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位变化对植被演替的影响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演替是植物群落中原来的优势种被取代而引起的系列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植被生存和变化的主导因子。植被群落更新和演替除受气候变化影响外,还受河流及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植被更新是指群落内新的成分有效地取代衰老成分,实现群落更新的新陈代谢过程。生长在荒漠河流两旁的胡杨群落的更新,需要洪水泛滥,增加包气带表层的含水量,幼株才能发育成长。在地下水位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若胡杨林长期得不到地表洪水的浇灌,无新生幼株替代老株,胡杨林会逐渐衰老,为柽柳等物种取代。
在地下水位埋深长期变化的条件下,原来的一些与地下水位相适应的优势植物,因水环境变化而丧失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演替就会发生。例如,黑河下游的胡杨林带,地下水埋深为1~3m时,胡杨为优势种群;当地下水位降至3m以下后,柽柳、苦豆子等植物就会逐渐侵入,成为优势植物。在湖泊周围的芦苇种群,因注入水量减少,在逐渐干涸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m时,地表无季节性积水,柽柳、梭梭、甘草等耐旱植物便会入侵,逐渐变成优势植物,因而,在古日乃湖周围的密集芦苇草原带外围出现梭梭、芦苇稀疏草原带和柽柳、甘草、芦苇草原带的景观。
黄河源区,同样也有因地下水位变化,而造成植物种群演替的现象。发育在高原沼泽中的高寒草甸以喜湿的嵩草类植物为优势植物,当地下水位埋深降低到1m以下后,紫花针茅、冰草、披碱草等长根植物便会入侵,逐渐取代嵩草类植物,成为优势植物,使高寒草甸景观转变为高寒干草原景观。当地下水位埋深进一步降低到2m以下时,蒿草、大黄等较为耐旱的植物便会取代紫花针茅等植物,成为优势植物,使高寒干草原转变为荒漠化干草原景观。
总的来说,干旱地区,每一优势种群都有相对应的地下水位埋深(生态水位),当地下水位埋深发生变化后,使这一优势种群的水环境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适合这种变化的植物转变为优势植物,出现植物演替,这种演替便会引起植被景观的改变。
2024-12-1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