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和师父有区别吗?
师傅和师父主要从含义、来源和出现的时间和用法来区别。
一、含义的不同
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
师父:“师父”一词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
二、来源和出现时间的不同
师傅:“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父:“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三、用法的不同
师傅:“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
师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
师父,在古代是对老师的通称,也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尊师重道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在古代,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老师是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学生则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子孙、家事,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帮忙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了师父,就得全面由师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预,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到了汉唐时代,为了体现出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视,逐渐形成了正式的拜师礼仪,叫做拜师礼,弟子拜师时要给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并且要跪献红包和拜师贴,以及其他具体礼仪,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读《论语》,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真的是亦师亦父,很让人感动。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寒的很多,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学们接济,死后的葬礼,还是同学们凑钱帮忙置办的。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同学为孔子守丧三年,然后子贡在孔子坟前盖了小屋,又独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这是多深的师生感情呀!到了现在,师父这个词基本上就只用于对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了。
师傅,在古代是徒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感情在内;也是对一些有专业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到了现在,我们对普通的男性劳动者,也习惯的尊称为师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师,就叫做太师、太傅、少师、少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对某些有专门技艺的也称师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机师父、木匠师傅、修鞋师傅、修电动车师傅等等。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
师傅 拼音:shī fu
词义:1.老师的通称。
2.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虚衔。统称为师傅、师保、保傅。
3.对僧道的尊称。
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6.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师傅。
7.现在多用于对人的尊称,而不管其年龄、性别(通常多用于男性)、职业。
注: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而不是“师傅”。详见“师父”词条。(传统的徒弟拜师,需要先找引师、保师、带师等三师,否则师父不接受该徒弟)。
基本解释
1. [master]∶传授知识技艺的人
2. [(show respect for skilled men) form of address]∶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木匠师傅
详细解释
1. 老师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 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
2. 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史记·儒林列传》:“自 孔子 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3. 对僧道的尊称。
《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 白鹤山 ,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廿载繁华梦》第二九回:“又有说要请 茅山 师傅的,好驱神捉鬼。”
4. 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解劝道:‘ 张师傅 ,你是刑房掌案,这满监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抬些手,这就是与人的活路。’”《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禁子们说:‘ 张师傅 ,别要计较,俺们叫他出去,再不敢放他来就是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又一吏恒得贿舞文,亦一生无祸,然殁后三女皆为娼。其次女事发当杖, 伍伯风 戒其徒曰:‘此某师傅女,宜从轻。’”
5. 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