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前出塞》共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
第二首: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
第三首: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
第四首: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
第五首: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
第六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
第七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
第八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
第九首: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雀迹,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冲岁销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全诗】《前出塞》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散游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赏析】
整组诗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由征夫直接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种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
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
唐·杜甫
挽改绝孙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核链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
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宏如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我帮你查的。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液型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培差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闹中猜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该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搭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
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橘枝空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圆瞎,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笑戚岁,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仔慧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碰睁,用箭就要用长箭
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