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升号调
一个升号是G大调或e小调,
两个升号是D大调或b小调,
三个升号是A大调或升f小调,
四个升号是E大调或升c小调,
五个升号是B大调或升g小调,
六个升号是升F大调或升d小调,
七个升号是升C大调或升a小调,
……
规
律:升号数量每增加一次,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就升高纯五度.以大调为例,C升高纯五度是G,G升高纯五度是D,D升高纯五度是A,A升高纯五度是E,E升高
纯五度是B,B升高纯五度是升F,……,以此类推.这叫做“调的五度循环”.怎样由升号的数量推求所升的音?方法如下:
首先列举:
一个升号是升F,
两个升号是升F和升C,
三个升号是升F、升C和升G,
四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和升D,
五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和升A,
六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和升E,
七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和升B,
……
便可发现规律:升号数量从零开始增加时,所升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F、C、G、D、A、E、B、升F……(每个都是前一个升高纯五度得到的)(每种加上上述它前面的所有音后就构成了该种调所升的所有音).
(2)降号调
一个降号是F大调或d小调,
两个降号是降B大调或g小调,
三个降号是降E大调或c小调,
四个降号是降A大调或f小调,
五个降号是降D大调或降b小调,
六个降号是降G大调或降e小调,
七个降号是降C大调或降a小调,
……
规
律:降号数量每增加一次,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就降低纯五度.以大调为例,F降低纯五度是降B,降B降低纯五度是降E,降E降低纯五度是降A,降A降低纯五度
是降D,降D降低纯五度是降G,降G降低纯五度是降C,……,以此类推.这叫做“调的五度循环”.怎样由降号的数量推求所降的音?方法如下:
首先列举:
一个降号是降B,
两个降号是降B和降E,
三个降号是降B、降E和降A,
四个降号是降B、降E、降A和降D,
五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和降G,
六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和降C,
七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降C和降F,
……
便可发现规律:降号数量从零开始增加时,所降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B、E、A、D、G、C、F、降B……(每个都是前一个降低纯五度得到的)(每种加上上述它前面的所有音后就构成了该种调所降的所有音).
多于七个升降号的情况虽然理论上都可以正常地继续推下去,但实际中最多一般也就七个升降号了,因为八个或更多的升降号会给看谱带来不便,就都习惯于用等音调来代替了.
3、C音都在第几线第几间
C
音有很多个啊,常见的是从大字一组的C开始往上每个八度都有,一直到小字五组的C.至于在第几线第几间,这是不固定的,因为要看你使用的谱号是什么.例
如,中央C在G谱表中是位于下加一线上,在F谱表中是位于上加一线上,在C谱表中位于第三线上.其他C也都类似,所以你只要掌握了五线谱的有关知识,自然
就都会判断C在什么位置了.
一个升号是G大调或e小调,
两个升号是D大调或b小调,
三个升号是A大调或升f小调,
四个升号是E大调或升c小调,
五个升号是B大调或升g小调,
六个升号是升F大调或升d小调,
七个升号是升C大调或升a小调,
……
规
律:升号数量每增加一次,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就升高纯五度.以大调为例,C升高纯五度是G,G升高纯五度是D,D升高纯五度是A,A升高纯五度是E,E升高
纯五度是B,B升高纯五度是升F,……,以此类推.这叫做“调的五度循环”.怎样由升号的数量推求所升的音?方法如下:
首先列举:
一个升号是升F,
两个升号是升F和升C,
三个升号是升F、升C和升G,
四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和升D,
五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和升A,
六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和升E,
七个升号是升F、升C、升G、升D、升A、升E和升B,
……
便可发现规律:升号数量从零开始增加时,所升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F、C、G、D、A、E、B、升F……(每个都是前一个升高纯五度得到的)(每种加上上述它前面的所有音后就构成了该种调所升的所有音).
(2)降号调
一个降号是F大调或d小调,
两个降号是降B大调或g小调,
三个降号是降E大调或c小调,
四个降号是降A大调或f小调,
五个降号是降D大调或降b小调,
六个降号是降G大调或降e小调,
七个降号是降C大调或降a小调,
……
规
律:降号数量每增加一次,大调和小调的主音就降低纯五度.以大调为例,F降低纯五度是降B,降B降低纯五度是降E,降E降低纯五度是降A,降A降低纯五度
是降D,降D降低纯五度是降G,降G降低纯五度是降C,……,以此类推.这叫做“调的五度循环”.怎样由降号的数量推求所降的音?方法如下:
首先列举:
一个降号是降B,
两个降号是降B和降E,
三个降号是降B、降E和降A,
四个降号是降B、降E、降A和降D,
五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和降G,
六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和降C,
七个降号是降B、降E、降A、降D、降G、降C和降F,
……
便可发现规律:降号数量从零开始增加时,所降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B、E、A、D、G、C、F、降B……(每个都是前一个降低纯五度得到的)(每种加上上述它前面的所有音后就构成了该种调所降的所有音).
多于七个升降号的情况虽然理论上都可以正常地继续推下去,但实际中最多一般也就七个升降号了,因为八个或更多的升降号会给看谱带来不便,就都习惯于用等音调来代替了.
3、C音都在第几线第几间
C
音有很多个啊,常见的是从大字一组的C开始往上每个八度都有,一直到小字五组的C.至于在第几线第几间,这是不固定的,因为要看你使用的谱号是什么.例
如,中央C在G谱表中是位于下加一线上,在F谱表中是位于上加一线上,在C谱表中位于第三线上.其他C也都类似,所以你只要掌握了五线谱的有关知识,自然
就都会判断C在什么位置了.
武义菲亚伏电子有限公司
2023-06-12 广告
2023-06-12 广告
绝缘子的爬距是指沿着绝缘子表面,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爬距通常用爬电比距(P-Δ)来表示,其中P是电压,Δ是电势差(即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电势差),它可以用来描述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一般来说,爬距越小,绝缘子的绝缘性能就越好。同时,绝缘子...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武义菲亚伏电子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一、科勒与《长笛练习曲Op.33》
1849年12月4日,艾内斯托·科勒(Ernesto Köhler)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之莫那德城。从小师从于其作为莫那德宫廷乐队首席长笛的父亲,少年时代就开始显露出长笛天赋。从1869年起,他担任维也纳卡尔剧院的首席长笛,1871年,22岁的他来到圣·彼得堡担任帝国芭蕾剧院长笛演奏员,1900年担任帝国歌剧院首席长笛,7年后的5月17日溘然长逝。
科勒不但专注于演奏,他还为长笛写了包括独奏曲、重奏曲、练习曲在内的若干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丰富了长笛的文献宝藏,而且对于长笛的演奏技巧、音乐表达、音色练习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与提高作用。《长笛练习曲Op.33》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Op.33》包含了35首练习曲,分为3册。3册的标题分别为:1.15首初级练习曲;2.12首中级练习曲;3.8首高级练习曲。从标题来看,《Op.33》的特点是由易至难、由简入繁。全套练习曲式样丰富、门类齐全,从较为简易的练习到高深,甚至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小品都一应俱全。
本文将以《Op.33》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它作为长笛常用练习曲教材所包含的技术课题以及独特个性。
二、《Op.33》各册的技术课题
所谓“技术课题”,是指在音乐的技术训练中,既注重单纯演奏技巧训练,也重视演奏者本身的音乐素质训练。《Op.33》所包含的技术课题丰富多样,且循序渐进,以下从拍号、调性、主要练习内容、速度等方面分别阐述。
1.第一册
本册名为“15首初级练习曲”,顾名思义,这是一册最为“基本”的练习曲,其中包括了最常用的拍号、调性、音符时值组合、节奏组合、曲式等音乐元素。主要训练和培养演奏者最为基本的演奏多面思维,以及良好的演奏习惯,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因此要求演奏者在完成好上述元素的同时,加强演奏技术和乐感训练。
既然是“初级练习”,那么本册所设计的内容几乎都是最为基本的,但它们却又是最重要的。因而对于演奏者来说,这些方面的素质训练是重中之重。见第一册状况明细表(表1)。
表1
本册以基本节拍为主,计有2/4、3/4、4/4、3/8、6/8等5种。绝大部分没有拍号转换,只有在第13首的第25小节处,由原来的6/8转为2/4,并一直保持到结束。其中有12.5首是以四分音符为节拍单位,只有2.5首是以八分音符为节拍单位。这个比例说明了四分音符为基本节拍在本册应用的普遍性。通过大量的固定节拍练习,使演奏者熟悉掌握常用节拍。
独特的调性安排以及不断的反复练习,有利于演奏者熟悉调号较为简单的调性。在“初级练习曲”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采用了A-B二段式或A-B-A三段式的曲式结构。而调性以四个升降号以内为主,大小调兼顾。既有一“调”到底,也有大调之间、大小调之间的转换;既有异名大调的转换,也有同名大小调的转换。有趣的是,这些转调均是远关系转调,却惟独缺乏关系大小调的转换。这也是本册练习曲的独特之处之一。请注意,第1—3首的调性布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声功能圈“I—VI—V”。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4、6、7首。不过前者是大调,后者为小调。这也说明了作者在安排调性布局时,也兼顾了和声功能。
不同形式连音的出现,使演奏者的手指技术得到初步的锻炼。本册的主要练习内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但并不是单一的音符时值练习,而是充满了变化。如第1首的八分音符以二连音为主,到第11首变成了八分三连音;第2、7首的十六分音符以四连音为主,而第9首以六连音形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第11首是唯一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三连音练习,而在3/8、6/8拍中,只有在打整拍时,才可能出现泛意义上的“三连音”。如在第13首,6/8拍的八分音符节奏转到2/4拍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实际就是三连音转为四连音的练习。
本册要求的快速度演奏迫使演奏者提高眼睛、手指、音乐持续性与完整性的能力。如表1所列,第一册以中速、快速为多,即使开始是慢速,但在音乐的发展中,仍以快速为主(如第13首)。因此,曲首的慢速并不是本曲真正的速度,而变化后的快速则正是作曲家对本曲速度的希望所在。在这一册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是在曲首的快速度下,如果在曲中速度变得更快的话(如第3、6首),那么后面更快速度的乐段通常不是曲首的再现,而是尾声。但如果是一个速度统领的,一般都会通过rit.、rall.、allargando等记号来进行再现(包括曲式再现与速度再现)。但也有一个例外,第8首的中段不象其它练习曲一样往更快速发展,而是“稍慢一些”,这是本册在速度上唯一不同的一首。
可见,科勒在这一“初级”练习曲中,通过大量的、基础的调性、拍号、时值组合、速度变化的练习,使演奏者注重基本功训练,在不违背长笛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扩大、丰富音乐语汇的内容和涵盖面,使演奏者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各种音乐材料组合以及风格样式。
2.第二册
本册名为“中级练习曲”,从名称上我们便可得知它比第一册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从乐感、技巧,还是从长度、结构上。因此,在这以三册为一套的练习曲集中,它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桥梁作用。
首先,我们还是应对第二册有一个系统的分析。见表2。
表2
在这一册中,拍号的使用有3个特点:1.拍号转换略有增加。拍号转换的增加,要求演奏者要尽快适应新的拍号以及节奏特点,特别是要严格区分小节内有相同拍数(如第12首)和不同拍数(如第5首)时的节奏感。2.在进一步巩固已使用过的拍号的基础上,出现了12/8、2/2等新的拍号。新拍号的出现,意味着新节奏的出现,它们对于扩展演奏者的练习范围,增强其视谱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3.在练习曲数目减少的情况下,以八分音符为基本计算单位的练习曲反而增多,计有5首(其中第5首与4/4拍互换)。除了第6首以八分音符为主外,其它4首均是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六连音的节奏形态,这不但是第一册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预示了第三册的基本节奏构架。
调性转换更加活跃。1/2的曲目都进行了转调练习,这对于第一册而言(第一册只有3首进行了转调练习,分别是第4、7、14首,占全曲数目的1/5),分量是大大加重了。但是,转调的特征仍然与第一册相似,既有近关系转调(如第6、7首),也有远关系转调(如第3、10、12首),也有远近关系转调合用(如第8首),同样缺乏关系大小调转调。本册的近关系转调是本调转向属调(如第8首的d~a),从这一层面来看,本册的调性布局比第一册更为繁复,同时也继承了第一册的特征,作为“承上启下”的本册,在这一点上极为明显。
本册在速度选择上几乎以快速为主,而掺插其间的慢速则成为在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织体结构方面有别于快速乐段的一种点缀,其篇幅也小于快速乐段,最为明显的是第8和第10首。第8首的piu Lento只有4小节,只是作为一个连接句出现。同样第10首的最后4小节为慢速句,引导它的也是一个以Cadenza出现的只有1小节的慢速句。而在以3/8、6/8、12/8拍号下的众多的三连音与六连音练习,使手指快速运动达到了极至。因此本册的手指技术重点仍以快速为主,通过大幅度的快速练习,使练习者的手指快速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本册的创作手法也较上册丰富,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本册引进了Cadenza(华彩)写作手法(如第3、10首)。每次华彩出现的形式都不一样,其中第3首以华彩乐段作为开始与结束,第10首则以华彩乐段作为连接引入结束句。华彩乐段的出现,为演奏者的自由演奏、弹性节奏、力度对比、手指技术控制、乐句连接等方面,预留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使每个演奏者在这个空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技术、乐感,也为本来略显枯燥的技术练习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点是第一册所不具备的,也是本册的菁华之一。
节奏上也显示了“承上”与“启下”的特征。十六分四连音、三连音、六连音的大量使用,不但有“承上”之势,而且有“扩展”之趋。而一些新的因素的加入,如第7首的六连音附点节奏练习,与第10首的回旋音练习,则令人耳目一新。第3首的tr节奏型练习,与第4首大面积的大二度与小二度的波音练习,虽然是首次出现,但是却预示了波音练习在下一册的集中运用,而具有“启下”的特征。
纵观本册,既有对第一册的“平稳过渡”,也有在写作风格的“丰富拓展”;既有基本技巧的巩固,也有新增元素的创新。在这若干方面的组合下,形成了技巧与风格的统一。由于本册练习曲的音乐性更强,技术难度也更高,因而对演奏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演奏者不但要经受技术的考验,还要恰如其分表现情感和不同的音乐形象。单就这一点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也有专家建议在练习本册之前,先练习其它的练习曲作为过渡。②
3.第三册
第三册题为“高级练习曲”,总共有8首。虽然在曲目数量上都较前两册为少,但作为这一套练习曲的最后一本,它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是前两册所学技术的综合运用,难度明显增加,是全套练习曲的最高阶段。见表3。
表3
首先在拍号的使用上回到了常用拍号。这一点正是与第一册的对应,而在第二册使用过的12/8、2/2等拍号,本册已不使用。在这册的拍号中,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的占绝大多数,换拍号的只有两首,占总数的1/4。对这些常用拍号的反复训练,加上练习曲的篇幅明显加长,从而加强了训练强度,以适应不同的音乐需要。
在调性转换上,仍然保持着远关系转调为主,偶尔间插近关系转调。与其它册不同的是,第7首的第33小节处,调性由#f小调转为A大调,这是本套练习曲首次引入了关系大小调转调。它随着音型、拍号、速度的改变而引入,对于其它以前常用的转调来说,这无疑是一注“新鲜空气”,它不仅激活了包括音响效果、和声练习在内的作为表演技巧所需的手段,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作为教材代表作之一的本套练习曲的写作手法。虽然它“姗姗来迟”,最后一个“亮相”,但无疑是值得引起演奏者的重视的。
练习曲的速度仍然以快为主,但与速度相搭配的是各种节奏型。以第1首为例。虽然它以Andante mosso为曲首速度,但以八连音为主要练习内容的节奏型让人已经忘却了它的实际速度,在演奏效果上也亦然。第3首的曲首节奏型是三连音,但在第49小节却加上了极快速的低八度装饰音。第8首是本册练习曲乃至本套练习曲中最为独特的一首,它是一首纯粹以颤音和装饰音为主的练习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它是第二册第4首中以波音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到极至的结果。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波音技术的一次巩固与发展,并进一步积蓄技巧能量。
纵观本册,它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首的篇幅都较长,加大了训练强度,也磨练了演奏耐力。由于节奏变化更加丰富,每首练习曲都有不同的音乐形象,演奏者必须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踏踏实实的练习,尤其是前两册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较好地完成本册的练习任务。
三、《Op.33》的教材特点以及训练意义
作为长笛必用教材的《科勒长笛练习曲Op.33》,除了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以外,更加重视对演奏者全面的音乐素质培养。我们通过以上对本套练习曲的大致分析,可得出本套练习曲作为教材的一些特点。
1.各册练习曲相互补充。以第一册为起点,然后以后各册都分别有新的内容、技巧作为补充,既继承了前册,同时也发展、拓宽同一技巧内容的技术含量,充分体现了科勒创作本套练习曲的“阶梯”意图。
2.各册练习曲针对性、实用性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手段。例如第一册以基本节拍、节奏型为主,第二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诸如波音、附点、回旋音等练习,第三册以各种节奏型互相转换为主。但单从速度上讲,本套练习曲的基本速度是以快速为主。
3.每首练习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譬如在较简单的第一册第1首,虽然是以八分音符为训练目的,但是其中对吐音的要求既有三连一吐,也有八度连续吐音,也有二三音连、一四音吐等。这就对演奏者的舌奏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舌奏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同册的第三首结束段使用频繁的还原B和降B音,使左手拇指得到更加灵活的移位锻炼。
4.与其它一些常用练习曲相比,在调性布局上本套练习曲并不是以大小调体系作为主要的练习对象。例如平时所用的布拉托诺夫《30首长笛练习曲》和胡格斯的《40首长笛练习曲》,这些练习曲都是以大小调体系作为训练手段,经常是一个大调,后面伴随着关系小调。随着练习曲编号的增加,调号也随之增加。从演奏效果和音响来说,它们具有统一性,但是也陷入了比较单调、古板的境界,各练习曲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裙带”关系。但本套练习曲却打破了常规的练习曲模式,甚至在各练习曲内部,也鲜有大小调体系出现。
Op.33作为一套特殊的音乐作品,显然它是为技术训练而写的,是带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科勒的另一套姊妹篇《长笛练习曲Op.75》的技术准备。在这套练习曲集中,我们能够具体而又明显地感觉到这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演奏风格、艺术气质和训练手段。他所写的每首练习曲几乎都是多种音乐元素的组合体,构成了丰富的练习内容,形成了音乐的发展。演奏者通过对它的练习,不但要解决自身技术上的某些不足,而且还应对练习曲当中的不同音乐形象作出具体的区别和诠释。既然它的个性如此显彰,那么对于演奏者来说,它是训练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套练习曲训练了音阶、琶音、八度、波音、颤音、回旋音、隐伏旋律等。对于演奏者而言,这些基本的技术,也是以后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训练当中,应注意提高训练质量,巩固训练效果。对于不同技术内容的不同要求,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来达到。这些基本技巧中,手指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音乐不仅仅只是技巧,技巧只是用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手段。我们演奏音乐,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演奏技巧。手指技巧的训练,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树立不同的、生动的音乐形象。
2.本套练习曲一般都采用三段曲式,在音乐结构上的简单明了,并不意味着训练目的的单一。相反,由于曲式结构的统一,在反复训练的同时,很多首练习曲的B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织体节奏,因此更显复杂。同样,再现段前的连接句的不同,也赋予了再现段不同的音乐环境,有时是严格再现,有时却不。有些练习曲还加入了尾声,使音乐淡化了本体,补充了意境。对于A段,音乐形象也是丰富多彩,既有技巧性的,也有旋律性的;既有严格节拍的,也有自由处理的。丰富多变的形象,使演奏者不再拘泥于单调的曲式训练,也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练习曲更加充满个性。
3.本套练习曲的调性非常丰富,它并不以大小调体系为主,而且在转调方面以远关系转调为多,这就为和声的写作提供了无限的提升空间,因而产生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同时对不同调性的旋律,其新鲜的和弦转换和音响,都可以使演奏者从调性这一角度来了解音乐。这可以调动演奏者的学习兴趣,增加音乐知识,适应调性转换,这一点也是本套练习曲的学习目的之一。
4作为音乐中最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得到了科勒的高度重视。它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本套练习曲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训练,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直至各种复杂的变化,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节奏感。我们知道,重音不同,会造成内心节奏(拍)感的各异,再加上临时重音、跨小节连线等,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逻辑重音和演奏重音的互相转换的局面,颠倒了强弱规律。在本套练习曲中,节拍(或节奏型)的转换往往伴随着速度的转换,练习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应从慢速开始,且要变换节奏与音型反复练习。只有谙熟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才能准确演奏和适应各种节拍的内在韵律,建立起较好的节奏感。
四、结束语
已愈百年的科勒《长笛练习曲Op.33》在今天仍然是专业练习曲的中坚,之所以如此“老而弥辣”,除了它是一部集针对性、实用性于一身的、目的性很强的练习曲集外,它还是一套风格独特、美丽动听的音乐作品。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架构,在曲目和技术练习的编排上根据“由浅入深”的规律,循序渐进,形成其独特的个性。
作为一个优秀全面的长笛演奏者,不仅需要全面掌握演奏风格,而且还需要有超出常人的音乐表现能力,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之上的。因此,演奏者通过对本套练习曲的练习,将所得到的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乐曲上,融会贯通,准确地表达出乐曲的音乐内涵和形象,才是本套练习曲的教学意义所在。
注释:
①并不意味着单纯使用一种调性,或转到一种调性,而是在一个调性内也充满变化(如离调),但本文并不在此方面作详细分析。
②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师朴美香曾建议在此之前先练习《安德森18首练习曲Op.41》或《戈里鲍尔第20首练习曲Op.88》。
1849年12月4日,艾内斯托·科勒(Ernesto Köhler)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之莫那德城。从小师从于其作为莫那德宫廷乐队首席长笛的父亲,少年时代就开始显露出长笛天赋。从1869年起,他担任维也纳卡尔剧院的首席长笛,1871年,22岁的他来到圣·彼得堡担任帝国芭蕾剧院长笛演奏员,1900年担任帝国歌剧院首席长笛,7年后的5月17日溘然长逝。
科勒不但专注于演奏,他还为长笛写了包括独奏曲、重奏曲、练习曲在内的若干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丰富了长笛的文献宝藏,而且对于长笛的演奏技巧、音乐表达、音色练习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与提高作用。《长笛练习曲Op.33》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Op.33》包含了35首练习曲,分为3册。3册的标题分别为:1.15首初级练习曲;2.12首中级练习曲;3.8首高级练习曲。从标题来看,《Op.33》的特点是由易至难、由简入繁。全套练习曲式样丰富、门类齐全,从较为简易的练习到高深,甚至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小品都一应俱全。
本文将以《Op.33》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它作为长笛常用练习曲教材所包含的技术课题以及独特个性。
二、《Op.33》各册的技术课题
所谓“技术课题”,是指在音乐的技术训练中,既注重单纯演奏技巧训练,也重视演奏者本身的音乐素质训练。《Op.33》所包含的技术课题丰富多样,且循序渐进,以下从拍号、调性、主要练习内容、速度等方面分别阐述。
1.第一册
本册名为“15首初级练习曲”,顾名思义,这是一册最为“基本”的练习曲,其中包括了最常用的拍号、调性、音符时值组合、节奏组合、曲式等音乐元素。主要训练和培养演奏者最为基本的演奏多面思维,以及良好的演奏习惯,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因此要求演奏者在完成好上述元素的同时,加强演奏技术和乐感训练。
既然是“初级练习”,那么本册所设计的内容几乎都是最为基本的,但它们却又是最重要的。因而对于演奏者来说,这些方面的素质训练是重中之重。见第一册状况明细表(表1)。
表1
本册以基本节拍为主,计有2/4、3/4、4/4、3/8、6/8等5种。绝大部分没有拍号转换,只有在第13首的第25小节处,由原来的6/8转为2/4,并一直保持到结束。其中有12.5首是以四分音符为节拍单位,只有2.5首是以八分音符为节拍单位。这个比例说明了四分音符为基本节拍在本册应用的普遍性。通过大量的固定节拍练习,使演奏者熟悉掌握常用节拍。
独特的调性安排以及不断的反复练习,有利于演奏者熟悉调号较为简单的调性。在“初级练习曲”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采用了A-B二段式或A-B-A三段式的曲式结构。而调性以四个升降号以内为主,大小调兼顾。既有一“调”到底,也有大调之间、大小调之间的转换;既有异名大调的转换,也有同名大小调的转换。有趣的是,这些转调均是远关系转调,却惟独缺乏关系大小调的转换。这也是本册练习曲的独特之处之一。请注意,第1—3首的调性布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声功能圈“I—VI—V”。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4、6、7首。不过前者是大调,后者为小调。这也说明了作者在安排调性布局时,也兼顾了和声功能。
不同形式连音的出现,使演奏者的手指技术得到初步的锻炼。本册的主要练习内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但并不是单一的音符时值练习,而是充满了变化。如第1首的八分音符以二连音为主,到第11首变成了八分三连音;第2、7首的十六分音符以四连音为主,而第9首以六连音形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第11首是唯一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三连音练习,而在3/8、6/8拍中,只有在打整拍时,才可能出现泛意义上的“三连音”。如在第13首,6/8拍的八分音符节奏转到2/4拍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实际就是三连音转为四连音的练习。
本册要求的快速度演奏迫使演奏者提高眼睛、手指、音乐持续性与完整性的能力。如表1所列,第一册以中速、快速为多,即使开始是慢速,但在音乐的发展中,仍以快速为主(如第13首)。因此,曲首的慢速并不是本曲真正的速度,而变化后的快速则正是作曲家对本曲速度的希望所在。在这一册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是在曲首的快速度下,如果在曲中速度变得更快的话(如第3、6首),那么后面更快速度的乐段通常不是曲首的再现,而是尾声。但如果是一个速度统领的,一般都会通过rit.、rall.、allargando等记号来进行再现(包括曲式再现与速度再现)。但也有一个例外,第8首的中段不象其它练习曲一样往更快速发展,而是“稍慢一些”,这是本册在速度上唯一不同的一首。
可见,科勒在这一“初级”练习曲中,通过大量的、基础的调性、拍号、时值组合、速度变化的练习,使演奏者注重基本功训练,在不违背长笛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扩大、丰富音乐语汇的内容和涵盖面,使演奏者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各种音乐材料组合以及风格样式。
2.第二册
本册名为“中级练习曲”,从名称上我们便可得知它比第一册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从乐感、技巧,还是从长度、结构上。因此,在这以三册为一套的练习曲集中,它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桥梁作用。
首先,我们还是应对第二册有一个系统的分析。见表2。
表2
在这一册中,拍号的使用有3个特点:1.拍号转换略有增加。拍号转换的增加,要求演奏者要尽快适应新的拍号以及节奏特点,特别是要严格区分小节内有相同拍数(如第12首)和不同拍数(如第5首)时的节奏感。2.在进一步巩固已使用过的拍号的基础上,出现了12/8、2/2等新的拍号。新拍号的出现,意味着新节奏的出现,它们对于扩展演奏者的练习范围,增强其视谱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3.在练习曲数目减少的情况下,以八分音符为基本计算单位的练习曲反而增多,计有5首(其中第5首与4/4拍互换)。除了第6首以八分音符为主外,其它4首均是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六连音的节奏形态,这不但是第一册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预示了第三册的基本节奏构架。
调性转换更加活跃。1/2的曲目都进行了转调练习,这对于第一册而言(第一册只有3首进行了转调练习,分别是第4、7、14首,占全曲数目的1/5),分量是大大加重了。但是,转调的特征仍然与第一册相似,既有近关系转调(如第6、7首),也有远关系转调(如第3、10、12首),也有远近关系转调合用(如第8首),同样缺乏关系大小调转调。本册的近关系转调是本调转向属调(如第8首的d~a),从这一层面来看,本册的调性布局比第一册更为繁复,同时也继承了第一册的特征,作为“承上启下”的本册,在这一点上极为明显。
本册在速度选择上几乎以快速为主,而掺插其间的慢速则成为在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织体结构方面有别于快速乐段的一种点缀,其篇幅也小于快速乐段,最为明显的是第8和第10首。第8首的piu Lento只有4小节,只是作为一个连接句出现。同样第10首的最后4小节为慢速句,引导它的也是一个以Cadenza出现的只有1小节的慢速句。而在以3/8、6/8、12/8拍号下的众多的三连音与六连音练习,使手指快速运动达到了极至。因此本册的手指技术重点仍以快速为主,通过大幅度的快速练习,使练习者的手指快速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本册的创作手法也较上册丰富,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本册引进了Cadenza(华彩)写作手法(如第3、10首)。每次华彩出现的形式都不一样,其中第3首以华彩乐段作为开始与结束,第10首则以华彩乐段作为连接引入结束句。华彩乐段的出现,为演奏者的自由演奏、弹性节奏、力度对比、手指技术控制、乐句连接等方面,预留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使每个演奏者在这个空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技术、乐感,也为本来略显枯燥的技术练习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点是第一册所不具备的,也是本册的菁华之一。
节奏上也显示了“承上”与“启下”的特征。十六分四连音、三连音、六连音的大量使用,不但有“承上”之势,而且有“扩展”之趋。而一些新的因素的加入,如第7首的六连音附点节奏练习,与第10首的回旋音练习,则令人耳目一新。第3首的tr节奏型练习,与第4首大面积的大二度与小二度的波音练习,虽然是首次出现,但是却预示了波音练习在下一册的集中运用,而具有“启下”的特征。
纵观本册,既有对第一册的“平稳过渡”,也有在写作风格的“丰富拓展”;既有基本技巧的巩固,也有新增元素的创新。在这若干方面的组合下,形成了技巧与风格的统一。由于本册练习曲的音乐性更强,技术难度也更高,因而对演奏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演奏者不但要经受技术的考验,还要恰如其分表现情感和不同的音乐形象。单就这一点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也有专家建议在练习本册之前,先练习其它的练习曲作为过渡。②
3.第三册
第三册题为“高级练习曲”,总共有8首。虽然在曲目数量上都较前两册为少,但作为这一套练习曲的最后一本,它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是前两册所学技术的综合运用,难度明显增加,是全套练习曲的最高阶段。见表3。
表3
首先在拍号的使用上回到了常用拍号。这一点正是与第一册的对应,而在第二册使用过的12/8、2/2等拍号,本册已不使用。在这册的拍号中,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的占绝大多数,换拍号的只有两首,占总数的1/4。对这些常用拍号的反复训练,加上练习曲的篇幅明显加长,从而加强了训练强度,以适应不同的音乐需要。
在调性转换上,仍然保持着远关系转调为主,偶尔间插近关系转调。与其它册不同的是,第7首的第33小节处,调性由#f小调转为A大调,这是本套练习曲首次引入了关系大小调转调。它随着音型、拍号、速度的改变而引入,对于其它以前常用的转调来说,这无疑是一注“新鲜空气”,它不仅激活了包括音响效果、和声练习在内的作为表演技巧所需的手段,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作为教材代表作之一的本套练习曲的写作手法。虽然它“姗姗来迟”,最后一个“亮相”,但无疑是值得引起演奏者的重视的。
练习曲的速度仍然以快为主,但与速度相搭配的是各种节奏型。以第1首为例。虽然它以Andante mosso为曲首速度,但以八连音为主要练习内容的节奏型让人已经忘却了它的实际速度,在演奏效果上也亦然。第3首的曲首节奏型是三连音,但在第49小节却加上了极快速的低八度装饰音。第8首是本册练习曲乃至本套练习曲中最为独特的一首,它是一首纯粹以颤音和装饰音为主的练习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它是第二册第4首中以波音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到极至的结果。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波音技术的一次巩固与发展,并进一步积蓄技巧能量。
纵观本册,它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首的篇幅都较长,加大了训练强度,也磨练了演奏耐力。由于节奏变化更加丰富,每首练习曲都有不同的音乐形象,演奏者必须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踏踏实实的练习,尤其是前两册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较好地完成本册的练习任务。
三、《Op.33》的教材特点以及训练意义
作为长笛必用教材的《科勒长笛练习曲Op.33》,除了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以外,更加重视对演奏者全面的音乐素质培养。我们通过以上对本套练习曲的大致分析,可得出本套练习曲作为教材的一些特点。
1.各册练习曲相互补充。以第一册为起点,然后以后各册都分别有新的内容、技巧作为补充,既继承了前册,同时也发展、拓宽同一技巧内容的技术含量,充分体现了科勒创作本套练习曲的“阶梯”意图。
2.各册练习曲针对性、实用性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手段。例如第一册以基本节拍、节奏型为主,第二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诸如波音、附点、回旋音等练习,第三册以各种节奏型互相转换为主。但单从速度上讲,本套练习曲的基本速度是以快速为主。
3.每首练习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譬如在较简单的第一册第1首,虽然是以八分音符为训练目的,但是其中对吐音的要求既有三连一吐,也有八度连续吐音,也有二三音连、一四音吐等。这就对演奏者的舌奏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舌奏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同册的第三首结束段使用频繁的还原B和降B音,使左手拇指得到更加灵活的移位锻炼。
4.与其它一些常用练习曲相比,在调性布局上本套练习曲并不是以大小调体系作为主要的练习对象。例如平时所用的布拉托诺夫《30首长笛练习曲》和胡格斯的《40首长笛练习曲》,这些练习曲都是以大小调体系作为训练手段,经常是一个大调,后面伴随着关系小调。随着练习曲编号的增加,调号也随之增加。从演奏效果和音响来说,它们具有统一性,但是也陷入了比较单调、古板的境界,各练习曲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裙带”关系。但本套练习曲却打破了常规的练习曲模式,甚至在各练习曲内部,也鲜有大小调体系出现。
Op.33作为一套特殊的音乐作品,显然它是为技术训练而写的,是带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科勒的另一套姊妹篇《长笛练习曲Op.75》的技术准备。在这套练习曲集中,我们能够具体而又明显地感觉到这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演奏风格、艺术气质和训练手段。他所写的每首练习曲几乎都是多种音乐元素的组合体,构成了丰富的练习内容,形成了音乐的发展。演奏者通过对它的练习,不但要解决自身技术上的某些不足,而且还应对练习曲当中的不同音乐形象作出具体的区别和诠释。既然它的个性如此显彰,那么对于演奏者来说,它是训练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套练习曲训练了音阶、琶音、八度、波音、颤音、回旋音、隐伏旋律等。对于演奏者而言,这些基本的技术,也是以后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训练当中,应注意提高训练质量,巩固训练效果。对于不同技术内容的不同要求,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来达到。这些基本技巧中,手指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音乐不仅仅只是技巧,技巧只是用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手段。我们演奏音乐,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演奏技巧。手指技巧的训练,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树立不同的、生动的音乐形象。
2.本套练习曲一般都采用三段曲式,在音乐结构上的简单明了,并不意味着训练目的的单一。相反,由于曲式结构的统一,在反复训练的同时,很多首练习曲的B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织体节奏,因此更显复杂。同样,再现段前的连接句的不同,也赋予了再现段不同的音乐环境,有时是严格再现,有时却不。有些练习曲还加入了尾声,使音乐淡化了本体,补充了意境。对于A段,音乐形象也是丰富多彩,既有技巧性的,也有旋律性的;既有严格节拍的,也有自由处理的。丰富多变的形象,使演奏者不再拘泥于单调的曲式训练,也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练习曲更加充满个性。
3.本套练习曲的调性非常丰富,它并不以大小调体系为主,而且在转调方面以远关系转调为多,这就为和声的写作提供了无限的提升空间,因而产生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同时对不同调性的旋律,其新鲜的和弦转换和音响,都可以使演奏者从调性这一角度来了解音乐。这可以调动演奏者的学习兴趣,增加音乐知识,适应调性转换,这一点也是本套练习曲的学习目的之一。
4作为音乐中最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得到了科勒的高度重视。它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本套练习曲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训练,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直至各种复杂的变化,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节奏感。我们知道,重音不同,会造成内心节奏(拍)感的各异,再加上临时重音、跨小节连线等,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逻辑重音和演奏重音的互相转换的局面,颠倒了强弱规律。在本套练习曲中,节拍(或节奏型)的转换往往伴随着速度的转换,练习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应从慢速开始,且要变换节奏与音型反复练习。只有谙熟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才能准确演奏和适应各种节拍的内在韵律,建立起较好的节奏感。
四、结束语
已愈百年的科勒《长笛练习曲Op.33》在今天仍然是专业练习曲的中坚,之所以如此“老而弥辣”,除了它是一部集针对性、实用性于一身的、目的性很强的练习曲集外,它还是一套风格独特、美丽动听的音乐作品。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架构,在曲目和技术练习的编排上根据“由浅入深”的规律,循序渐进,形成其独特的个性。
作为一个优秀全面的长笛演奏者,不仅需要全面掌握演奏风格,而且还需要有超出常人的音乐表现能力,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之上的。因此,演奏者通过对本套练习曲的练习,将所得到的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乐曲上,融会贯通,准确地表达出乐曲的音乐内涵和形象,才是本套练习曲的教学意义所在。
注释:
①并不意味着单纯使用一种调性,或转到一种调性,而是在一个调性内也充满变化(如离调),但本文并不在此方面作详细分析。
②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师朴美香曾建议在此之前先练习《安德森18首练习曲Op.41》或《戈里鲍尔第20首练习曲Op.88》。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C大调无升降号
D大调两个升号
E大调四个升号
F大调一个降号
G大调一个升号
A大调三个升号
B大调五个升号
D大调两个升号
E大调四个升号
F大调一个降号
G大调一个升号
A大调三个升号
B大调五个升号
参考资料: http://www.myscore.org/qp.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C大调无升降号
D大调两个升号
E大调四个升号
F大调一个降号
G大调一个升号
A大调三个升号
B大调五个升号
D大调两个升号
E大调四个升号
F大调一个降号
G大调一个升号
A大调三个升号
B大调五个升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C大调无升无降
G大调升4
D大调升4,1
A大调生4,1,5
E大调升4.1.5.2
B大调升4,1,5,2,6
升F大调升4,1,5,2,6,3,
F大调降7
降B大调降7,3
降E大调降7,3,6
降A大调降7,3,6,2
降D大调降7,3,6,2,5
降G大调降7,3,6,2,5,1,
降C大调降7,3,6,2,5,1,4
就是这些了,是12平均律的所有音,其中阿拉伯数字前面的调号
我也是学音乐的,哈哈
G大调升4
D大调升4,1
A大调生4,1,5
E大调升4.1.5.2
B大调升4,1,5,2,6
升F大调升4,1,5,2,6,3,
F大调降7
降B大调降7,3
降E大调降7,3,6
降A大调降7,3,6,2
降D大调降7,3,6,2,5
降G大调降7,3,6,2,5,1,
降C大调降7,3,6,2,5,1,4
就是这些了,是12平均律的所有音,其中阿拉伯数字前面的调号
我也是学音乐的,哈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