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瑶本可一人独占晋国,为何却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春秋末期,齐、晋、越、楚四国在众列国中并列四强,其中晋国最强,但是晋国却因政出私门而战斗受收到影响。晋国执政官智瑶很想恢复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削弱卿大夫的势力。于是主动献出土地和万户邑给晋公,然后要求韩、魏、赵三个卿大夫也要像他那么做。当时智伯瑶在六卿之中势力最强,韩、魏觉得智伯瑶嚣张,但又怕不交出土地智伯瑶攻打他们,于是只好照做了,但是赵国却不愿意交。于是智伯瑶就联合韩、魏攻打赵。在赵快要被灭之时,派出谋臣张孟谈,说出赵别灭后韩、魏难以存活的真相。于是韩、魏临阵倒戈,联合赵国灭了智伯瑶,将晋国直接分了。
晋国本来是春秋末期的霸主,但却被越过后来者居上。主要原因就在于晋国内部分封了六个卿大夫。各卿大夫之间互相政权夺力,国君反而没有什么实权了。当时整个春秋时期的状况就是诸侯不听天子的号令,而大夫不听诸侯的号令,按孔子的说法就是“礼崩乐坏”“无宗法”,也就是“政出私门”的意思。在智伯瑶当上晋国的执政官后,他继承了赵鞅子的理想,想让晋国在他的手里强大起来。这是“正史”对智伯瑶进行的勾画,是一个正面人物。
但是另外一个说法却是:晋国自从封了六卿大夫后,这六卿日益强势,互相抢夺,最先灭了中行氏和范氏。然后剩下四家中智氏最强。智氏于是得意忘形,在其他三个卿大夫面前狂妄自大,甚至侮辱赵国卿大夫。韩、魏、赵敢怒不敢言。智氏又想出献土地、献百姓的方式,想从其他几个卿大夫那里套取他们献出来的土地和百姓。但是赵氏没同意,于是发生了战争,最后三家分晋。
反观智伯瑶为理想而“奋斗”的方式让人不敢苟同。卿大夫势大,难道只能通过献土地这样“光荣”的方式削弱吗?献出土地了,晋国就能有天子之兵了?这点土地和百姓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呢?还是只是一个智伯瑶想出来的试探之法。兴兵一个一个灭卿大夫的借口?只不过最后没有成功,阴沟里翻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