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德和福德怎么区分
看了一点关于介绍功德的资料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总是在这两者之间迷糊是不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就是功德呢什么才是戒定慧呢还有我闻佛法后让我的家人都信佛了是算功德吗还是福德呢请开示那...
看了一点关于介绍功德的资料 有点明白 又有点糊涂 总是在这两者之间迷糊 是不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就是功德呢 什么才是戒定慧呢 还有 我闻佛法后让我的家人都信佛了 是算功德吗 还是福德呢 请开示 那天 我的孩子问我要一块钱 我不知道他做什么的 看他跑了很远 给了一个路边的乞丐 我想问的是 他才九岁 还不知道什么事回报 那是出于爱心的了 请善知识告诉我 这个行为是福德还是功德呢 谢谢
展开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我们可以把行善分为两类,随福德分和随解脱分。福德属于随福德分善根,功德属于随解脱分善根。
这样看来,行善无论大小,关键是行善时的发心,若是为了人天福报而行善的话,那就是随福得分;如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行善的话,那就是小乘的解脱功德;若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话,那就是大乘的究竟的解脱功德了;若只是做一件善事,但是没有任何发愿,只是看到别人做,自己也做,没有任何善恶的想法,那就是无计的发心了,非善非恶。最后一个跟三轮体空的外相有些相似,但是完全不同,三轮体空是明白万法空性的原理以后明知而不耽着。这种境界,我们普通人是很难达到了。
你的孩子的行为若是出于爱心,首先肯定那时善举。没有必要执着于是福德还是功德,因为小孩子我们无法知道他真正究竟的想法,重要的是逐步引导他想更好的方向走,更广大的方向发愿就好了。而且况且福德资粮也是修行过程中的二资粮之一:“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楼主您说呢?建议参看慈诚罗珠堪布写的《三个差别》,里面对于这个问题有着透彻深入的分析,比我低劣的分别念说的要明白的多。不妨看看。
阿弥陀佛!
我们可以把行善分为两类,随福德分和随解脱分。福德属于随福德分善根,功德属于随解脱分善根。
这样看来,行善无论大小,关键是行善时的发心,若是为了人天福报而行善的话,那就是随福得分;如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行善的话,那就是小乘的解脱功德;若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话,那就是大乘的究竟的解脱功德了;若只是做一件善事,但是没有任何发愿,只是看到别人做,自己也做,没有任何善恶的想法,那就是无计的发心了,非善非恶。最后一个跟三轮体空的外相有些相似,但是完全不同,三轮体空是明白万法空性的原理以后明知而不耽着。这种境界,我们普通人是很难达到了。
你的孩子的行为若是出于爱心,首先肯定那时善举。没有必要执着于是福德还是功德,因为小孩子我们无法知道他真正究竟的想法,重要的是逐步引导他想更好的方向走,更广大的方向发愿就好了。而且况且福德资粮也是修行过程中的二资粮之一:“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楼主您说呢?建议参看慈诚罗珠堪布写的《三个差别》,里面对于这个问题有着透彻深入的分析,比我低劣的分别念说的要明白的多。不妨看看。
阿弥陀佛!
展开全部
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福德分阳德和阴德,别人知道的称阳德,别人不知道的称阴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
福德就是你得到这个福报。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这些功。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样。福德是讲五欲六尘,对外的,这个是属于福德。所以福德呢?有福可以跟大家享。有房子可以送给人住。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给人布施给人,供养给人。所以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如果这个东西有办法给我们啦,就不要修行了。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给我们,我们不统统得到了。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帮助谁。在楞严会上看到的,你看阿难自以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爱他的,以为自己不要修行。你们要修苦行,你们不修苦行,你们得不到,大概到时候大哥就给我了。所以楞严会上还遭魔登伽女之难,这才晓得不行。关系再好的,也没有办法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
福德就是你得到这个福报。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这些功。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样。福德是讲五欲六尘,对外的,这个是属于福德。所以福德呢?有福可以跟大家享。有房子可以送给人住。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给人布施给人,供养给人。所以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如果这个东西有办法给我们啦,就不要修行了。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给我们,我们不统统得到了。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帮助谁。在楞严会上看到的,你看阿难自以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爱他的,以为自己不要修行。你们要修苦行,你们不修苦行,你们得不到,大概到时候大哥就给我了。所以楞严会上还遭魔登伽女之难,这才晓得不行。关系再好的,也没有办法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04-29 ·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故德行指功德与行业,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里有福德,福德里头未必有功德,功德胜于福德,功德的德是性德,是与性德相应的。
身语意都在德上行,这叫行道,或者叫修道。下面德行合起来说,“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故德行指功德与行业,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与六度也。”这讲得很具体,戒定慧是总纲领,叫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为什么称烦恼作漏?因为烦恼能把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全失掉,就好像一个茶杯,茶杯底下有个洞,装上茶水全漏掉了。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怎么修好像都没有成就,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有烦恼、你有习气,统统漏掉。经上最明显的比喻叫火烧功德林,做了多少好事,一发脾气、一骂人,功德全没有了。功德是没有了,福德有,福德瞋恨之火烧不掉,功德一烧就没有了。修功德不容易,修福德容易,来生有福报。功德是什么?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难。
身语意都在德上行,这叫行道,或者叫修道。下面德行合起来说,“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故德行指功德与行业,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与六度也。”这讲得很具体,戒定慧是总纲领,叫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为什么称烦恼作漏?因为烦恼能把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全失掉,就好像一个茶杯,茶杯底下有个洞,装上茶水全漏掉了。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怎么修好像都没有成就,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有烦恼、你有习气,统统漏掉。经上最明显的比喻叫火烧功德林,做了多少好事,一发脾气、一骂人,功德全没有了。功德是没有了,福德有,福德瞋恨之火烧不掉,功德一烧就没有了。修功德不容易,修福德容易,来生有福报。功德是什么?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六祖大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可见功德是内心的功夫,福德是事上的布施。如果事上的布施能做到三轮体空,那就变成功德了。
可见功德是内心的功夫,福德是事上的布施。如果事上的布施能做到三轮体空,那就变成功德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主若发了菩提心。所作一切善事皆回向于菩提。那么这所作皆是功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