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石经》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魏石经》于240年至248年,三国时期魏明帝正始年间着手刻制。由嵇康等人主持,重刻两部半石经,即《尚书》、《春秋》和《左氏传》,其中《左氏传》没有刻完,碑文用古文、篆文、隶书3种不同字体完成。
《魏石经》与《熹平石经》不同之处,在于《魏石经》的每一个字都用3种字体书写,所以又叫《三体石经》,也称《三字石经》,因此历史上把与《魏石经》相对的汉石经称为《一字石经》。
《魏石经》的出现,明确了古文、篆文、隶书三者的关系,对后世经学与文字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魏石经》于241年刊立,分载于35通石碑,每碑约4000字,总字数约14.7万字。它立于《熹平石经》西面,太学讲堂之东,成“L”形,排列长度约70米。
837年,又在《魏石经》上刻了12种儒家经典,这就是《开成石经》。这些石碑都由唐文宗的宰相郑覃以当时流行的楷书写刻。《开成石经》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后来用木版雕刻儒家经籍,就以它作为底本。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