里木很有远景的储层之一。有些古隆起高部位没有沉积,形成大面积楔状体。C1时期广泛的海进,台地潟湖泥质岩披覆,部分地区为碳酸盐岩或盐岩。这个重要的沉积组合,对早海西期大型古隆起、大型楔状体聚集的油气,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海西早期圈闭的有效性才算开始。

南天山弧后洋盆,在其扩张、俯冲和碰撞缝合中,塔里木陆块北部,有明显的反映,P1地层有广泛的玄武岩分布,表现了陆内伸展状态。南天山洋盆最终封闭,塔里木与中天山陆块碰撞缝合的晚海西构造运动,南天山褶断强烈上升,形成T+J时期的库车前陆盆地,奠定了陆块北部盆、山耦合的基础。海西晚期在塔里木陆块北缘、塔东、巴楚北等构造形变较为剧烈,对前期构造格局有很强的改造,也形成一批背斜构造,有些地区构造运动后没有T或T+J地层沉积,许多地震剖面解读为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如图14c),实质仍是海西晚期运动的后果,工作程度很高的塔北阿克库木(轮南)和阿克库勒(桑塔木),在海西早期隆起上横切两刀(图50,图98),尤其是轮南断垒,C1b盖层被剥蚀,古隆起大油田开了天窗,再次遭遇散失。所以海西早、晚运动既是古生界油气生、聚最佳组合期,同时也出现油气改造和泄漏。

2. 中生代至早第三纪陆盆相对稳定,并完善下古生界油气藏封盖

海西晚期运动后,除边缘天山、昆仑前陆盆地沉积较厚及巴楚局部未沉积外,陆块总体表现相当稳定。中国东部翻天覆地的燕山运动,在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则表现平静而舒展,不存在高山地貌,主要为湖沼、湿地(T3—J2),参见图35。漫长的构造稳定期,对塔里木广大东部海西期古隆起和其他古圈闭的古生界油气藏,逐步完善封盖条件,并且继续生烃、聚集。直到E末,大部分下古生界烃源仍多处于成熟和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在长达2亿年的稳定期,海西两期形成的各种古隆起和楔状体等圈闭,在区域多套泥质岩封盖下,油气持续向有利区汇集,并进行着缓慢的演化,满加尔坳陷深部不断增加的过成熟气,在巨厚而平缓的上覆地层缺少垂向输导条件下,难以向上覆层突破,将力图沿坡向隆起区运移,在许多古油藏中见到加气现象。在T—E时期总体平稳条件下,如海西晚期造成的断裂和天窗,也可能继续长时期对古油藏造成伤害。塔北、塔中都有这种问题。前面提到的轮南天窗主要是向三叠系砂岩泄漏,形成众多的T及J地层砂岩次生油藏(图98),次生进入C地层的量也很大。塔中因海西期断层发育,导致Є—O1地层岩溶原生古油藏分散,形成O1、O2+3、S、C地层等多种油气藏,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当然,塔北T—E和塔中C—N长时期构造稳定,总的利大于弊。设想如果没这种稳定阶段,情况会更糟。许多钻井中生界岩心和测井证明,大片地区油气并未破坏散失,只是在区域稳定封盖下的重组和分散。塔东则是海西晚期隆升剥蚀区,中生界超覆于其上。晚期构造导致圈闭复杂化,已在英南2井、龙口1井和维马克2号发现工业气藏[291,292]

图98 轮南低凸起油气运移模式(据孙龙德等,2004)

3. N+Q时期天山、昆仑与其前陆的巨大落差

喜马拉雅运动,促使昆仑、天山古缝合带重新活跃,山脉急剧上升,前陆弯曲下陷,形成深渊,接受巨量碎屑,其前隆都为中部隆起带(巴楚、塔中)。与中国东部印支-燕山复活俯冲不同,水平推挤应力在盆地内部很弱,以高角度逆冲断层为主,推覆和阶梯叠覆断层很局限。构造主要反映在盆、山耦合的强度上。

塔里木显生宙沉积岩总体积中,将近1/3是近20Ma尤其是5Ma急速沉积的。昆仑山前N+Q地层最厚达万米,天山前最厚超过7000m(图99),盆、山升降差距短期内竟达15km,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喜马拉雅运动在前陆地区形成了一些有利于中、新生界的油气藏,如柯克亚、克拉2等。但由于N+Q时期升降变化,对下古生界油气巨系统则弊大利小。首先是盆内将近一半面积深埋在7000m以下,而且多是烃源良好地区,近期内将成为呆区,难以进行有效勘探。

有些地史长期古隆起或上倾遮挡楔状体,由于N+Q时期区域厚度变化,导致油气分散或复杂化(图100,图101)。塔北阿克库勒古隆起N时期前,O1及C、T、J时期构造一直向北抬升,O、C时期主要是轮台断裂封隔;T—J时期向轮台隆起尖灭,为白垩系超覆。N+Q期间,库车坳陷北部下陷幅度大,地层普遍转为向北倾[294,295]。例如图106所示的志留系等向北上倾尖灭油藏,构造反转后,油气向南转移,轻烃散失,留下很厚的沥青和油砂岩。次生的三叠系油气最初向北运移,后构造倾向反转,油气向南转移,在平缓局部构造或岩性变化圈闭中形成一批中小油藏。O1地层古岩溶油气藏,原北部高部位应是主要聚集,N时期下降后,油气也向南转移,钻井显示变化很大,至今未获成片的工业油区。古隆起西南倾没部位的塔河地区未受干扰,仍保持向满加尔坳陷的倾斜,持续接受烃源。因此,N+Q时期北部深渊对古油气聚集的影响非常突出。多旋回叠合盆地,隆坳的继承、调整甚至反转,直接关系到早期油气圈闭的保存、重组与散失,以及垂向次生油气。深入研究地质构造发展史,极其重要。塔里木盆内主体的升降(除前陆盆地局部外)实际上是下古生界油气巨系统的各种活动、重新分配形式。

图99 塔里木盆地上第三系底面埋深图[96~1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